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3分)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鉴赏点拨:《端居》是一首七绝。写诗人身处异地,思念妻子——远离家乡和亲人时日已久,妻子的远方来信很久未见到了。在这寂寥的秋夜,盼望来信的心境十分强烈,寂寞的灵魂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然而,盼远书不至,觅归梦难成,只有这空空的卧床,对着凄凉的秋夜。意境凄清,情景相映,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首句写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次句写诗人梦醒之后寂寥凄寒的感受。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不是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事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寄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寓所的冷寂。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不免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图景(假定是雨夕),这样就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拓展延伸了时间的内涵,暗示像这样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参考答案:(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他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高考辅导《写景抒情诗类解题说略》。
(2)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题目类型:
常见的考题设问形式有:
⑴识别理解诗歌意象:XX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景物有什么特点?XX在诗中是什么意思?(2)体味品析诗歌意境: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题格式:(1)品味意象: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化含义)(2)体会意境:客观图景+主观感受+情景关系(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答题要领:(1)分析形象(意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绘出来,展现诗中图景。或者立足诗歌意象(景物)描写,调动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广泛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让静态诗意转化成动态图景,像放电影一样从脑海中闪过。描绘图景要注意两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抓住景物特征,用优美语言再现诗歌意境。(2)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之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用语力求准确体现意境的特点及情调。(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分析诗人或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
4.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景物(意象、物象)。(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务必具体。
- 相关推荐
【李商隐端局解析解题】相关文章:
解析李商隐《锦瑟》10-12
贾生李商隐古诗原文及解析08-18
《旧唐书李商隐传》阅读答案解析及译文11-22
唐诗三百首全集之夜雨寄北李商隐解析09-12
李商隐绝句08-09
李商隐的死因10-06
李商隐的憋屈10-30
李商隐诗集07-27
李商隐诗07-21
李商隐简介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