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2022-08-03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

  师:王羲之作为一魏晋士人的风范我们在读本"魏晋士人"单元已经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集书法文学于一体的精品<<兰亭集序>>。

  师:这学期古文字词训练我们的原则是温故知新,探问求源。本课老师要看同学们在古文字词的温故与知新探问与求源的能力方面训练到了什么程度。

  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右军是官职名,同学们通过古文学习目前知道多少官职名?

  生七嘴八舌谈到了司马司徒工部太守拾遗翰林大学士,我强调下来可以做一个小卡片。

  师: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中很明显出现一些误读错读的音和句读)

  师:同学们再听老师朗读一遍,注意听你读的和老师读的哪些地方不同?

  (老师朗读中一些学生小声跟读)

  我们采用火车头形式由这组同学依次谈谈你听到的老师朗读和你所读的不同的地方。

  生1:岁在癸丑,癸丑的癸字我读成了葵字。

  师:大家读一遍岁在癸丑。

  生2: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会稽山的会字我读成了会(hui)。

  师:前一个是会集聚会的会,后一个是专指山名的会稽山的会

  生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咸集的长字我读成了长(chang)字

  师:这个多音字的音可以从少的读音推断为长,长幼,少小长辈,老的少的

  生4:趣舍的趣应该读为取,我现在知道它在这里是通假字。

  生5:游目骋怀的骋字,我读错了。

  师:哦不要读成聘字,注意它的后鼻韵

  生6: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的悼字我读错了。

  师:读成什么了?

  生:掉。

  师:哦。(我其实很诧异,这个应该不是认不到字,而是不熟悉还是语感问题?)

  生7:我听到的不同他们都说了,没有了,

  师:那我问你,流觞曲水的觞字和殇在读音上没有区别意思上有什么区别?(老师板书殇和觞)

  生7:偏旁不同,觞是酒杯的意思,殇是未成年就死去。

  师:对,我们掌握了一个字的读音还要善于从偏旁上区别他们的意义,(老师板书滥字)问滥觞的觞应该是哪个字?

  学生们七嘴八舌,老师叫大家查词典。

  生8:读词典中滥觞的词条,学生记笔记:现在指事件的缘起。

  师:这个词语现在使用频率挺高的,请同学们注意,还有殇字我们听到的有国殇河殇。

  还有这个句子的节奏同学们读得不明显。模糊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大家再齐读。

  学生在读刚才提到的这些字词时,有意做了重读。

  师:用“论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很准确的。请大家看我们教材封面和插图

  学生在惊叹,

  师:不过这是赝品,(板书赝品,但是我故意写错赝字,少了一个单人旁)

  生9:被烧掉了,他的真品

  生10:被唐太宗埋了。

  师:唐太宗珍爱到把它做了陪葬品,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赝品啊。注意这个赝字。现在假冒伪劣太多,要分辨清楚。学生写下这个赝字。

  生11:(小声说)老师你写错了。

  师:是吗?怎么错的?哦,大雁的雁,里面应该是双人旁,大家再从形声字角度理解这个字的构成,谢谢你啊,假冒的字被你看出来了。

  以后老师的知识点出了问题大家要大声的提出来。

  好,这个珍品中以什么字最为书法奇观啊

  生:之字

  师;对,大家数数封面上几个之字?

  生回答4个5个6个的

  师:共6个之字,写法各个不相同,难怪同学们没有数清楚啊

  回到文章我们一起在书上归纳之字的用法,在本文语句中进行圈点,(作助词用的很多句子,特别是及其所之既倦中的之作动词讲)

  好,之字的用法要经常熟悉,不要成为你古文阅读和翻译的障碍

  现在大家勾画注释,按照老师教给大家的注释法进行

  刚才那组同学的火车开得很顺利,现在我们请这组同学来谈勾画所得。

  生1:我勾画的是书圣,由此我旁批了诗圣。

  学生下面有呼应画圣酒圣草圣等

  师:圣之评价很高,从孔子开始。

  生2:我勾画的是癸丑,古代干支纪年的方法名称我想下来归类。

  师;好,很多词典后面都附带这个纪年表。

  生3:少长咸集的咸是都的意思,我旁批了一句咸来问讯。

  师:哦,是初中《桃花源记》中的句子。

  生4:我勾画的是列坐其次。次,是水边的意思。这里不能看作其次第二次的意思。

  师:属于我们应该掌握的什么现象?

  部分学生回答是古今异义现象。次还有编次的意思。

  生5:一觞一咏,我认为觞是活用为动词,喝酒的意思。

  师:很好,上节课我们讲到活用现象,这个同学看出了这个词在这个地方的用法。和流觞曲水的觞用法不一样了。

  生6: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不是表因果的连词,这是古今异义。

  师:那骋呢?

  生6:一样的,没有变化。

  学生都在说:驰骋。

  生7:怀抱,是胸怀抱负的意思。虽世殊事异的虽是纵使的意思。

  师:哦,不得了,同学们的眼睛厉害了。

  生8:修短随化的化是自然的意思,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师:很好,这组同学都有自己的所获,特别是作到了温故知新和探问求源。这种方法要经常用。

  那么文章中还有一词多义现象,也要边看边归纳,比如本文一字出现了三次,三次意思不一样啊。

  学生在迅速找

  老师板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样)

  一觞一咏(一点)

  其致一也(把、、、看作一样,做动词用)

  师:这篇文章大家读来节奏感强,骈散并用,大家注意到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很有生命力没有?

  学生开始寻找文中那些在现代汉语中就很熟悉的词语:暮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蕙风和畅,仰观,俯察,宇宙,品类,放浪形骸,感慨,陈迹

  师:对,这些四字的两字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在使用,所以我们读起来并不吃力,了解这个特点同学们在背诵的时候难度不大了。大家再次品读课文。我们分男生和女生来各读一句。

  下来的作业是课后第三大题和准备背诵课文。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2

  教学步骤

  师:现在是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都有点累了,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热身运动,先抬头,再低头,抬头为仰,低头为俯。

  生做。

  师:在低头抬头之间,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齐:天花板。

  师:同学们很实在,在抬头的时候,我们确实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们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头低头”之间看到了什么呢?

