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的龙门诗旅

2020-08-27 刘长卿

  诗人刘长卿从小生长在洛阳,对龙门流连忘返,并曾作《龙门八咏》组诗以纪龙门香山寺之游。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洛阳龙门位于洛阳南郊,风景优美,“龙门山色”就是对其最好的形容。《庄子・知北游》中说:“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对于如此秀丽的山河,骚人墨客无不纷纷登临游赏,题咏纪念,如欧阳修在《和龙门晓望》中说:“烟岚明灭川霞上,凌乱空山百鸟惊。”山雾弥漫,百鸟惊飞,鸟的鸣叫声划破了原本寂静的山林,越发衬出山林的清幽!

  从小生长在洛阳的大历诗人刘长卿对龙门流连忘返,并曾作《龙门八咏》组诗以纪龙门香山寺之游。这组风景诗工于铸意,不仅体现了作者山水隐逸的闲情,而且表现出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和反传统的审美特点。

  首先,刘长卿以自己的诗旅过程带领读者感受了龙门浓郁的佛教文化。与刘长卿齐名的唐朝诗人韦应物在《龙门游眺》中有“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句,意思说龙门佛寺、窟龛众多。的确,龙门是我国重要的佛教胜地,石窟造像艺术丰富多彩。自北魏孝文帝至唐武周时期,伊阙东、西两山崖壁上营造石窟及佛像极多,正如《龙门八咏》其七《水西渡》中所说“千龛道傍古”。可以说,佛教文化是吸引游人到此的一道特殊风景。

  白居易曾在《修香山寺记》中说:“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在《龙门八咏》中,刘长卿便带领读者感受了往返香山寺过程中的佛教文化。作者东渡伊水后首先来到安葬福公遗骨的“福公塔”前;前行又欣赏了存放隋僧慧远遗骨的“远公龛”;再向前走距离香山寺越来越近,“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著名的建筑物“石楼”在林木的掩映下若隐若现;“下山”时作者仍不忘欣赏龙门山崖间的佛寺,“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这里的“龙宫”便指佛寺;西渡伊水的途中,作者又把目光盯在了龙门山崖的窟龛上,一句“千龛道傍古”,非常写实地道出了龙门诸崖间窟龛之多,年代之久。

  在描写佛教景物时,作者还刻意选用佛家语。以《龙门八咏》其四《远公龛》为例,首句“松路向精舍”中的“精舍”指佛寺,《晋书・孝武帝》有:“六年春正月,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二句“花龛归老僧”中的“花龛”指刻有图画的塔龛,“老僧”指佛家人物自不必说。三句“闲云随锡杖”中的“锡杖”指僧人出行时所执法器,因其端有锡环,振时有声而又称“声杖”、“鸣杖”。四句“落日低金绳”中的“金绳”也是佛家语,据《大方便佛报恩经》说,离垢国清净无瑕,以琉璃为地,以金绳界其道。另外,其三《福公塔》“经行长未还”句中的“经行”指佛教徒为防坐禅欲眠,又为养身疗病,常遵一路作直去直来行走的行为。这些词语的选用,不仅使作者所描写的对象更显本色,而且进一步突出了龙门浓郁的佛教文化特点。

  “静”是佛境美的一种重要体现。从《龙门八咏》其一《阙口》“秋山日摇落”,其二《水东渡》“夜泉发清响”、“稍见沙上月”,其四《远公龛》“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其八《渡水》“日暮下山来,千山暮钟发”诸句看,刘长卿把游赏时间安排在了晚上,可见是深得其理的。作者在太阳将要落山时到达阙口,在月亮初升时东渡,入夜时分欣赏了远公龛,深夜中又听了山寺钟声,然后又趁着夜色下山西渡,并在渡河时对水中的月影欣赏摆弄了一番。渐游渐晚,一路顺次写来,安排得当。作者如此独特的时间选择,不仅使自己和读者避免了白天的喧嚣,更使人沉浸在龙门静谧的佛教文化氛围之中。

