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09-12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

  总体设想:

  对于诗歌的教学,朗读应是贯串始终的,在读中品味语句,想象情境,体悟感情.本诗有一个难点,便是对梦中神仙世界的描写,所以我的处理方式是在引导学生在大体切分层次后,重点突破这一难点,避免赏的平均用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背几首学过的李白的诗歌,老师随之导入: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洒脱,雄奇奔放,超脱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有和我们普遍人一样的遭遇、苦恼和追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梦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展示课题,作者,学习目标:诵读——品味 ——体悟。

  二、朗读课文

  1、找一位学生朗读全诗

  老师明确:作为诗歌的学习,准确的朗读是第一步。

  2、老师配乐范读

  明确:读音准确是第一步,作为赏,还要读出诗歌的感情。

  三、解题

  四、赏全诗

  1、学生读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体会“连”、“横”、“拔”、“掩”、“倾”等字的妙用,再齐读,读出语势变化。

  2、由老师设问哪几句是描写梦中天姥山的句子将第2段切分成两部分。

  赏第一部分(到“水兮生烟”):引导学生自读,然后就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感受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这种心情。

  赏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师明确:诗人游兴正浓,这时天色暗下来,转瞬间在诗人面前出现了一个神仙世界。

  学生自读后闭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找学生读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神仙们聚集到金银台上做什么?

  再找学生读这几句,读出向往与喜悦之情,然后齐读体会,最后要求当堂背诵这几句。

  赏第三部分(到“失向来之烟”)

  老师设问:诗人在梦到最美好的时候突然醒来,此时心中是什么感受?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惆怅与失意。

  3、学生齐读末段

  明确“世间行乐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内容(梦境)

  老师设问:“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读最后两句后老师明确:这种感慨不是无缘无故的,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当年,李白被诏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认为可以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自己备受排挤,不到三年便被赐金放还。诗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现实的一种顿悟。

  学生再齐读全段体会。

  五、结束

  老师明确: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实现时突然破灭,这种打击是多么残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正如余光中在《寻李白》中所写“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的三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师生齐读下课。

  反思:这是我参加省优质课比赛时的教学设计,当时上完课后心里有万千滋味,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有猛一轻松,不知该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认为这个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①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②此设计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神仙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不足之处在于①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诗句读,然后品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②此设计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从课堂情况看,的确是这两点影响了整体效果。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反思10-3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1-3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12-1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与感悟11-30

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08-17

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思08-1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10-25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反思12-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范文11-16

梦游天姥吟留别字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