  师:请大家自由朗诵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划出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老师还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岁在癸丑

  (2)临文嗟悼

  (3)流觞曲水

  (4)趣舍万殊

  二、句读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生回答,师确定,生齐读。

  师:关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请一位同学翻译一下。

  生: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师:声音可以大一点,同桌,你接着来。

  生:抬头望宇宙的广大。

  师:换一下语序会更合理。

  生:抬头望广大的宇宙。

  师:这里主要是这个“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译成“的”,就是这位同学的翻译,我们学过一个句子,叫“蚓无爪牙之利”,这个“之”应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师:“游”和“骋“应该都是使动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实在。

  师:在这一次活动中,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如此广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种,俯仰之间,王羲之“确实”感到了快乐,让我们来分享一下,王羲之在这次宴会上有哪些“可乐”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虽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怎么看出来?

  生: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师:流觞曲水,他们是怎么喝酒的?

  生:围坐着喝。

  师:把酒喝掉后,还要吟诗,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诗。这样的事情是比较有情趣的,这是一件可乐的事——“事雅”

  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们在一起可以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师: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较快乐。这次聚会兰亭,虽然是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乐的聚会。来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他们比较雅。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场盛会真是名士济济,知己相逢,有老人,还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当时才9岁,所以,“人贤”为二乐也。还有呢?

  生:还有景美,这是第三个“可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色很美。

  师:很美吗?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们这里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环水绕,境界应该比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乐,“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感觉,“游目骋怀”,视线没有被阻碍,人就进入冥想状态。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风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景由心生,是经过作者心灵洗涤的自然。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乐由心生。我们推荐一位女同学朗读第一段,有个要求,读到“是日也”的时候,大家和上来。

  生按要求朗读。

  师:读出快乐的情景了吗?“信可乐也”的“信”要拉长一点,多一点。

  生齐读,读出乐的感觉。

  师:这种快乐的情感是不是贯穿全文。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间,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人生在俯仰之间,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师:小沈阳怎么说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话很俗,却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话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生翻译。

  师: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第二个“之”是代词,翻译成“它”,代前面的内容。

  师:死生亦大矣,谁说的?

  生:孔子说的。

  师:庄子也引过。你读出了什么?

  生:很悲伤。

  师:这位同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赋中》中苏轼提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师:这种痛缘何而起?

  生:快乐的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师: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请你翻译一下。

  生译

  师:对,这里的“之”是音节助词和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快乐只是一时的,岁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过境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变得不喜欢。

  师: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你来翻译这一句。

  生:等到对得到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师: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动词,是“到、往”的意思,第二个是代词,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话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是盛景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还有什么?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师: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这是人千百年来共同的悲伤。文章中怎么说的?

  生: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上面还有一句话怎么说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师: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独。

  师:主谓之间的“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请一位同学翻译整个句子。

  生: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到自己的快乐,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师:《兰亭集序》里,20个 “之”字。各具情态,绝不雷同,令人叹为观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孙孙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个代词吧。

  师:代什么?

  出示ppt5

  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师: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师:开头提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作者当时51岁,谢安曾对他说 : “中年以来,多伤于哀乐。”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说:“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对宇宙人生所体会到的 “至深的无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晋风流更是文学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觉醒。

  师:请同学们再推荐一名同学朗读,男同学好吗?

  生朗读

  师:与“信可乐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师:注意“岂……哉”,反问的语气表示强调,“哉”要读长一点,强调出来。我们齐读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齐读第二段。

  师:俯仰自我,痛从心起。这里的痛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由于个人内心变化.致使情随事迁,物是人非。二是乐景不常,盛事难再。“向之所欣”,转眼之间灰飞烟灭,触目伤怀。三是对生命流逝、感到无奈和忧惧,“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心头始终郁结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师:那么,在接下来的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生:悲。

  师: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转化为“悲”。

  出示Ppt5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生:我觉得郭沫若说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声旅途,就是要学会欣赏沿途风景,过程本身就是美的,没有必要悲伤。

  师: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在文本阅读时还要紧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此景当然美好,可以说充满诗情画意。高高兴兴地在此饮酒赋诗,可以看出当时的快乐,转向悲,很可惜。

  师:也就是说“悲得没道理”。其他同学是不是赞同?

  生:第一段说“信可乐也”,但是这种快乐是不会长久的,会很快过去的,人生不会永远都快乐,所以我觉得悲得有道理。

  师:会乐极生悲。当时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样。

  出示ppt5

  魏晋之际,为我国历史上又一动荡黑暗时期,当时很多有名的士人,纷纷丢弃了自西汉以来笃信的儒家学说,信仰道家思想,纵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选择世外桃源隐居避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上的人都有此举动。如谢安曾长期隐居东山,不问世情。

  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样。

  师:“齐”就是“把……看作相等”。这是意动用法。你是怎么看待这种思想的?

  生:有点消极。

  师:仅仅是消极的吗?“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本来就会死的。所以是消极的。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说。

  师: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看”的做法是虚妄的,作者对这种态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没有流露过这种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师:作者也流露过“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个自我,不断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书法

  师:余秋雨说过,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我们欣赏一下他的书法,是不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可惜,唐太宗太过喜欢,弥留之际,死抓真迹不放,把他带入昭陵殉葬,我们今天所见的只是摹本。

  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从“飘若浮云”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消极其表”,从“矫若惊龙”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到他的“执著其里”。

  出示ppt8

  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生齐读。

  师: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诗中曾经写道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这也印证了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目的: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有人说,《兰亭集序》40岁才能读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岁的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多少。老师希望:当我们再次仰望头上的星空,俯瞰脚下的大地时,能于俯仰之间,思考生存的意义,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师:阅读:周国平的《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写一段你关于生命的思考。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3

  一、说明课题,介绍作者

  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晋代人。他是个伟大的书法家,他的真迹现在已没有了,但见过他真迹的唐人说是尽善尽美的。

  兰亭在绍兴,风景很美。我记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会比杭州绍兴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绍一带丰厚的人文气息。对山水的景致,观赏者的修养不同,得到的体验也不尽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晋代是一个比较纷乱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势力在当时非常大,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羲之的祖上有个叫王导的,司马皇帝见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现在在国外我们都称自己是汉人、唐人,因为这两个朝代是中国国力最强的朝代。

  二、朗读课文

  点名两位学生朗读课文。

  文言文里的词语有些已经死去了,比如这篇文章里的“修禊”,现在已经不用了。还有一些现在变成了双音词了,如“畅”,现在说“畅快”。

  同学们看看书,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来。

  现在看黑板上的题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却立 这两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叙时人 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客语 这两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词义,总结:

  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三、现在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骈文。骈文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庾信 《哀江南赋序》:

  “孙策以天下问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殳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岸无藩篱之固。头会萁敛者,合纵缔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思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五、比较阅读: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比较两个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学生讨论。

  王羲之对生命的理解还是很执著的,不是像老庄那样无视生死,麻木不仁。

  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长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终会令人厌倦呢?

