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它记载了很多的养生之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经》的文化美,一起看看吧。
《内经》的文化美美在何处?这就是它的思想美、理论美、医术美和文字美。
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基石,试看《内经》的语言是何等的精炼、丰富而且规范,《内经》的文字是何等的优美而富有文采。
一、建立了独特的中医基本概念
首先,《内经》建立起了一套精当而独特的中医学基本概念,如:阴阳、经络、气血、正邪、六气、五味、藏府、虚实、标本、病机、寸关尺、浮沉滑涩、望闻问切等。这些概念构成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最基本元素与内涵。没有这些概念,就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医学。
《内经》对这些概念的表述十分准确到位,几乎不可移易。如所谓阴阳的概念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像这样的概念,可谓千古名句,将传之万代而不朽。又如它对“精、神”等的定义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这里它一连讲了十个概念,都是讲得很到位的。再如“气、血”的概念,它这样写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像这样的描述多么生动形象,而又简明扼要。
《内经》所创立的中医学的基本名词概念还有许多,如:肾气、阳气、阳明脉、任脉、太冲脉、天癸、营气、少火、壮火、五脏、六腑、经隧、逆从、正治、反治、热因热用、君臣佐使,等。拿今天的话来说,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都属于原创,有其专属性。
二、《内经》的思想美
《内经》是传经布道之书。在其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道”字凡五见;在其他篇章中也多有出现。传经论道,以“化”成天下。这个“道”就是养生却疾之道,这个思想就是所谓“法自然,致中和”的思想,这是中医学的本质与灵魂,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
请看,它所提出的“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不美吗?它所谓“提携天地,把握阴阳”的思想不美吗?它“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预防为重的思想不美吗?它所主张的天人相应,“善言天者,必应于人”的思想不美吗?它提出的“亢则害,承乃制”、“阴阳不测谓之神”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思想不美吗?它所谓“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匠无鬼神,独来独往”的思想不美吗?它所提出的“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的思想不美吗?——总之,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内经》中就已经基本形成或树立,你能说它的文化不美吗?
三、《内经》的理论美
《内经》用极富有感染力和文采的文字,记录下了沿用近两千年、迄今仍堪称先进的中医学理论,是文字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首先,它对人的生理和病理作了精辟的论述及高度的概括。
生理方面,如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按:像这样一幅内景图,描述得如此清晰,即使在今天用最现代化、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很难显示)。
病理方面,如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胃不和则卧不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等。
其次,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内经》也创立了一套执简驭繁、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考察、分析病情,强调人要“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此处所谓“一”,就是人与自然界的有序、和谐与统一,如脉象随四时的转变而变化就是其一。它以阴阳为纲,提出四诊合参,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它用“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即用类推、目察、意识、指别等方法来揣度病情。如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颈脉动,喘疾咳,曰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五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它还提出了“法天则地,从容人事,治求中和”的治疗学思想,强调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且初步建立起了藏府病机和六淫病机的理论,如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等。
总之,《内经》从整体角度、功能角度和运动角度把握生命规律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理论,是已经被抽象化了的、形而上者的“道”,是经得住临床实践检验的。所以,王冰说它“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稽其言有徵,验之事不忒”,因而它是“真经”而可以垂范后世的。
谈到中医的理论,这里不能不谈到《内经》所提出的“玄生神”的问题,也不能不谈到现在有人提出要“让中医走下玄坛”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谈“玄”色变。“玄”的本意是深奥难解的意思,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尤其是涉及到人的生命活动问题)本来就如此,不是都一目了然,也不是都能说得或解释得一清二楚。中医正因为“玄”,才充满了神奇奥妙,才值得人们推崇学习,才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中医。《内经》理论之美,也正在于此。
四、《内经》的医术美
《内经》的医术比较全面地反映在中医诊断治疗学中,可以说,《内经》为中医诊断治疗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提出“法天则地”作为养生却疾治病的总原则,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总纲领,提出“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总治则,提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作为辨证论治的核心,提出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固护元气思想,提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的谆谆告诫,特别强调“养之和之,静以待时”,“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的中医学治病观。由于有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内经》的医术无疑是很高明的。它对任何疾病似乎都有相对应的破解之法,也充分估计了病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而治疗手段也决不单一,而是“适事如故”,包括正治、反治、外治等。如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应当说,《内经》对于治病祛疾来说,是充满了理论自信的,也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五、《内经》的文字美
《内经》的文字美,在前面建立了中医学基本概念一节中已有所述,如对阴阳、气血的解释等。这里,仅从它对病情的描述之生动形象,善用比喻,善用排比句归纳,读之朗朗上口等亦可作说明。如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肾热者,色黑而齿槁;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夺气也;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红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赭;头倾视深,精神将堕矣;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综上,《内经》的文化,就是古人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医学上的实际体现。因此,《内经》所观察的不仅是人,而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即天地人三才的文采。
文化的最大作用,终极目的就是“化人”,即“教化人心”。《内经》的文化亦如此,即对中医人的教化。事实证明,正是《内经》的优秀文化,教化了、哺育了一代代有作为、有出息的中医人。现在有人提出要“让《内经》走下‘神坛’”,然而这能办得到吗?历经几千年的考验和无数代人的实践,证明了《内经》的文化符合人们养生和诊治疾病的客观规律与需要,是行之有效的“道”。它已在历代中医人心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和典范。因而其丰碑地位不可替代,也不会被颠覆。
概言之,《内经》的文化,就是中医药文化,就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文化,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文化,就是“因而和之,是谓圣度”的文化,就是“致中和,法自然”,就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如果没有《内经》的文化之美,就没有《内经》的经典地位。文化使《内经》更璀璨,《内经》使中医学更辉煌!——美哉,《内经》!
- 相关推荐
【《内经》的文化美】相关文章:
内经与伤寒07-31
内经静心诀07-29
内经素问序08-07
内经与养阳02-02
内经之中的汗05-29
《内经》养生与美容02-09
内经的学术价值12-27
《内经》脉解11-12
内经经脉别论10-14
《内经》经典论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