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韩愈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短文教案 1
一、《马说》谋篇立意
《马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集中的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二、《马说》结构内容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天马!”这强烈的对比,是一个极大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三、《马说》.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马说》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马,却只能屈辱于低贱的手中,(和其他的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为千里马。
能够跑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谷类,喂马的人却不懂得以千里马(的食量)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都无法显露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马叫了,也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识好马啊。
五、《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谋篇立意
韩愈在这篇赠言中,既对董邵南不得志的遭遇予以深切的同情,又以诚挚的感情,殷切的希望,对董邵南提出忠告。以“董生勉乎哉”的微辞,劝他到叛变未息、割据剧烈的河北之后,要提高警惕,不要走入歧途。并让他到河北后,要以忠臣望诸君和义士高渐离等为榜样,劝其主和其他豪杰之士归顺唐朝。固然,这是劝告董邵南的赠言,但文中也明显的表现韩愈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儒家“大一统”的思想。
六、《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结构内容
文章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劝勉。
第1段,写董邵南在京城不得志,往游燕赵之地,一定会有所遇合,鼓励友人努力。
第2段,写古往今来风俗移易,社会环境变化了,燕赵之行也可能没有什么结果,友人应有思想准备。
第3段,嘱托友人替自己凭吊望诸君墓,并向燕赵豪侠之士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为国效力吧!隐有劝友人不要离开京城之意。
七、《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写作特点
1.多用典故,引经据典,如“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指荆轲、高渐离之类的风尘豪侠;其次还有“望诸君”、“屠狗者”。
2.跌宕起伏,含蓄婉转,作者先对友人的举动表示理解和同情,然后笔峰一转,以朋友的身份规劝他去河北之后能劝说河北豪杰效力于朝廷,.写作意图跃然纸上。
3.韩愈写这篇文章,能因事立意,在较短的篇幅里,表达了充实而完整的思想内容。在赠序这种文体上,脱前人窠臼,颇有独到之处,劝告之意鲜明,语言含蓄、深微屈曲,文笔畅快简洁。
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
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
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体味韩愈在《马说》中表达的对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愤懑之情。
3.品味韩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4.初步了解“说”和“序”的.文体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阅读提示”中字词的音、义,“易”“策”“食”的各个义项和‘马之千里 者”“子之不遇时”的句式特点。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体会韩愈对董邵南的同情、劝勉和劝阻等复杂的感情。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教学方法
1.讨论法。
(解说:四个步骤: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思路;精读课文,理解内容,体味作者 的见解主张、思想情感;研读课文、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拓展阅读、拓展视野、迁移 知识、培养筛选信息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2.发现法。
(解说:原则同讨论法,步骤分两步走:一是学生阅读发现问题阶段,二是师生梳理问题, 解答问题阶段。注意事项:一是要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是耐心 听取学生的发言。)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 代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人才受压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报负,甚至被扼杀, 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另一方面,人才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用在什么地方、为谁 所用也是一个不能不重视的大问题。韩愈的两篇短文论述了上述两个问题,他的见解和主张 值得我们深思。
二、解题 “序”作为文体分两类,一种是写在某书或某文章、诗歌前面的说明、评介性文 字;一种是蹭序,是为一件具体的事向人赠言,或向即将告别的人赠言的文章。《送董邵南 游河北序》属赠序。
三、研习课文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的思路。
具体做法:先请两位学习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甲生读完后,师生共同找出读错的 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同时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只指出某个字、句即可)。然后由己生 朗读。乙生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者由小组长组 织讨论,大家边读边口译,相互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或者小组轮流当组 长,先疏通文字,后整理思路。
(解说:豆.初读一定要落实,给够时间,要各组组长督促大家在课文上做标记,该注音的 注音,该释义的释义,该加符号的加符号。
必须等最后一组完成了初读任务后,才可宣布转入下一步讨论。又如下词语、句子要讨论清 楚:《马说》:骈死、槽枥、称、食、石、才美、外见、道、等、策、材、呜、临;是、 而、故、于、之、以、或、其、且、安、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考”。《送董 邵南游河北序》:燕、举、适、兹、勉、遇、强、与、易、卜、吊、谢、仕;之、于、其、 哉、苟、者、乎、恶、以、然、为、复;“夫以子之不遇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3理 清两篇文章的思路:《马说》第1、2两句是作者的观点,意思是说世上本来常有千里马,但 是因为缺少伯乐,无人识得它,千里马也就不被当成千里马了。作者重点不是论述千里马与 伯乐的关系,而是感慨千里马在府限值耳的奴隶人手中的可悲遭遇。后面的文章围绕这一点 展开论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作者感情复杂,思路不易梳理,对学生讨论要求不 宜过高。文章第1段对董邵南的行动表示同情和理解;第2段,韩愈表示了劝阻之 意,末段要 求其“吊”和“现”,劝其好自为之。
学生能说到同情和劝阻的意思即可。) 2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见解主张, 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作法是:小结初读之后,提出进一步精读的任务。具体任务是:《马说》中的“千里 马”“伯乐”
“奴隶人”各捐的是什么?作者见解是什么了主张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 情?
韩愈短文教案 2
教学依据: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时数。可用两课时,一课时朗读、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骈pián兹zī矧shěn尽粟一石sùdàn董邵南shào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恶知wū感慨kǎi
2、领读。(关键句的节奏、重点字词特别是几个“食”字的读音要强调)
3、自由读。
4、接龙读比赛(两篇课文共6段,给每个组指定任务,每组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朗读,读错者坐下,后面学生接着朗读,直至读完全组应读段落。所用人数最少的组获胜。此活动旨在调动学生纠错使其更准确的掌握字词读音和句子节奏)。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1、小组合作,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每人负责翻译几节,小组内依次发言,对有争议的或翻译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准备提交全班共同解决)。