  王羲之面对优美的山水,心里生发的是对生命的痛感,这就有了壮美。深切的痛感带来壮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曹操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经超出了自己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思考者,超越了痛与悲。

  六、比较作品真实与审美意义上的差别:普希金《别离》

  当幸福的最后一刻来到时,

  当我面对深渊念泪惊醒,

  颤抖着,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轻轻一吻——

  是的,我全记得,我的心在悸动,

  但是我压下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我说过:“并非永恒的别离,

  如今把全部欢乐带往远方。

  而痛苦将淹没在梦幻里,

  我们会忘忧,致命的苦闷和忧伤

  不会来拜访隐士栖息的幽居。

  诗神将前来平息我的忧悒,

  我会心宽——安详的友谊的目光,

  将驱散我心头冰凉阴暗的郁结。”

  可是我对爱情和心灵多么无知!

  一时接着一时,一天跟着一天逝去,

  但是并没有给痛苦带来安慰,

  也没有送来可以浇愁的忘忧之杯。

  啊,亲爱的,你到处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忧郁,并暗暗地悲伤。

  无论青山外的白日是否发光,

  也无论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爱的朋友,我总在寻找你,

  在梦乡里你使我浮想联翩,

  朦胧中唯有你出现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唤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听到你的声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间,

  他们的高声谈话我却听不见。

  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

  冰冷的眼神竟无法将他们辨认!

  啊,竖琴,你和我一起伤心,

  我的痛苦灵魂的难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声调万事俱备其凄怆,

  唯有爱情的声音你没有遗忘!

  啊,忠实的朋友,和我一起忧愁,

  请用你随意的低吟曼唱

  倾诉我心中的忧郁,

  让那些郁寡欢的姑娘

  在你铮铮的琴声下叹息。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4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

  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师:王羲之是什么时期的人物?我们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他什么?同学们知道吗?

  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

  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还有呢?

  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

  (放映幻灯片)出示:

  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录音把会稽(kuài jī)读成(huì 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录音读了一个古音(guì jī),这里我们可以按照课本注解读(kuài 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 “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诵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整齐(板书)。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除了“整齐”,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比如刚才有同学说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这是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齐说:简洁、简练。

  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

  板书:

  简洁

  师: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三遍。大家齐读课文,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说说?

  生1: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

  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找同学再读一遍,将这三种感情读出来。老师也想读,我喜欢读“痛”的感情,再找两位同学读第一段和第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

  (学生朗读第一段)

  (教师朗读第二段,感情真挚到位)

  (学生鼓掌)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学朗诵得好,学生鼓掌)

  师: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

  板书:

  美景乐事

  生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可以说“人杰”。

  师:不错。

  板书:

  人杰

  生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仅感到痛苦。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板书:

  人生易逝

  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师: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1: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

  生3: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

  师:很好,“吞吐”两个字用的特别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还有吗?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叹,却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师:找位同学评价一下,是否合适?

  生3:不是很合适,文天祥表达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叹人生太短暂。

  师:好,文天祥发出的不是悲叹,而是豪言壮语。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清冷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老师最喜欢第三段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师: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下课。)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5

  师:上课!

  生(众):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课前我们已经布置预习课文了,我们就直接进入文本吧。今天我们上的是《兰亭集序》(板书题目)。我们已经预习过了,我想知道,“序”在这儿是怎么来解读的。“序”我们学过没有?

  生(众):学过。

  师:那我们谁能说说看,我们过去学的“序“是什么?说一说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序”的知识。

  生(王斌):“序”大概说的是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所加的一个“序”,交代这部书主要记载了什么东西。

  师:现在有没有这么用的?

  生(王斌):现在也有这么用的,比如说前面要写一些……(学生有些答不出来,师提示:交代这本书的写作缘由或主要内容的。)我们学过哪些序?

  生(周哲):《送东阳马生序》

  师:(拿学生自制的桌牌看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姓名)你这个字我看起来真费周折。(生笑)

  《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和这个“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那个是记事的,这个是书序。

  师:噢,那个是记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赠序。

  师:好,请坐。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们觉得是赠序呢,还是书序呢,还是既不是赠序,也不是书序呢?

  生:……

  师:课前读过吗?

  师:那他跟我们学的书序一样吗?

  生(周哲):不一样。

  师:那他跟《送东阳马生序》一样不一样?

  生(周哲):不一样。

  师:区别在哪里?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生:……

  师:没想过没关系,那我们一起听一下这篇课文的朗读。

  (播放《兰亭集序》音视频材料。)

  师:我想请大家带着我刚才的问题——它是不是书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带着个问题,把这篇课文自己朗读一遍。读出声音。

  (师视学生阅读情况与个别学生交流,了解学生阅读感受)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他像我们所熟悉的书序吗?

  生(王斌):我觉得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不像我们平常所写的书序。王羲之不只对《兰亭集》中的内容做了简述,还对这次会稽山“修禊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加进了自己的感情,总结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内容更加深一些。

  师:你的这个回答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信息量很大。虽然没有用我们老师平时讲的术语,其实这个就是我想问的。除了文体,在内容表达方面,在写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经兼顾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同学们觉得王斌同学对这篇文章的判断有没有问题?你们觉得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书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师: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书序是介绍这部书的成因,这个“序”不仅对《兰亭集》怎么来的做了“叙”(板书:叙),除了这,还写了他的思想感情。(板书:情)那下面就转入我想问的第二个问题。除了叙事,抒情,这篇序文还有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

  生(刘高源):这篇序当中他叙事的时候写了景,将作者的感情写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师:噢,还写了景。同学们赞成不赞成?(生:赞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写景的句子?(师板书:景 情)

  生(刘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这是不是写景,同学们?

