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内经》就越发觉是一部“痛经”,你看看《灵枢·厥病篇》有虫瘕蛟蛔心痛证;《素问·痹论》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证;《灵枢·寿夭刚柔篇》有寒痹证;《素问·痹论、四时刺逆从论》有热痹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宣明五气论》、《灵枢·五邪篇》有阴痹证;《灵枢·周痹篇》有周痹、众痹证;《灵枢·厥病篇》有风痹证;《素问·阴阳别论、评热论》、《灵枢·五变篇》有风厥证;《灵枢·寒热病篇》有厥痹证。。。
所以说内经是一部痛经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内经对疼痛研究得很深入,很透彻,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就像一部3D大影片,就是说是三维立体的,如果你治痛运用人体解剖,肌肉起止点,链条原理,电线杆原理等与内经相比,只能算是一维空间,软组织外科学分为椎管内和椎管外称得上是二维空间。
为什么这样说?我当然很明白其中道理,内经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疼痛阐述:
根据受邪部位不同,分为五体痹,即骨痹、筋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根据由五体痹久不愈发展为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脏痹。
根据症状特点的不同,分为众痹、周痹。
根据风寒湿感邪偏重和病邪性质之不同,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曾经有人说过:只要懂得骨痹,肌痹,筋痹就能对疼痛性的疾病“明了于心”。其实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如果能对其他的“痹”进一步了解, 那就更加“明了”了。
谈到这里,这么多“痹”就不一一赘述了,今天就讲述一下痛痹,希望能对你抛砖引玉。
痹者,闭也。痛痹 痛痹指以感受寒邪为主的痹证,临床以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为特点,亦称寒痹。《素问·痹论》云:“寒气胜者为痛痹。”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故痛痹疼痛剧烈而部位固定。《素问·痹论》亦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举个病例说明一下问题:
xx,女,4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头痛剧烈时呈“刀砍样”或博动性,遇寒加重,昼轻夜重,因剧烈头痛难以入眠,无呕吐,无眩晕。经口服“止痛西药”及输液后无明显好转,在某三级医院做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建议住院治疗,后经在亲属介绍来诊。
检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无异常,急性病容,痛苦貌,步入诊室。头颅、五官正常,颈阻(-),心、肺、腹部无异常,辅助检查:头颅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中医检查:形寒肢冷,舌象:舌质淡,苔白,脉象:弦紧。
拟诊:痛痹。
读经典做临床,《灵枢.刺节真邪》: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
大概意思:看病呢,要运用自然之道,道法自然来治病,严寒结冰的时候,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不能在冰中往来;善于掘地的人,也不易凿开结了冰的冻土。善于用针的人,同样也不能治疗阴寒至盛条件下的四肢厥逆证。如果血脉因寒而凝聚,坚结如冰冻,往来不流畅,不可能使它立即柔软起来。所以行水的人必须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以后才能在水上运行,大地也必须在解冻以后才能掘凿。人体的血脉也是这样,要待阳气运行,血脉疏通才可以用针。
综上所述,故患者不能用针,既然不能用针,《内经》曰:“针之不宜,灸之所为。”因为本人比较害怕艾的烟味,故改用其他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要知道,“痛”道,其实是法无定法。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治法:运用“内经手法”,(欲了解内经手法建议查看我的日志774033864《人非针靶》)并嘱咐患者回家喝姜汤,为什么喝姜汤,寒症故用之。喝姜汤是个不错的方法,寒则热之,疼痛自然消。这就是为什么张钊汉老师一个原始点疗法喝姜汤就能红遍全球的原因,很多患者经过诸多疗法久治不见效果,自己喝姜汤一段时间就好了,所以患者当然不能恭维你的医术了,能怪谁呢?
三日后复诊,疼痛已减大半,仍有残余痛。《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也。刺寒者用毫针也。”黄帝内经有古九针,毫针,九针之一,你的医术不管多高明,动不动就拿大针出来晃悠,舍弃其余八针,那只能说你不怎么的高明。“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内经的这句话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问题。
取毫针,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两穴而下之,针毕,患者自觉又一股热流往头上窜,立刻觉得的头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三天后再来复诊,头已无大碍。
谈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到底怎么鉴别哪种情况是什么什么痹?到底怎样鉴别哪种情况是用什么样的针?这个话题就不是纸上谈兵能说明白的,没见到患者根本无法诊断。并非我保守不说,《素问.阴阳类论》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拓展阅读:内经虛实篇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疾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文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则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
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
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
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相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
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可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有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折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由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 相关推荐
【《内经》如何治痛】相关文章:
内经如何治失眠05-20
《内经》举痛论08-08
《内经》与天癸06-07
内经与伤寒07-31
内经的意思09-05
内经的圣人08-15
内经感悟07-14
《内经》的呼吸法09-05
内经人体的辉光10-31
内经生命的延续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