2、交流疑难,共同释疑(尽可能发动学生)。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3、一词多义:(结合课后练习三)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
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当立论依据)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4、由题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其真不知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词语扣住“游河北”?(燕赵、适兹土)
2、首节“必有合”的推测要成立应有哪两个前提?(大前提:燕赵有感慨悲歌
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个要点:怀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6、文章首节侧重指出董生有才华,第二节暗示董生此行未必会得到赏识,第三节再次规劝董生归顺朝廷,根据这些提示,找出三节各自关键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节有何作用?(照应开头;表达对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隐士都出来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赵去?)
8、文章语言有何特点?(委婉含蓄,名送实留)
四、拓展训练:
对伯乐,对千里马,对食马者,对董生,对韩愈,你分别有什么话要说?
韩愈短文教案 3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3、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
C无意义,句中停顿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六、练习
附:
(一种看法认为“鸣之”中的“之”依然是代词,代马。理由是与前两句的结构保持一致。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别翻译为鞭打它,喂养它,所以“鸣之”自然理解为代词,指马。即便教学参考书译文也译释“鸣之“中的之为”它“的意思。其表述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另一种看法则是;“鸣之”中的“之”在这里调音节,无实在意义。理由在于,的确从结构上看“鸣之”是要与前面的“策之、食之”结构保持一致,这也遵循了骈文的句式整齐对应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与“食”分别是鞭打与喂养的意思,两个都是及物动词,动作的发出者为喂马者,所以翻译前两个“之”为它,代表“马”理所当然,也顺理成章。而”鸣之“中的”鸣“本身是指鸣叫,动作是由”马“发出的,不是喂马者所施。要区分清楚这里前后动词动作发出者不是同指一人,这里的”鸣“是不及物动词。所以不能牵强把”鸣之“也翻译为鸣叫它。显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语法规则。这里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动词“鸣—鸣叫”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用翻译。何况”之“本身也有”调音节“的作用。许多例子也可见一斑。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眼睛好象闭着,神情悠闲得很。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因此根据这里前后的语法具体语境,这里的“鸣之”的“之”为调音节辅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里讨论“之“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语法现象的境况下似乎也显得多余了点。对这里”之“的探讨,只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规范的语法规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去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更规范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托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韩愈短文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 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3、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同桌二人对译课文。
六、自读自背课文。
七、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3.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八、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翻译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二。
十、布置作业:背默并翻译全文。
板书:
马 说
韩愈
一、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1、 齐背课文。
2、 指名2——3名同学背课文。
3、 提问:文章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探究: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学生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提问:一开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么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进一步提问:在作者的观点重,还包含着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则无千里马。那么,这句话实际阐明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什么关系呢?(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追问: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追问:无知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呢?用书中原句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追问: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呢?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怎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这一反问句,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
有感情的自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
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5、 者对食马者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千里马又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对千里马是同情,对食马者是强烈的谴责与辛辣的嘲讽。
三、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师小结:
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文章采用的是什么写法?(“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迁移: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挥。(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六、布置作业:
伴你学
板书:(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食马者无知,千里马埋没 ( 谴责 嘲讽)