  生(刘高源):是。

  师:如果我们想在写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样的句子?(引导)就你读的这个句子,我如果让你找两句,让你把整篇当中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景象的句子的话,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请坐。

  生:(找句子)

  师: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师要板书一下,最能代表当时聚会气氛的句子的话,我们应该找出怎样句子?

  生(郭映彤):我觉得应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师:我首先要表扬你一下,你在发言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强——“我觉得”,我希望同学们在发言的时候,都要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我觉得”,它体现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学?赞成的,不赞成的?我刚才讲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两个短句的话,要怎么找?

  生(张鸿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噢,你觉得应该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好!

  生(徐皓东):我觉得应该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几句了?

  生(徐皓东):信可乐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刘高源):我觉得还应该补充一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师:你现在已经几句了?

  生(刘高源):四句。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还有。

  生(黄译加):我认为应该是“素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好,我想请刚才发言的同学讲一下你选这几句的理由。你先来。

  生(黄译加):因为我觉得他们当时坐在兰亭上,那里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

  师:那时就那样的环境,那现在这样的环境我们还见得到见不到?见不到了。如果我们见到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心情会怎么样,假如我们也到类似这样一个景观的地方去,想找到这样一个景观,如果找不到,我们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黄译加):应该是失望吧。

  师:找到了呢?

  生(黄译加):找到了就开心。

  师:找到了就开心,也就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询问第一生)你为什么找这句?

  生(徐皓东):首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师打断)

  师: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东):“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我觉得这句就是写他们到了兰亭以后,他们通过这些东西开畅胸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就是他们通过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觉得这个是主要的。

  师:他们这次的聚会是一件很开心、很温暖的事。请坐。这边这位同学,你说。

  生(郭映彤):我觉得这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它是对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师:你觉得是这句,你为什么觉得是这句,它仅仅是写实吗?

  生(郭映彤):还有一点表达了个人的心情感。

  师:嗯,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很赞同他选的这个句子。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过直抒胸臆的句子,笔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学,你说说你的意见。

  生(郭映彤):我觉得他前面写景象,他写景的原因就是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儿。

  师:后面什么事儿?

  生(郭映彤):他们一起去集会、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这件事儿。然后由这件事引发他下面那些议论,然后……

  师:还有议论,什么议论?

  生:……

  师:有没有议论,同学们?

  生:有。

  师:有。(板书:议)

  生(郭映彤):就是他议论一些人生的态度。

  师:如果让你选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你选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师:你觉得是这句吗?确认吗?

  生:……

  师:没关系,我们一个个来。我们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我是顺着这个同学的思路来的,这个问题我们留着,如果我们确认了它有议论,那么就要确定最能表达作者的观点的应该是哪个句子。我们现在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来。这个景致如果要我们概括的话,我们要选哪什么句子?我们把刚才发表的意见集合起来,我们在一起对话,要形成一个共识的话,我们四位同学的发言,我们觉得哪个可成为一个共识,当然,我刚才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你们赞成不赞成我的态度?

  生(众):赞成。

  师:为什么赞成?因为我是老师?

  生(众):(笑)

  师:是不是因为我是老师,我赞成这个,你们就赞成这个?

  生(众):不是的。

  师:那你们为什么也赞成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如果没有我的观点,你们赞成不赞成?

  生:……

  师:不敢说。其实这里就牵扯一个写作技法的问题,我们写文章,往往就喜欢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挚的感情抒发出来呢?不一定。其实我们的感情是通过文字,通过言语,通过,杜甫的诗有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优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众):不是的。

  师:不是的,因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写在这儿。(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刚才同学讲了,它(文章)是叙事,叙了件什么事?

  生(众):修禊事。

  师: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众):做禊事。

  师:可以这么说,但还可以用另外一个句子,就是很简单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会?

  生(众):会稽山的兰亭。

  师:那是哪个句子?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那如果要选择,是这句,还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看标题。

  生(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所以我们阅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解题,同时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题的,也是我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古文。古文讲究入题,扣题,这是与我们现代人写文章的一个区别。好,那么,聚会的心情我们已经知道了,(示意板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本来是怎么样啊,很高兴的一件事对不对?

  生(众):是。

  师:但整个文章读下来是不是很高兴呢?

  生(众):不是。

  师:为什么说不是?这其实就涉及到我让大家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说我们要找出他议论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应该是哪个句子?

  生:……

  师:没关系,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是我放录音,还是自己读?

  生:自己读。

  师:好,大家再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有没有找到?

  生(徐皓东):我觉得是第三段第二行“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如果让你从中选最精确的句子,你选哪一句?你自己再读一遍。(提示:)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抓“关键词”或“中心句”。如果要找关键词、中心句的话,在你读的这么多当中,你选哪个?或者大家替他选择。

  生(徐皓东):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师:请坐。

  生(梁媛媛):我感觉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吗,这段前面是分着写的,后面是总写。

  师:你从行文的结构来说,认为这是一个总结句。请坐。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第四段“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他从前面不高兴了,到后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一句有些悲伤的意思,但是他没有一直悲伤下去,因为悲伤到一个点上,痛定思痛,会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这个地方,他思考出一个……他可能拐到一个死胡同里,他只能把这次写的诗记录下来,流传下去,让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会“悟”出一点,他说“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怀”,也就是说,他和古人一样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是不一样的,所以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让后人看一看他们怎么想的,然后“亦将有感于斯文”。

  师:看邢乃中同学真厉害,滔滔不绝。三个同学的意见,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个最准确的,你们选谁的?

  生:……

  师:有点难度,没关系。在这里我想说,刚才邢乃中同学教给了我们一种阅读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实这种阅读方法,我们老师一定会反复强凋过,是什么方法?

  生(孙铭):带着问题去读。

  师:邢乃中同学,你是带着问题去读的吗?如果让你来概括一下你的阅读方法,你想给同学什么阅读启示?

  生(邢乃中):从文章大意开始,然后顺清脉络,联系上下文。

  师:很好,你的阅读敏感性很强。整体把握,寻找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法。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你觉得他的议论最终要表达一种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觉得虽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时不我待之类(的问题),但是他到后来,他想通了,虽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来,让后人一块去想。

  师:就是让后人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样。

  师:他前人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觉得他读文章时是“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怀”,他觉得他前人也会有一种天地苍凉的感觉。

  师:好,请坐。我们到现在好像还不能形成一种共识,那我想问同学们,邢乃宗同学给我们的这种阅读方法我们应该不应该掌握?

