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

2024-10-26 兰亭集序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以下是小编带来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 例1

  教学步骤

  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生做。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岁在癸丑

  (2)临文嗟悼

  (3)流觞曲水

  (4)趣舍万殊

  二、句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怎么看出来?

  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生:围坐着喝。

  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事雅”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

  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

  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和上来。

  生按要求朗读。

  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

  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

  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生翻译。

  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

  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

  生:孔子说的。

  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缘何而起?

  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

  生译

  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

  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译这一句。

  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么?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独。

  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整个句子。

  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师:《兰亭集序》里,20个 “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个代词吧。

  师:代什么?

  出示ppt5

  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师: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 “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觉醒。

  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

  生朗读

  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悲。

  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出示Ppt5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悲伤。

  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

  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

  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

  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

  出示ppt5

  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

  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样。

  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生:有点消极。

  师:仅仅是消极的吗?“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说。

  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书法

  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

  出示ppt8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生齐读。

  师: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师: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 例2

  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

  生:书法上的成就。

  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生:《兰亭集序》

  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 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

  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序》)

  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

  生:齐声朗读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词。

  (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

  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 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

  生:小组讨论3分钟。

  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

  (抽签)

  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

  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

  生1:阴

  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续翻译

  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

  生1:没有

  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

  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一生举手)

  师:好,请讲

  生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

  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

  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

  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

  师: 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

  生2: 虽然没有音乐的盛况,(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

  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的”字也是可以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 “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 “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

  生:沉默

  师: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

  师;配乐朗诵

  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

  生:纷纷举手

  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

  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

  生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

  生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

  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

  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

  生齐:不一定

  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

  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其中,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

  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

  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

  生:齐读,并背诵。

  师屏幕展示课后思考题

  下课。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优质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0-08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8-12

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09-11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07-11

关于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08-09

[热门]《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0-09

兰亭集序优质学案09-21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7篇07-16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7篇)06-28

《雨巷》优质课堂实录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