韩愈短文教案 5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将这些知识点作为抢答题,让同学们快速抢答,或者分组比赛,看哪一组的答案回答得又快又好,一切都用电子文稿演示。这就是利用班班通网络技术为语文学科重点内容的服务,高效的达成目标,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感受到方法的重要,学会方法,培养了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为下一节课的深刻理解文本内涵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第一节课的自主学习课,第二节课是合作探究课,将采用朗读法和问题探究法,达成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朗读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为熟读成诵和深刻理解课文搭桥铺路。问题探究法还是用班班通的展示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学生快速浏览问题,然后尽可能多的留有时间充分思考问题。问题设置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逻辑演绎的精神,以高度的榜样示范,以有别于学生所熟悉的教辅资料,来组织教学,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陷入思维的泥沼欲罢不能。问题如下: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韩愈短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韩愈短文教案 7
一、作家研究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二、课文研究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本文在结构上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韩愈的《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导入:
(屏幕显示《伯乐识马》的故事幻灯片)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教师板书课题)
2.作者及文体简介:(屏幕显示)。
3.检查预习,下列字词语会注音?
祗( ) 骈( ) 一石( ) 食马者( ) 邪( )
(二)诵读感知
1.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正音正字]
祇(zhǐ) 骈(pián) 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朗读提示:读准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点拨疑难,积累字词。
(1)用现代汉语解释重点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虽
故虽有名马(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
一食( )
食马者( )
食不饱( )
策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其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通假字]
食马者:食——
才美不外见: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其真无马邪:邪——
(2 )翻译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独自无法理解的标划出来,最后进行课堂交流)
3.自读课文,结合课文意思,感知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4)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三)研读赏析
(把握课文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写法。学生阅读、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那么“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从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看出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文章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四)感受评价
(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认识?看看课后练习第三)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揭露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愚妄浅薄。
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伯乐 不常有 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马
说
千里马 常有 人才
食马者 不知马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韩愈短文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⑶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2、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②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⑷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⑶ 要点提示:
① 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② 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⑵ 思考讨论:
① 概括本段内容。
②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③ 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④ 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②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③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⑷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归纳课文:
⑴ 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⑶ 要点提示:
①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②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3、马说
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有常有。
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达: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鸣之不能通其意 埋没人才 控诉: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理解短文所阐明的道理;基本能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对“怀才不遇”的观念赞同度过高,此点须加强引导。
韩愈短文教案 9
《马说》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学目标
1、复习“说”的文体特点,了解韩愈及其生平。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理解托物寓意、比喻论证的好处。
4、通过学习韩愈的作品了解韩愈的人生遭遇,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能正确翻译重点语句,2、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理解托物寓意、比喻论证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韩愈的作品了解韩愈的人生遭遇,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人生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预习检查。
1、说。
(幻灯)“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可以先叙后说,也可夹叙夹议。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
2、作者生平简介。
(幻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读文译马。学生读课文,注意重点字音及句读。根据高亮红色显示翻译重点句。
(幻灯显示原文加高亮字句)
三、新课讲授。
1、品文问“马”。
(幻灯1)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没有遇到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
2)、请从文中找出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并说说被埋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幻灯2)1、《战国策·楚策》中记述:当伯乐路遇遭受虐待的千里马时,“攀而哭之,解纻衣以羃之”,这匹已经老去的千里马“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
秦牧《比喻之花》
3)、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4)韩愈为什么要采用曲笔来议论人才?
