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2020-08-28 刘长卿

  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的重要转变期,是盛唐与中唐的分野,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变期,刘长卿即是这一时代诗风的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既继承了盛唐余韵又有新的变化。

  1刘长卿诗歌的创作类型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类型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咏史诗、思乡诗、感伤诗、政治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登高诗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数题材。盛唐诗,以风骨取胜,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珑之作,刘长卿的早期创作中亦多有此类作品。但刘长卿的诗歌最多的还是反映中唐风格的作品,即后人评价的宁静淡远、细致省净那些作品。

  1.1 酬唱赠别刘长卿创作的诗歌中,题目中带有酬唱赠别字样诗作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是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诗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两遭贬谪,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体会得异常深刻。因而这些酬唱赠别的诗作不同于一般的敷衍应酬之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释放,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挚意,同时艺术水平也比较高。

  1.2 隐逸山水个人身世的坎坷和时代乱离的痛苦,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之中。他在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能吟咏自己的不幸,描写人生的哀愁。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如《使还至菱陂驿渡 水作》、《东湖送朱逸人归》、《齐一和尚影堂》等等,这些作品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有得鱼忘筌之妙。

  1.3 感伤身世作为一个性格耿直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谤的打击,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个人身世的感伤、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代表作如《听弹琴》、《送王司马秩满西归》、《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等,内容不胜穷愁哀苦。

  1.4 时事民生刘长卿的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影响,写了一些优秀的从军征戍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从军六首》、《疲兵篇》、《平蕃曲三首》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前后的盛衰巨变后、诗人心里刻下了种种痛苦的痕迹,人生感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创作了《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1.5 咏物杂感除了上述作品以外,刘长卿诗歌中还有许多诗人作品中都共有的咏物、咏史、杂感等类型的作品,这些丰富的题材也是诗人生活经历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反映。如《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喜晴》、《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一些咏史诗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等篇,通过追忆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托遥深。

  2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类型

  2.1 流连山水、热爱自然

  对社会的失望和理想不能实现的彷徨,使诗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更贴近了自然,使他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对自然的流连与热爱,是诗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又一种常见情感。

  2.2 深情挚意、依依不舍刘长卿是一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惜,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亲友的发自内心的'深情挚意,而在表现与他们的离别之情时则更是依依不舍。

  2.3 感伤身世、幽愤不平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4 漂泊无依、故园之思对仕途不顺、尤其是遭受贬谪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家乡不仅仅是容身的落脚之处,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那些美好的季节或是节日中,在那些心灵敏感的诗人的心里,眷恋故乡的情感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作品如《时平后春日思归》、《新年作》等,刘长卿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青山意象,即反映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的眷恋思念和漂泊无依。

  2.5 忧国忧民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尤其是生活在一个战争乱离动荡的时代,对国事的忧虑关切也是诗人作品中经常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作如《登余干古县城》等。

  3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极为真挚深刻,而又不乏温厚,恬静中不乏矫饰,这种创作情感可以概括为“雅”和“怨”两个字,两者互相交融,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中。

  不管是对友人、亲人的离别之思,还是对故园的眷恋,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都不是那种酬唱赠答的简单敷衍。经常一篇之中而致意再三,感情似浅实深。

  刘长卿性格耿直深切,身世之悲、时事之感,见诸笔端,不免激烈。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又深得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文学真谛,所以实际写出时很多变成了温厚,含蓄蕴藉而不逾矩。后世的诗评者称他“最得风人之旨”。

  在刘长卿表现自然风光和隐逸题材的作品中,能看到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出这种赞美向往经常是对仕宦生涯不顺利的一种宣泄。这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只是他心灵暂时停留的驿站,而不是他终生致力的心灵家园。如《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干越亭赠郑校书》、《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等。《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一篇,第三句“解印孤琴在”则暗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储仲君注时议论道:“有此一句,波澜平添,已非泛泛称道隐逸矣。”

  刘长卿的的诗作中吟咏风月、侈谈隐逸的,大多数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有的是他急于用世的一种矫饰,当他真的归隐山林时又往往表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这部分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率真可爱。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清才冠世,颇凌浮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相关文章:

刘长卿诗词特点10-29

刘长卿与佛教09-26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创作特点05-23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09-06

刘长卿《新年作》译文与赏析10-16

刘长卿《新年作》赏析与训练11-10

刘长卿七律送别诗的创作特点分析05-24

禅学修养对黄庭坚诗歌创作与理论之影响11-11

刘长卿《新年作》的译文与赏析12-30

刘长卿的龙门诗旅 刘长卿诗歌用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