  其实,诗中所蕴涵的佛教文化的静美特征几乎表现在每一处景物的描写上和曲径通幽园林艺术的巧妙运用上。当作者东渡伊水到达“福公塔”前时,他传达给读者的感受是“寂寞对伊水”,与白天游人的喧闹相比,此时只有“无心洲渚间”的“白鸥鸟”,而正是因为“归人争渡河”,才使自己独得鸥鸟之乐。让读者在静美中体会到作者此刻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佛家精神。其五《石楼》中“山寺夜钟深”、“风泉清道心”,山寺钟声响起,风送泉声入耳,越发衬出夜的寂静,并给人超凡脱俗的审美感受。与刚到“阙口”所见到的“秋水急波澜”相比,《水西渡》中的伊水已显得温驯多了,“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如果说前者是粗犷的壮汉,那么后者就是娇羞的处子!曲径通幽的园林艺术经常在佛寺选址中得到巧妙地运用,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美等因素的考虑,更是对佛教深邃幽静境界的追求。

  即便单从旅游心理学来看,一览无余的景观也远不如曲折幽深的景观能够引起游人的兴趣,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曲径通幽”便是传统美学理论与旅游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在刘长卿这次诗旅中,曲径通幽的境界美除了通过自然的形式来表现外,还有人文景观的'烘托。香山寺位于龙门东山半腰,需渡伊水而至,所以伊水就是造成香山寺曲径通幽的最重要的自然形式。特别是《阙口》中“秋水急波澜”一句,使人大有望而止步的打算。在渡伊水的途中,游人面对的并非是毫无生机的荒山恶水,而是“山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等独具特色的画面,让人们在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增强了对香山寺胜景的心理期待。接下来的“福公塔”、“远公龛”既是自然的存在,又是人文的体现,为香山寺的即将出现增添了情趣。当香山寺的标志性建筑石楼“千呼万唤始出来”时,却“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依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远公龛》中“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句,常青的松柏夹路而生,“花龛”掩映其中,显得幽静深邃,又何尝不是曲径通幽的局部显现呢!

  佛寺大都讲究“藏”的意趣,仿佛只有“藏”才能显示出佛境的高深。当然,“藏”只是形式,“露”才是目的。曲径通幽的境界美本身便是“藏”与“露”的辩证体现。作者从东渡伊水一直到看到石楼,听到山寺夜钟,整个过程无不显示出香山寺“藏”的巧。换个角度来说,作者所有的行为又无不是为了让深藏的香山寺“露”于自己的面前。所以,《龙门八咏》整体上也是对香山寺“藏”与“露”这一辩证关系的展示。另外,从个体而言,《远公龛》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和《石楼》中的“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也是“藏”与“露”的表现,特别是前者,堪称“藏”与“露”的完美结合。

  其次,作者一反传统的悲秋观,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画出了富于气势的秋意。《阙口》首联说“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水东渡》首联说“山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从句中“秋山”、“秋水”、“秋色”等词不难看出,刘长卿这次活动是在秋季。“自古逢秋悲寂寥”,自从宋玉《悲秋赋》一出,文人雅士便形成了悲秋传统。如刘长卿的“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等,或写秋天的凄冷,或写黄昏的暗淡,都带有浓重的萧瑟、凄清色调。

  然而作者在这次龙门香山寺之旅中却一反传统的悲秋情绪,让读者领略到一种富于气势的秋意。如《阙口》首句“秋山日摇落”看似充满萧瑟之气,而实则不然:西沉的红日发出柔和的光芒,映衬着满山红叶,何等壮观!尤其接以“秋水急波澜”使气象更显高远阔大,状波澜而以“急”,足见眼前伊水之迅猛,不禁让人联想到庄子笔下波澜壮阔、横无际涯的秋水!杜牧曾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对寒山秋色的留恋,但与刘长卿的“山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相比,不仅晚出,且格局显然要小。如果脱离了诗题,杜诗显得写意,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对诗意的补充。刘长卿先用“崖”突出红叶所处位置的险峻,给人以层次感和立体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自然而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接着又以“千峰”强调红叶视域之广,“千峰”实已寓“多”之意,但作者不避重复,又以“多”字收句,更进一层。也就是说,既有“崖”之纵,又有“峰”之横,气势极矣!