  生(众):应该。

  师:那我们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有同学举手。师:不要急,把课文读一遍之后再来谈)

  师:刚才我看两位同学讨论的很热烈,你们谁做代表?

  生(王斌):我认为老师的问题依我来看,应该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觉得这一段真实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因为在这段中表达了作者否认“把生与死看作同等,把长寿和短寿等同”的观念,特别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达的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这里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他自己什么观点?

  生(王斌):并不是生与死是一样的,长寿与短寿是一样。是有差异的。

  师:就是说同样的生,同样的死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徐皓东):我是从第四段与上段末尾来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后面是把这篇文章写下来,让后人看。就是说,一个是古人,现代、后人,一个顺叙的结构,里面有他的观点。

  师:哪个是他的观点?

  生(徐皓东):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同学们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其实,教材上已经给了我们暗示。看教材后面作业的第三题,我要给大家提醒的是我们在阅读教材时,要关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关注注释;第三个,这些练习题也是我们阅读时要关注的,这些练习题往往提供给我们的是难点与重点。明白吗?

  生(众):明白。

  师:那我们来看,就整个行文而言,(示意板书内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众):不是。

  师:有什么变化?

  生(刘高源):开始时作者看到兰亭周围美丽的景色,感到非常快乐,后来由于快乐到了极点,就产生了一点悲伤,感慨人生为何如此短暂,然后再后来,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师:看透了什么?

  生(刘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实(面对生死)这个问题可以不必那么困扰,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传下去,让后人继续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乐就可以。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

  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篇文章的情感脉络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学说的那个我阅读的时候还真没有想到,他说“看透了”(边说,边板书“喜、悲、透”),我还没有看透,说明这个同学比我厉害。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思想情感是否这样发生变化的?

  生(众):是。

  师:那我想问一个问题:那么多文人骚客、志同道合的人在这里相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因为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然后这些诗形成了一个集子,很开心的事。那为什么很开心的事情为什么突然转入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还有我们同学说的“看透了”,我想知道,为什么开心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很悲伤了呢?

  生:……

  师:(有同学犹豫要不要发言,师提示)抓着话筒。要养成这个习惯(主动发言)啊,我建议同学们,机会是自己抢来的,机会是均等的,我发现我们同学有一个习惯不好——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显得自己姿态高,这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好,你来说。

  生(徐皓东):我的想法是,当作者在赋诗时感到很快乐,他不想错过,所以想把时光保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段美好的时光,他就想到生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这种快乐了,所以就把它写下来,就会感到一些悲伤。

  师:(疑惑的表情)后面这位同学。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乐趣,我们就要即时享乐,这与“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觞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乐极会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乐的时候就想人生何其短,为什么不把快乐都享尽,然后就从这儿开始悲伤,然后就“仰观宇宙之在,俯察品类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赋》里面“长江东流水”之类……

  师:你谈到《赤壁赋》,你为什么想到《赤壁赋》?

  生(邢乃中):因为《赤壁赋》里面那个也是“与客曰……客曰……”(学生记不清《赤壁赋》里面的句子》)

  师:《赤壁赋》大家学过吗?

  生(众):学过。

  师:那他里面的行文变化与本文一样吗?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师:对,有些相似。我觉得邢乃中同学真了不得,她不仅明白从文章的脉络、前后勾连,她其实又教了我们一招,我们在阅读时,要把过去学过的类似的文章联系起来,这样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就丰厚了。古人不是说:把书读厚,然后再把它——

  生(众):读薄。

  师: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没有说完。

  师: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这儿想到了人生短暂的悲苦,从人生短暂的悲苦又联想到自己,“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暂,那他文章的“章生”不会短暂,那他即使……(此处不太会表达)

  师: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来表达,就你后面要表达的这个,其实叫“心乖于内,口拙于外”,就是说,内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达,我替你表达一下好不好?就是说,他其实就是这种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伤……,其实这里有的,你先前已经谈了,我其实也想问这么个问题的,我们读一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问的问题是——那个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觉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个同样的问题。

  师:同样的什么问题?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师:对,也就是“死生亦大矣”。还有后面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么这个“昔“是前面的古人,还是我们这帮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师:是前面的人,还是王羲之他们这帮人,还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们这样的人。

  师: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还有“后人感之,亦将有感于斯文”。他这个逻辑关系是一环一环相当严密的,尽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没有说完?

  生(邢乃中):我再说两句,(轻松幽默了一下)平时上课抓不着话筒。

  师:(笑)继续。

  生(邢乃中):然后从一开始的悲,到后来的伤悲又有点乐,其实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觉得人生短暂又有什么呢,思想流传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种博大的情怀,不像我们一样活在物质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层面,认为如是精神是不灭的话,那人的灵魂可以跟精神一样永远流传下去,那就没有什么人生短暂不短暂的事情了。

  师:大家赞成不赞成?

  生(众):赞成。

  师:我觉得你今天的发言,质量高,频率也高。我们给她一点鼓励。

  生:(掌声)

  师:其实邢乃宗同学提到的《赤壁赋》的作者还有一首词也是这样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家能不能把这首诗一起读一下?

  生:(找书)

  师:没学过?那我们看发的讲义《滕王阁序》,用我们刚才读《兰亭集序》的方法来读它,没有注释,大家放声读,读完后我们体味一下它怎么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作方法上与《兰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处。我们今天不谈不同之处,只谈共通之处。好,大家放声去读。

  师:(了解阅读情况后)其实,这个情况下我们要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去读,在时间很短的情况下,人们要用这种方法先整体感知,然后带着我给你的问题“这篇文章与《兰亭集序》有没有相通之处”去读,至于词语理解不理解没有问题。

  生:(继续读)

  师:有没有读好?

  生(王静):我认为相同之处是都是先写景,然后再抒情议论。

  师:也是写景、议论、抒情。那它表达的感情变化一样不一样?

  生(王静):一样,都是兴尽悲来。

  师:好。我其实就是要让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课后还可以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李白的《将进酒》,其实这一类的作品,他的脉络、思路、情感变化基本是一样的,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们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种安全感——他们动不动就被贬了,动不动就被发配了,“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是常常会发生的,所以他们这种情感的变化也就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们以后再读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试时我们担心不担心?

