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文本细读与阐释

2020-08-24 老舍

  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作家,享有“人民艺术家”的美誉。《二马》是老舍客居英国期间写的优秀作品,小说借由北京侨居伦敦经营古玩商店的马家父子的生活经历,对中英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作了对比,特别是通过二马父子令人啼笑皆非的爱情纠葛,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此文本的细读与阐释可以让我们体会老舍浓浓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情。

  

  

  

  

  

  一、缱绻民族情中的反思与批判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已整个儿与他的心灵相连,老舍对北京的依恋与热爱,亦已融入他的血脉中,老舍曾说过,他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京,他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老舍对北京感情上的另一层特殊的内容则因于北京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结晶。所以他对北京的爱实则已升华为一种民族感情。在他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往往怀着缱绻的民族深情,抒写着老北京的城,北京的人,北京的事。

  《二马》的主人公马氏父子就是地道的老北京人。老北京市民马则仁(老马)带儿子马威(小马)去英国伦敦继承哥哥的古玩店,老马重官轻商,只会套人情,讲面子,与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格格不入,闹了不少笑话,最终使古玩店陷入困境。在老马身上打着明显的北京老派市民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他虽然不能普遍地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老舍最熟悉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也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详,也很无聊。北京人亦多礼,老舍的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礼仪。《二马》中,则特别提到了圣诞节马则仁的花钱送礼。老马对这个节日的最大感触是圣诞节的彼此送礼让他可有机会套套交情啦!他屈着手指盘算,到英国后认识的人全算上了,要准备十来份礼物,甚至连温都太太的小狗也要挖空心思给准备上一份得体而别致的礼物。对于送礼这件事情,从筹划到实施,都让他喜欢,带给他无比的快乐。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是北京传统文化的又一特征。马老先生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中国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而且美的表现是活的,是由个人心中审美力放射出来的情与景的联合。烟雨归舟咧,踏雪寻梅咧,烟雨与雪之中,总有个含笑的瘦老头儿。这个瘦老头儿便是中国人的美神。这个美神不是住在天宫的,是住在个人心中的。所以马老先生不知不觉地便微笑了,汽车由雨丝里穿过去,美。小姑娘的伞被风吹得歪歪着,美。一串灯光在雾里飘飘着,好像几个秋夜的萤光,美。他叼着小烟袋,看一会儿外面,看一会儿炉中的火苗,把一切的愁闷苦恼全忘了。他只想一件东西,酒!“来他半斤老绍兴,哎?”他自己叨唠着。伦敦买不到老绍兴,还是回国呀!老马始终忘不了回国,回到人人可以赏识踏雪寻梅和烟雨归舟的地方去!可惜老马,中国人的一个代表,只是糊里糊涂有点审美的天性,而缺少常识。可惜老马只想做官,而不知道做官的责任。可惜老马爱他的儿子,而不懂得怎么教育。可惜这种知足,乐天的精神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投影。抱着这种内倾的审美心理,只会使人沉醉满足,不思进取,成为现代社会竞争中的劣败者。‘正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老舍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异常清醒,他珍爱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与优秀底蕴,同时又为民族文化的老大愚弱担忧。正因为老舍对老北京、老北京人倾注了融化于血液的深厚感情,所以他最了解老马等北京人的精神内质和特征,也对影响和妨碍历史进步和发展的老化的文化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老舍曾在小说中慨叹:“民族要是老了,人人生下来便是‘出窝老”’,“一国里要有这么四万万出窝老,这个老国便越来越老,直到老得爬也爬不动,便一声不吭地呜呼哀哉了!”这里的“出窝老”,不是指身体的先天不足,而是说中国人一生下来便被消融与淹没在“熟透了”的老化文化中,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老中国儿女中的一员。马则仁先生是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由这两层“老”的关系,可以断定:他一辈子不但没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的。在英国,人家问他什么,他老顺着人家的意思爬:普通英国人知道的中国事没有一件是好的,他们最喜把这些坏事在中国人嘴里证明了。比如人家问他有几个妻子,他说:“五六个!”高耳将军讲演英国往上海送兵的事,特意请他去听并问他:“英国兵要老在中国,是不是中国人的福气造化?”老马站起来规规矩矩地说:“欢迎英国兵!',有位老太太告诉他中国衣裳好看。他第二天穿上绸缎大褂满街走,招得一群小孩子在后面叫他chink!他这一辈中国人是被外国人打怕了,一听外国人夸赞他们几句,他们觉得非常的光荣,连一点儿国家观念也没有。在老舍看来,欲救国,必先救民。所以,他一直是把改造国民性格和改造国民精神,提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看待。老舍的批判锋芒直指以北平文化为代表的,日益聚集膨胀的国民劣根性尤其顽固的老马等市民,目的就是要使他们对自己“大吃一惊”,使他们从陈陈相因的传统思想意识与文化羁绊中挣脱出来,从而达到民族振兴与文化更新的目的。