(幻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精警的比喻真是奇妙!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比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艳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试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
2、品文赏“马”。
韩愈是一匹怎样的“马”?(幻灯:补充材料,分析总结。)
(幻灯1)、赴江陵韩愈
……
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惭羞。
黾勉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头囚。
……
(幻灯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幻灯3)
韩愈到潮州后多有政绩——
1)、驱鳄鱼,为民除害;2、)请教师,创办学校;
3)、计庸抵债,释放奴隶;
4)兴修水利,排涝抗旱。
潮州人民为纪念他建“韩文公祠”,并将流经潮州的一条江改名“韩江”。
3、涉世论“马”。
如果你是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你将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课文小结。
五、练习巩固。
1、掩卷记“马”。
(幻灯):1、韩愈字,家之列,与柳宗元并称。是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有的美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描述千里马遭遇的具体情形句子是:
4、全面总结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
5、本文的主旨句是:
6、写出“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句子是:
7、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8、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六、总结。践行做“马”。
(幻灯)马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极高,龙马精神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正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的化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壮,还是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洒脱,不论是“古道西风瘦马”的惆怅,还是“萧萧班马鸣”的缱绻。都让我们深深眷恋,默默怀想。今天,愿我们驾着由中华民族精神魂魄所生造的龙马,展现刚健、明亮、热烈、高昂,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生活不是一马平川,我们马不停蹄地前进,可是谁也不敢说自己就能马到成功,有的人混得香车宝马,可是有些时候,我们可能盲人瞎马,不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悬崖勒马,更没有体会过什么叫塞翁失马,为了我们最后的人生理想不会是非驴非马,请不要在学习的时候走马观花,时间如白驹过隙,老师就是陪伴着你们的识途老马,让我们远离害群之马,在学习上快马加鞭发扬龙马精神,最后我们一定会成为时代的千里马!
韩愈短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整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整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又有“韩吏部”之称。谥号“文”,所以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
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在文学上,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浮艳华美的骈文,恢复散句单行、自由朴实的秦汉散文艺术,掀起了散文的新高潮,奠定了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无论说理、叙事、言情,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被誉称为“文起八代之衰”。
2.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是《杂说》第四篇,“马说”是后人加的标题,“说”比“论”随便,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3.关于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4.关于伯乐: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供学生研讨。
(1)提问: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伯乐?
学生明确:“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识别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人。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
(2)品读文章三个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也”字,看看它们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由各段的内容决定的。第一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伯乐不常有”,而写得有声有色的却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然后步步紧逼,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轻轻带过,而“不知马”一句则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
学生推选一位同学读课文,力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体验与反思: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学习课文的感受。
2.组织学生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此次讨论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些看法偏激,也不必动辄评判,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六、课堂小结: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是文辞形象简练,蕴藉含蓄,读起来迴环跌宕、格调铿锵,好像游历小巧的园林,有咫尺万里之势。特别是作者的思想如雷震耳,催人深思。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要学会珍惜一切,努力磨练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七、布置作业:
运用以物喻人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 相关推荐
【韩愈短文教案】相关文章:
短文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韩愈篇06-19
韩愈师说教案04-01
山石 韩愈04-17
《山石》韩愈04-20
韩愈之死04-19
韩愈与曾国藩03-24
韩愈死因03-24
韩愈 山石03-22
韩愈的经典名言09-29
韩愈的文章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