  景交融是山水诗的常见艺术表现,但刘长卿的《龙门八咏》却是景与情分离并峙,这也是其反传统的审美表现。具体地说,作者主要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描绘人事景物的,即便有主观感觉的传达,目的也主要是为反映他所看到的景物或听到的声响。比如《水东渡》中以写实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满山红叶之后,又以清雅洗练的笔调描绘了山泉所传来的声响和渡水时所看到的水面微波。“夜泉发清响,寒渚生微波”,虽然“清响”和“寒渚”包涵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但前者意在传达泉水流淌时所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而“寒渚”的“寒”也正切合了时节特点,作者渡水时正是秋季,更何况还是晚上呢?所以,“寒”不是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而是季节带给每个人的共同感受。尾句“稍见沙上月,归人争渡河”,更是承《阙口》而来,诗人到达阙口正值太阳滚滚西坠,渡河时月亮刚刚升上天空也自然符合逻辑;“争”看似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实则是对“归人”争先恐后渡河返回热闹场面的真实描写,毫无夸张与失实的成分。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山崖的红叶还是夜泉的声响、伊水的微波,乃至沙上的明月、争渡的归人,都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对象,是作者渡河时欣赏的客体,作者不想也没有把它们作为体现自己内心某种情感的载体。如果一定要在诗中寻找作者心境的话,恐怕只能借助推己及人的方法间接体会了!左思曾在《三都赋序》中说:“发言为诗者,咏其所志也;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刘长卿的《龙门八咏》极尽本实,他用文字的形式把其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传达给了读者。读其诗,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作者的眼睛本为读者而生。若太冲泉下有知,当与长卿相视而笑!

  苏东坡曾以“诗中有画”评价王维的山水诗,其实刘长卿的《龙门八咏》也体现出了凝练自然的风格和工于铸意的特点。试看《阙口》中的“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句,层次分明,光线柔和,山崖的红叶在夕阳的映照下透出闪亮的光泽,夕阳的余晖与惹人醉的山巅红叶构成变幻不定的光与色的组合;巍峨的龙门西山遮住了渐坠的红日,水流湍急的伊水被丢进了不太浓重的夜色。寥寥十字,便挫“秋山”、落“日”、“秋水”于笔端,“日摇落”、“急波澜”更是长河落日的完美组合,可谓气象万千!再如《渡水》中的“伊水连白云,东南远明灭”句,更是一幅神奇悠远的月下泛舟图:夜静人寂,水天相接,悠闲缥缈的白云仿佛要溶入水中,月亮静静地挂在夜空,月光轻轻地泻于水面,船桨激起的涟漪与闪烁的月光相掩映,波光粼粼,忽隐忽现,“江清月近人”,简直是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其他如《水东渡》中的“山叶傍崖赤,千峰秋色多”,“稍见沙上月,归人争渡河”,《远公龛》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石楼》中的“隐隐见花阁,隔河映青林”,《下山》中的“木落众峰出,龙宫苍翠间”,《水西渡》中的“伊水摇镜光,纤鳞如不隔”等,无不是美妙的山水图画。特别是《远公龛》中的"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深受陆蓥赞誉,一句"此岂画手所能到耶",足见评价之高!

  综上所述,刘长卿的《龙门八咏》本实地纪录了他的龙门之旅。作者不仅以独特的游赏时间让读者感受了龙门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而且一反传统悲秋的情绪,向读者展现了富于气势的龙门秋景;同时,作者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用凝练自然的语言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可以说,《龙门八咏》不仅能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对今天龙门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起到了积极的启迪作用。

【刘长卿的龙门诗旅】相关文章:

刘长卿的诗09-23

刘长卿诗09-26

刘长卿著名的诗09-26

刘长卿的诗古诗翻译09-01

刘长卿的诗有哪些10-06

刘长卿关于贬谪的诗10-05

刘长卿是哪个朝代的诗10-24

刘长卿的五言诗09-24

余干旅舍刘长卿诗鉴赏10-17

刘长卿诗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读 读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