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破浣溪沙·寂寂云堂斗帐闲
寂寂云堂斗帐闲,炉香消尽爇沈烟。烘却布衾图睡暖,转生寒。
霏霏细雨穿窗湿,飒飒西风透枕珊。此际道心禁不得,故思凡。
作品鉴赏:
陈妙常,也许是故事中的人物,这词出于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而今有京剧《赶潘》,说的即是陈妙常逃出尼姑庵下山追赶他意中人潘必正的故事。然而这阕假托她写的词,却真是妙品。它把一个青春女尼思春的心,通过对典型环境的描写,栩栩如生地托在了读者的眼前。用现在的话说,这真是绝妙的“意识流”。
“寂寂云堂斗帐闲”,以“云”字形容居室,多指僧道或隐者所居之处,以其若仙之意。这里“云堂”自是指妙常所在之庵堂。“寂寂云堂”,是说众香客都已散尽了。于是云堂里这才显得是这般寂静。最妙在“斗帐闲”三字,“斗帐”是如斗状的小帐,这里指的是佛龛上的帐子。“斗帐闲”,是说甚至连香客们烧的香也已成为了灰烬。烛灭烟烬,佛龛的帐前也冷落了。它妙在不止进一步写出了“寂寂”,寂而又寂,更是人物心理的一种暗示。其实,这一种“寂寂”的感觉,正是从人物的内心感觉到的。到了这般田地,说明云堂时间已是很晚了。而这位年轻的女尼,她的思绪也从念佛、敲磬和香客们的周旋中渐渐地冷落了下来。——都消散了,偌大的佛堂就只剩下了她。于是,她感到了寂寞也伴同夜色向她袭来。这一句看似纯客观的白描,其实无一字不是心理的写照。
“炉香消尽爇沈烟”,为了逃避这寂寞,她想到还是去睡了的好。回到房中,“炉香消尽”,原先燃着的沉香也烧烬了。于是,她再度点燃了沉香炉去薰被子。凭这爱美之心,透出了人物的个性,可见她终不是一个心如古井的年事已高的尼姑,而是一个仍然心有所爱的少女。
“烘却布衾图睡暖”,她之所以要去点燃了沉香炉去薰被子的,原是为的希望能睡得温暖而安稳。谁知睡在了这已烘得暖暖的床上也仍然睡不着。“转生寒”,反而感到更冷了。这“转”字写一个过程。也不知道多久了,只觉着裹在身上的被子是越来越冷了。至于为什么,留下了一个悬念。
词是很讲究过渡的。讲究过渡得要似断不断。这里以悬念为过度,将上阕提出的悬念,而以下阕来回答,这就很妙。他又妙在先不回答人物的感觉,却指向了客观的环境:“霏霏细雨穿窗湿,飒飒西风透枕珊”。原来细雨飘进了未曾关上的窗户,因之西风也吹透了枕头。古人有一种用玉、石膏或瓷做成的枕头,故称“珊”。珊者,晶莹之谓也。“枕珊”,即是很晶莹的枕头。唯其是玉或瓷的,所以才可以吹透,难怪是这般冷。这萧萧风雨这样搅人清睡,正说明了她摆不脱这寂寞的纠缠。要是这时有个人儿相互偎着,那是多好。她原是羞于启齿的,却不禁让读者于她探索的眼神里、于她那凄凉的感觉中读到了。这正是她的.“意识流”。
要说就说罢:“此际道心禁不得,故思凡。”平常禁锢着的向道之心,离开了云堂,而于此凄清的雨夜,却是怎么也禁不住了。也许是白天在云堂里见过他,这才感到他去了,整个庵堂竟是这么寂寞。她只好承认:思凡了!
这阕词的社会意义,就在于青春、幸福和美的追求,是用“道”所禁止不了的。
陈妙常的故事之所以传唱至今,就在于她对于幸福与美的追求,是那样奔放而大胆。作为封建社会的女子,思春认为是不道德的;而作为更多了一层清规的道姑,思春就简直是大逆不道了。然而作为人文的终极关怀,作者却让陈妙常这样一个受着重重限制的人物,敢于去冲破这些禁锢,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即令是个人的也具有反封建的意识。南宋距今近十个世纪了,这就足见这阕词的意义。
作者简介: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时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将她舍入空门,削发为尼,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她不但诗文俊雅,而且兼工音律。
【摊破浣溪沙·寂寂云堂斗帐闲】相关文章: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赏析09-28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翻译赏析12-22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原文及赏析08-25
《摊破浣溪沙》的李清照宋词赏析09-29
摊破浣溪沙/山花子原文及赏析08-16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原文及赏析08-16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原文及赏析10-17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原文及赏析08-16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原文翻译及赏析09-14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原文及赏析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