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

2022-08-23 内经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1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书中除了包含医学的内容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其中《素问》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记述。

  《素问》认为医生要认真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通书受事众多”(《徵四失论》),否则,“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同上),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埋怨自己学术不精或归罪老师教得不好,那就晚了。

  如果造成“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离合真邪论》)的悲剧发生,把痛苦留给了患者,把本不该死的人给治死了,那就更应该受到道德的遣责。

  鉴于此,医生必须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各个环节上去进行深钻细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骨角那样切之而复蹉之,像加工玉石那样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真精。

  《素问》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原则,可谓“术之精”反映的一个侧面。有从八纲辨治入手的,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之治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同上),此表里之治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至真要大论》)等。

  也有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入手的,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六元纪大论》)还有从调整机体平衡关系入手的,如“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至真要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阴阳应象大论》)等。

  《素问》中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治法,可谓“术之精”反映的又一个侧面。有从整体出发而决定的.标本先后和逆从正反的不同治法,在《标本病传论》和《至真要大论》中有详尽的论述,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有从疾病的不同情况入手而采取各种不同治法的,分布于全书许多章节中。

  如以手法为主的针法、灸法、洗浴、熨贴、按摩(《玉机真藏论》)、导引(《奇病论)等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汗法(《玉机真藏论》)、下法(《热论》)、清法、消法(《六元纪大论》)、温法、补法、和法(《至真要大论》)等和放血(《三部九候论》)、食疗(《病能(态)论》)、隔离(《刺法论》)、康复(《热论》)等其它方法。

  《素问》中汇集了精要的药物学知识,这也可以认为是“术之精”的反映。它运用了谷、生铁落、血余炭、泽泻、鸡矢白、乌贼骨、佩兰、辰砂、雄黄、雌黄、金箔等多种动物、植物、矿物作为治病的药物,并制成汤、丸、散、膏、丹等多种供内服和外用的不同剂型,有的用于疾病的预防,有的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开创了我国方剂学的先河,而且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药物的认识也达到了相对臻善的程度,指出药物的性味与其作用于人体部位的关系是“味厚者为阴”,“阴味出下窍”“气厚者为阳”,“阳味出上窍” (《阴阳应象大论》)与治疗的关系是“味厚则泄,薄则通”(同上)具体作用是“甘缓”、“辛散”、“酸收”、“苦燥”、“淡泄”、“咸泻”(《至真要大论》)等。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2

  《黄帝内经素问》,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简称《素问》,属于《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黄帝内经》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为黄帝创作,属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其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著中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黄帝内经》分《灵枢》与《素问》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而《灵枢》则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关于素问之义,有解释称:「素者,本也;问者,皇帝问于岐伯也。」此书古本早已亡佚,齐梁间曾有全元起作《素问训解》九卷,且其中《素问》第七卷已经阙佚。唐代王冰曾订补之,改编为二十四卷,计八十一篇,其中《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属新补部分,乃至今行世的《黄帝内经素问》版本。明《正统道藏》收有王冰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共五十卷,见太玄部。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3

  《黄帝内经素问》与《灵枢经》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而《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素问》古本早已亡佚,现存本为唐王冰重新编次,并加以注释而成。二十四卷。计八十一篇。成书于唐宝应元年(762年)。

  王冰,号启玄子。约生活于唐景云元年(710年)至贞元二十年(804年)间。籍贯无考。据《古今医统》等书载,王氏曾在唐宝应年间任太仆令,并精于医术与养生,曾历时十二载整理注释《黄帝内经素问》,对整理和保存古典医籍作出卓越贡献。另撰有《玄珠密语》等书,均已亡佚。

  王氏一生,深研《内经》之学,鉴于当时之《素问》传本,由于年代久远,或“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两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以及内容紊乱混杂等情况,因而对《素问》全书进行了全面的补辑整理和系统地编次修订工作,对于当时已经亡佚的第七卷,王氏则取“师氏”的秘藏本以补之,从文字和内容分析,其补进的可能即是“天元纪”、“六微旨”、“气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等七篇大论。《素问》经王冰调整和增改后,其内容则大致为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经穴、运气及四诊合参等层次和顺序,从而使其体系更加系统和完整。

  本书简称《素问》,“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于岐伯也”。(全元起《训解》)是指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撰述。其注本在唐代以前,共有三家:一为隋·全元起的《训解》,但在宋以后即已亡佚;二是杨上善的《太素》;三即为得以流传至今的王冰之注本。该书以人与自然统一观、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对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人体的脏象经络和生理病理、疾病的病因和诊断、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药物的性味功能和方剂的配伍制剂,以及各科病证的治疗、针灸疗法和养生预防等问题,均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论述。应当指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的成书,说明了中医学已不再单纯停留于经验医学的水平,而是标志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

  此外,《素问》和《灵枢》,既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并且辑录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资料。如在《素问》一书中即收录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二十余种古代医籍内容,因而《黄帝内经》实为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的经典巨著,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从两千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滥觞于《内经》的理论体系来看,则雄辩地说明《内经》的学术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相关文章:

黄帝内经·素问之评热病论篇10-28

黄帝内经白话文:皇帝内经之素问10-07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09-04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10-29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10-30

黄帝内经廿三讲《素问.太阴阳明论》10-28

黄帝内经之壮火的知识介绍10-2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10-21

《黄帝内经》介绍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