  生(众):不担心。

  师:好下课。

  生(众):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再见!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6

  师: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对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

  生:书法上的成就。

  师: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什么?

  生:《兰亭集序》

  师:那你知道这幅伟大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播视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来分享当时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让我们近距离的欣赏这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我们从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美,也读出了我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外,他还是一位文学家,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以其书法和文才双绝而脍炙人口。 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这篇散文的优美。

  在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序”。讲到序,同学们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恐怕很多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说序》)

  师:我们先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请大家先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心得。让我们先来看屏幕,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学们较容易读错的字,请引起注意。

  生:齐声朗读

  师:好,刚才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请全班同学齐读全文,注意注音、句读,并且边读边拿着笔再次确定预习时的重要句子和字词。

  (生齐声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有关兰亭的画面)

  师:整体朗读得不错,但注意几个地方, 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请全班同学按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个小组就针对第一、第二段出测试卷,内容为3个句子及翻译,每个句子要至少有两个考点;6字词及翻译(将要求出示在屏幕上)

  生:小组讨论3分钟。

  师:我们按照惯例,采用抽签的方式来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学都明白你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学来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也可以进行个体的补充。

  (抽签)

  师:35号同学,请你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你组的劳动成果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动词宾语)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师:很好,请翻译这些句子的意思

  生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后置,翻译为:大家在会稽山北面的兰亭聚集。

  师:哪个字解释成北面

  生1:阴

  师:很好,阴和阳分别代表了山与水的不同方向,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请大家注意。请继续翻译

  生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为漂流酒杯的环形水渠,(人们)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生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抬头看浩大的天空,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

  师:很好,翻译地不错,你自己还有什么个人补充吗?

  生1:没有

  师:请坐。(转向黑板,给这组同学记分)

  师:其他组同学对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一生举手)

  师:好,请讲

  生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个“之”字是定语后置

  师:那你认为还有一个考点在那里呢?

  生2:丝竹管弦借指音乐

  师:好,那请你将这句翻译一遍。

  生2: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

  师: 那如果不按照定语后置来翻译的话,你认为说得通吗?

  生2: 虽然没有音乐的盛况,(沉默片刻)似乎也说得通

  师:对,这样的说法也通顺,因此,“之”字在这里解释成“的”字也是可以的。

  师:还有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3: “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 “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4: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师;好,现在我们理清字的解释,请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对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

  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还有什么疑问,请举手。

  生:沉默

  师: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读的过程中,试着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赏析这两段。

  师;配乐朗诵

  师:有哪位同学来充当我们的小老师,帮助我们赏析这两段。

  生:纷纷举手

  师:欣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预习和思考的成果。

  生5:这两段先写了这次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很好,那这里还写了其他的什么吗?

  生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那位同学再说?

  生6:“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哪位同学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7: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乐趣?(板书)

  生7:环境优美,朋友相聚,快乐的活动。

  师:很好,但是否每个人若身处其境都能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板书)

  生齐:不一定

  师:对了,那要怎样的人才会有如此感叹呢?

  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心体会,感悟着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阔大,感受万物的生机,一切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作者尽情陶醉其中,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整个人感到一种极至的愉悦。请大家回去写一写你曾经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节语文课上交流。

  师:有谁能指导全班同学背诵这两段?

  生9:这两段写了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环境、活动,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师:(板书),按照写作的顺序来背诵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来我们先齐声朗读2遍,后看板书试着背诵。

  生:齐读,并背诵。

  师屏幕展示课后思考题

  下课。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7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同学们,你们知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那幅书法作品吗?

  生:(齐回答)知道,《兰亭集序》!

  师:那你们以前欣赏过这幅书法作品吗?

  生:没有!

  师:(PPT出示《兰亭集序》书法)那这里就是《兰亭集序》的摹本。刚才也给们发了这幅书法作品摹本的图片,你们来看一下,你觉得它怎么样啊?

  生:(齐回答)好、不错!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肯定是相当的好,那好在哪里呢?

  生:看着很舒服,很飘逸,而且还有点柔中带刚的感觉。

  师:好,请坐,你们觉得这个评价怎么样?

  生:(齐回答)好!

  师:那她的这个评价跟名人的评价差不多了。说得优雅一点呢,也就是PPT上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生跟着老师一起念这句话)如果我们书法中的字的感觉重心点按照行进的轨迹连接起来,就会得到一条条优美的“S”形曲线,你们可以试着连一下。其状如行云流水,优雅自然。那么,历代对它的评价都特别的高。这是书法,那么它的文字内容呢?

  生:好!

  师:写得也好!那这部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不仅是书中的极品,还是文中的上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板书:兰亭集序王羲之)

  师:那在欣赏这篇美文之前呢,老师需要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PPT)这里有一些重点的字词,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茂林修竹的“修”是什么意思?

  生:高高的。

  师: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那下一个“修”呢?

  生:举行,做。

  师:举行,或者说是做,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很好,请坐。好,下一个。

  生:酒杯。

  师:第一个“觞”是酒杯,那第二个“觞”呢?

  生:饮酒。

  师:饮酒,那你们觉得对吗?

  生:(齐回答)对!

  师:很好,请坐。好,还有一组,那个帅哥来回答下。“所以有目骋怀”的“所以”是什么意思。(两名男生同时站起来,全堂哄笑)

  生:用来。

  师:那后面一个“所以”呢?

  生:……的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对吗?

  生:对!

  师:还有两个句子,这个要难一点,谁要来挑战一下。好,那位女生。

  生:抬头看到广阔的宇宙,低头看到繁多的自然万物。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很好,请坐。那这个句子大家要注意一下,她刚才翻译得很好,她把“大”翻译到了“宇宙”的前面,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特殊句式?

  生:(齐回答)定语后置句。

  师:下面一个可能会更难些,谁来?这两边都很踊跃,那边呢?好,有了,你来。

  生:可以当他们对……

  师:好,请看到黑板上的题目,你念到哪里去了?

  生: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的说法等同起来看待是妄造的。

  师:这个对了没?