  二、国仇家恨的抒发

  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对于国破家亡的感受,比起其他作家来更要深切,八国联军的入侵,不但给满清王朝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为它后来的覆灭打下了伏笔,而且夺去了老舍父亲的生命。老舍的父亲舒永寿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护兵,也知道自己守土有责,皇上和太后逃难去了,他不能逃,因为他的职责是与社稷共存亡。京城失陷了,舒永寿倒在炮火中,永远从老舍的生命中消失了,临死只托人给家人稍回去一双布袜子和一副裤脚带,老舍母亲用一个小的可怜的木盒,装了那双布袜,写上姓名和生辰八字,在城外草草埋葬了。可怜的老舍不但失去了父亲,自己的小命也差点葬送于八国联军的刺刀之下。这伙侵略军进城之后,大肆烧杀抢掠,连贫困的小户人家也不肯放过。在老舍家,他们翻箱倒柜,摔盆弄碗,折腾了个底儿朝天才悻悻而去,万幸的是,年幼的老舍被扣在一个木箱之下,在一堆破衣服之中,睡得香甜未被发现,否则,只要他哭上一声肯定小命难保。亡国灭

  种之恨,幼年丧父之痛,死里逃生之险,使老舍对外族入侵者有更近更切实的国仇家恨之感,这种骨子里的痛是与其他作家都不同的熔铸于血液中的亲身之痛,所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外族的侵略、狭隘和民族歧视有着更痛彻的体会、更深刻的批判,这在《二马》的字里行间有着非常明显的烙印:伊牧师“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的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人要不叫英国人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头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在英国人眼中,“在伦敦的中国人,大概可以分作两等,工人和学生,工人多半是住在东伦敦,最给中国人丢脸的中国城,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的时候,总要到中国城去看一眼,为是找些写小说、日记、新闻的材料。中国城并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住着的工人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举动。就是因为那里住着中国人,所以他们要瞧一瞧。就是因为中国是个弱国,所以他们随便给那群勤苦耐劳,在异域找饭吃的华人加上一切的罪名。中国城要是住着二十个中国人,他们的记载上一定是五千;而且这五千黄脸鬼是个个抽**烟,私运军械、害死人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奸污妇女不问老少,和做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作小说的、写戏剧的、作电影的,描写中国人全根据着这种传说和报告。然后看戏,看电影,念小说的姑娘、老太太,小孩子和英国皇帝,把这种出乎情理的事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于是中国人就变成世界上最阴险、最污浊、最讨厌、最卑鄙的一种两条腿儿的动物!”没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阴险诡诈,长着个讨人嫌的黄脸。到过中国的英国人,看中国人是脏、臭、糊涂的傻蛋。怀着满腔的悲愤,老舍写下了英国人对中国的入侵、排外和蔑视心理,同时也怀着满腔的'深情,呼吁国人猛醒:“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这是心中淌血的痛与呼喊,遭受歧视之痛、祖国贫弱之痛、切盼强国之呐喊,都在字里行间突现出来。

  三、开阔的文化视野

  虽然对英国人的傲视中国人和强权入侵的心理有着痛彻心扉的愤恨,五年客居伦敦的经历,依然让老舍能够打开胸襟,以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和辨析异国习俗与文化,所以能客观地看到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对其发展的良性推动与影响,从而学习和借鉴。伏尔泰说过:“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都属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老舍也认为,该开拓我们的思想,把世界上那些最善最美最真的都须略略知道一点,使我们成为一个会为全人类思想的中国人。在《二马》中,老舍以超人的胆识,把老马这个“老中国”的老派市民放在强国强权的英国,以此来完成他对中英两国国民性的思考。老舍赞赏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英国国民对国家的“普遍参与意识”:“中国人见了别人有危险,是躲得越远越好,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外国人见了别人遇难,是拼命去救的,他们不管你是白脸人,黑脸人,还是绿脸人,一样的拯救。他们平时看不起黑脸和绿脸的哥们儿,可是一到出险了,他们就不论脸上的颜色了!我们以为看见一个人在地上躺着,而不去管,满可以讲得下去;外国人不这么想,他们的道德是社会的,群众的。”“英国的强盛,大半是因为英国人不呐喊,而是低着头死干。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奇怪,大学里的学生对于学校简直是没有发言权。英国人是最爱自由的,可是,奇怪,处处是有秩序的。几百万工人一齐罢工,会没放一枪,没死一个人。秩序和训练是强国的秘宝。”“然而中国人,如老马,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绿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粮食来。”还有西方人丁是丁,卯是卯,事事论实“理”而不讲虚“礼”的现代精神,也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对英国的进步与中国的“老化”的对照和昭示中,老舍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应该说,我国作家,甚至外国作家,批判本民族弱点的作品甚多,可提倡向其他民族,尤其是侵略过本国的民族学习的作品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在从事文化批判的同时表现出的这种胆识和度量是难能可贵的。老舍是著名的爱国作家,他曾说过:“一出国,我才真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可爱,每逢看到自己的国旗,泪便要夺眶而出。”老舍爱国,但他对于国家、民族的理解不封闭、不狭隘。在对西方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进行的梳理和观照中,老舍能够以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超越了封闭的文化体系,探讨本民族文化的振兴之路,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这实则是痛定之后的反思,是浓浓民族情的深切表现。

  老舍一生热爱故土北京,热爱祖国的骨肉同胞,热爱一切先进的民族文化,这些永远难以割舍的情怀熔铸于他的血液中,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化为缱绻的民族深情,流动于他的文学作品中,使之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老舍《二马》跨文化爱情对话失败的原因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