  生:(齐回答)对了。

  师:很好,翻译得很准确,尤其是“一”字和“齐”字。用作“动词”他都翻译出来了。从刚才的预习检测来看,同学们下去呢都有认真的预习了,来,给自己一点掌声表示鼓励。

  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需要齐读课文,来感知作者情感的变化。(板书:读文知情),那在读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出示PPT)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用文中的一个字加以概括。(播放配乐)

  生:(齐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富有情感,但字里面有个读音需要更正一下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怎么读?

  生:夫(fū)人之相与。

  师:那我们说,“夫”放在句首,应该读几声?

  生:(fú)

  师:后面还有一个。“人之相与”中的“相”是xiàng还是xiāng呢?

  生:(齐回答)xiāng

  师:相,它的意思是相交往,所以读成一声。然后翻过来,还有一个地方是:“相之所欣,以为陈迹,钟期于”什么?

  生:尽。

  师:是“尽”哈,有的同学好像读错了,这个地方要注意一下。其他的呢,没有大的问题。读完了,那我们现在能不能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来呢?

  生:我觉得是第二段的后面最后一句“信可乐也”。

  师:嗯,信可乐也。那我们用一个字概括就是

  生:(齐回答)乐。(师板书:乐)

  师:那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那除了这个,还有吗?

  生:第三段后面这个“岂不痛哉”,“痛”。

  师:“岂不痛哉”有个“痛”。是不是呢?

  生:(齐回答)是。(师板书:痛)

  师:那还有没有呢?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那位女生。

  生:还有最后一段的“悲夫”的“悲”。

  师:你们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回答)同意(师板书:悲)

  师:那从这里看出来,本篇文章是情感起伏,情真意切。那刚才呢,我们只是初步感知了文中情感的变化。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文本,明了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师板书:析文明情)。那我们首先来研究情感“乐”。

  关于“乐”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些段落当中?

  生:第一段,第二段。

  师:好,下面有请全体的女生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全体同学一起思考:因何而“乐”?(出示PPT)

  生:(全体女生朗读)

  师:读得很整齐,那你们有没有体会到那种快乐的情感呢?

  生:(部分同学答有,一些同学没有回答)

  师:有的有,有的没有。那没关系,我们再来分析下文本,看作者因何而“乐”?作者从哪些地方感觉到快乐呢?因何而“乐”呢?这位男生,你先来。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这个句子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前来聚会的人多。

  师:前来聚会的人很多,那老师再问下,前来聚会的人都是什么人?

  生:贤人。

  师:乐的第一个方面,聚会的人很特殊,都是有才能的人。(师板书:贤人)那还有没有呢?那位女生。

  生: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激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清流激湍(全生齐念)那这个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师:很好,我们聚会的时候不仅要有人,还要有景。那一样的,我们说人是“贤人”,那景呢?

  生:美景。(师板书:美景)

  师:这位同学也找的非常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的呢?这位男生。

  生: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是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

  师:高雅有趣,那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啊?

  生:趣事。

  师:那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趣事呢,能再具体一点吗?

  生:(齐回答)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师:很好。所做之事非常高雅,不像现在,已经变成一边喝酒,一边打麻将。(师板书:趣事)。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呢?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表现了聚会的天气是晴朗的。

  师:天晴晴朗,表示天气非常的好。那是什么时候的天气啊?

  生:春天。

  师:再具体一点。

  生:三月。

  师:再具体一点。

  生:三月三日。

  师:很好,三月三日是普通的日子吗?

  生:(齐回答)不是,是过节。

  师:嗯,是传统的节日。在节日那一天,环境是那样的好,天气是那么的好。用一个来概括下可以说是?

  生:(齐回答)良辰。(师板书:良辰)

  师:那除了这个,还有吗?再来补充一下。那位女生。

  生: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表示来聚会的人,心情都特别的好。

  师:心情都特别的好,这个句子你能翻译下吗?“足以极视听之娱”?

  生:也足以痛快的表达各种幽深内强的情感。

  师:是这样翻译的吗?“足以极视听之娱”,“足”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满足。

  师:满足吗?

  生:(齐回答)尽情。

  师:尽情吗?

  生:(齐回答)能够。

  师:嗯,能够。那“极”呢?

  生:(齐回答)穷尽。

  师:穷尽,那视听呢?

  生:(齐回答)视觉,听觉。

  师:能够穷尽视觉和听觉的乐趣。那你想想是不是尽情很愉快啊?

  生:(齐回答)是。

  师:很好,请坐。那我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下。

  生:(齐回答)高心,愉乐,赏心,开心。

  师:好,老师也比较赞同“赏心”。那当然,开心,高兴都是可以的。南朝诗人谢灵运曾经就说过一句话:“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所以,正正因为这样,作者最后才总结道:信可乐也!那请同学来把“信可乐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朗读一下。

  生:(一生起来朗读)

  师: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齐回答)不是很好。

  师:感觉乐还没出来。好,那谁再来试下。

  生:(一生朗读,读完后,大家鼓掌)

  师:这个怎么样呢?

  生:(齐回答)不错。

  师:不错哈,那我们看,这句话,重音应该放在哪里?

  生:(齐回答)乐。

  师:那“信”呢,要不要重读。

  生:(齐回答)要。

  师:(师生一起朗读“信可乐也”)好,再找个人来示范一下。

  生:(一生朗读,读得很好)

  师:是不是很开心。

  生:(鼓掌)

  师:那这一个部分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了那种高兴的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由乐转为什么?

  生:(齐回答)痛。

  师:那“痛”的情感主要体现在哪个段落?

  生:(齐回答)第三段。

  师:第三段,下面有请全体的男生同学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一起思考“痛”由何生?痛从哪里来。(出示PPT)

  生:(生齐读)

  师:非常的好,刚才那种“痛”的情感我觉得我已经体会到了。那这有个题目,叫做:痛由何生。那这个题目有点抽象,老师给了些讨论提示。也就是说,第一个文中“痛”是什么之痛?第二个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种“痛”?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现在开始。

  生:(分小组讨论,师个别指导)

  师:好,我看同学们之前都有预习,答案也都找到了,现在停止讨论,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第一个问题:这种“痛”是什么之痛。那个帅哥。

  生:死生之痛。

  师:死生之痛。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回答)同意。

  师:那在原文当中,它是怎么表述的啊?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师:嗯,那你带着那种“痛”的感情朗读下这句话吗?

  生:(生读)

  师:声音小了点,请坐,我们再换个同学来试一下。

  生:(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我们在抒发人生感慨的时候,语速要缓慢低沉一点。那这是“痛”的情感,那哪里应该重读。

  生:“痛”、“大”。

  师:还有谁想试一下吗?那位男生。

  生:(一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不错。(鼓掌)

  师:好,那下面一个问题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这种死生之“痛”?

  生:人生短暂。

  师:人生短暂,你能用原文来回答下,是哪句表达了这个意思吗?

  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好,其他同学找到了吗?那这句“俯仰一世”,也就是一抬头,一低头,一生就过去了。这里的痛表示的是“人生短暂之痛”。(师板书:短暂),那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呢?

  生:人人都会衰老。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已,不知老之将至。

  师:“不知老之将至”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为大家翻译下吗?

  生: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

  师:翻译得很好,请坐。不知道老年将到到来,也就是说,你们会永远年轻吗?

  生:(齐回答)不会。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师板书:衰老)除了这个,还有没有。

  生:仰俯之间,已为陈迹。这里表示的是光阴易逝。

  师:我们说是俯仰之间,不是仰俯之间。那这里表示光阴变化太快了。光阴易逝,变化快。(师板书:变化)那除了这个,还有吗?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这个它想表达什么呢?

  生: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

  师:光阴易逝,那这个是不是也在说变化?

  生:(齐回答)太快。

  师:非常好,请坐,那还有没有呢?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师:能先翻译下这个句子吗?

  生:它的意思是: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是后归尽于消亡。

  师:翻译对了吗?

  生:(齐回答)对了。

  师:那这里,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生:生命最后都会归亡,走到尽头。

  师:生命最后都会归结于消亡,走到尽头。那换句话说,我们会长生不老吗?

  生:(齐回答)不会!

  师:生命都要听凭造化,那我们能决定我们生命的长度吗?

  生:(齐回答)不能!

  师:非常的好,请坐,那这里痛的是人的生命都会走到尽头。(师板书:命尽)不管世界它怎么变化,我们对生死的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下面有请全体的同学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一起思考悲从何来?(出示PPT)

  生:(生齐读)

  师:好,读完了,那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点大,那这里也有几个提示。第一个是作者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写了哪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他们的表现有相同之处吗?第二个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现在开始。

  生:(分小组讨论,师个别指导)

  师:停止讨论,现在来看下第一个问题。写了哪几个时期的人?

  生:三个。古人,今人,后人。(师板书:古人今人后人)

  师:文章当中用什么词?

  生:昔人。

  师:嗯,昔人,跟古人是一样的。那他们对于生死又有着怎么样的表现呢?小组推出代表来说下。

  生:对生死发出了感慨。

  师:那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生:(前生未回答出来)

  师:好,请坐,谁来帮助下他。

  生:文章当中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师:若合一契,那是跟谁的情感相同?

  生:作者的。

  师:跟作者的一样,那对生死的感慨到底是怎么样的,是开心的吗?

  生:不是,是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师:临文嗟悼是什么意思?

  生:面对文章感慨悲伤。

  师:嗯,面对古人的文章感叹悲伤,从这里可以得知古人对生死也是有点感叹和悲伤的,对不对?

  生:(齐回答)对!

  师:嗯,好比如,我们看笑话书,就不会哭。很好,请坐。古人的找到了,那今人的呢?

  生:一生死,齐彭殇。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把生与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长寿与短命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师:好,那刚才这个有点出入,她是不是翻译了这句话啊。

  生:(齐回答)对!

  师:一生死,齐彭殇其实也就是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看待,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看待。这是今人的表现,那么作者对这种看法持什么态度?

  生:(齐回答)批判态度。

  师:嗯,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因为他觉得是荒诞的,妄作的。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不可等量齐观。

  师:要把生和死分开。那言下之意是?

  生:(齐回答)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师:还有补充的吗?把生和死分开要干嘛呢?

  生:它的意思就是说活着的时候,要对社会和国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不要空谈玄理的观点。

  师:很好,也就是说,把生和死分开之后要做一些实事。从这里看出,作者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师板书:作者(积极))那我们知道,王羲之这个人本身是非常积极的。比如我们从小就知道他“临池学书”的故事,他的书法被称为?

  生:(齐回答)天下第一行书。

  师:今天,我们从兰亭聚会之乐,感受到了死亡之痛,进而悟出了千古同悲的感慨。那作者在这种深深的感慨当中呢,暗含着对生命的眷念与热爱。作者呢,与其纠结于死不如坦然于生,那从作者这种“与其纠结于死,不如积极于生”的人生态度中,我们对生命有什么又有什么样的感悟呢?(板书:论文悟生)下面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感悟写下来,也可以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一起来分享,现在开始。(出示PPT)

  生:(生写,师个别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分享下。好,你先来说一下。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生在世,可奋斗终生,平淡无奇;可默默奉献,造福一世;可努力进取,名耀四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雷锋因为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获得了今天的不朽。司马迁因为刻苦学习,狱中泣血著书,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巨著。王羲之正是有了“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艰苦经历,才博得了“书圣”的千古美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们不求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只求拼搏一生,有所作为。

  师:(全生鼓掌)非常好,请坐,他只是写了几个关键的句子,就能出口成章,而且观点都很积极。好,谁再来分享一下。

  生:花开花落,岁月匆匆流过,生命在不经意间逝去,我们虽没的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的豪迈气概,但我们也有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的精神,我们虽然没有雷锋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但我们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面对今天,也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也是信心百倍的。回首昨天,你们问心无愧的。

  师:(全生鼓掌)我们要珍惜每一天,活在当下,好好的珍惜每一分钟。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一位同学,谁来再分享下。

  生:孙子悲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曹操悲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悲叹:“君不见,高台明镜悲白发”。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应该珍惜。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对生命要珍惜,正因为痛死,我们才要乐生。古人云:“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师:怎么样?

  生:(全生鼓掌)

  师:我们要乐生,而且最后一句,用你们的词来说,很霸气。同学们,生命如花期,既美丽又短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们一生的事业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就让我们,走过四季,留下灿烂与静美,走过人生,留下梦想与奋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1-06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11-04

兰亭集序经典课堂实录10-24

《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10-25

兰亭集序的课堂实录10-25

课堂实录《兰亭集序》10-25

兰亭集序名师课堂实录10-25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素材10-25

《兰亭集序》教学课堂实录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