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

2024-09-10 登鹳雀楼

  引言:《登鹳雀楼》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希望对老师的备课有帮助。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模拟上课的题目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好,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你来吧,你背的是《游子吟》,

  不仅背的准,还加上动作,声情并茂,真像个小诗人,你真棒。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3、请同学们看这幅图,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

  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

  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4、所以登鹳雀楼就是-----------对,就是走上、登上鹳雀楼。

  二:解释题目中字:

  a、雀: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生字宝宝吗?好,你说,你观察的真仔细,上面是个小

  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

  字一般都跟鸟有关,小字去勾加“隹”,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

  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b、那“楼”这个字,谁能观察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你先说,你说的是这个字是

  左右结构的字,很好,你观察的很仔细。你也说,你说的是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你

  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是啊,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木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

  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c、同学们,你看,标题中的斜线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你说,你说的很对,斜线表示的

  作用是停顿,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请你们跟老师这样来读读,好吗?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诗中还有很多的生字,请你把生字宝宝圈出来,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1、看,古诗中的生字宝宝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 你认识谁就和

  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好,开始!

  2、谁想当小老师领读,你来吧,你读的声音很响亮,音也读的准,真是一位称职的好老

  师。其他同学向他一样大声而准确的来齐读吧!

  3、下面请同桌进行翻牌读生字小游戏,看那两位同桌翻的又快又准。

  4、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下面请听录音范读古诗,可要注意停顿线 的读法,看谁听得最认真!

  5、请大家带着适当的停顿、抑扬顿挫的语调读一读这首诗吧! 高高的小手举起来了,真有自信,请你读,你读的抑扬顿挫,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你

  能像他这样再来读吗?你读的真像个小诗人。

  四、理解诗意

  1、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你

  看到的是连绵起伏的山,“连绵起伏”这个词用的真好。你呢?你看到的是波浪滚滚的水,你

  的词也用的非常好。谁想补充,你看到了高大的鹳雀楼了。你再说,你看到太阳都要落山了,

  大家观察的可真仔细,每个小细节都注意到了,真细心。

  2、下面我们先读诗的第一行。示“白日依山尽”,请你读。问:白日指什么?你说,你

  说的是白天的太阳,有意思,老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吧,(“白日:一种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

  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

  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那你能猜出诗中的太阳是什么时候的吗?你们猜的

  很准确,是第一种可能,本诗中的“白日”是指傍晚的太阳。

  2、“依”是什么意思?你能通过动作来表示吗?奥,大家依靠在了一起,这就是依的意

  思,所以“依”有个单人旁,田字格范写:“依”小手指,伸出来,跟老师来写一写。

  3、所以“依山“就是-------------,对,就是靠着山。真聪明,看来大家都有像一休

  一样善于动脑筋的小脑瓜。

  4、太阳依着群山慢慢落下去了,最后-------,对,看不见了,那诗中哪个字表示看不

  见、完的意思?对了,就是白日依山尽的“尽“。

  5、那你们能想象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景象?好,你说,你说的是太阳紧挨着西山落下去

  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看来你是个平时善于观察生活的好孩子。

  6、板画:傍晚的太阳依靠着群山渐渐落下去了。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我们来把这个壮

  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老师画“连绵起伏的山”,那谁能上来画“白日”呢?好,你

  来,老师帮它描一下,画的真准,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让我们再次感受 “依山尽”。

  7、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你读,那“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你说,你说的是黄河的水流向了大海。你的理解能力非常强。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

  向大海?对,是——入海流。简笔画:黄河水。同学们,“入”容易和哪个字弄混呢?对,是

  人。都是一撇一捺,捺的位置可不一样。“人”从撇的身上写捺,“入”从撇的头上写捺。

  8、那你能通过朗读表现黄河入海雄浑的气势吗?你读,你读的很有气势,是大家学习的

  好榜样。你能像他这样再来读吗?通过你的朗读,我也感受到了黄河水入海的宏伟气势,非 常棒!

  9、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

  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让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

  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吧。好,开始!你们真是好样的,读出了诗的韵律、节奏。

  10、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上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他又

  可能看到了什么?引读——对,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目”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对,你说的很好,表示的是“眼睛”,

  11、原来诗人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你说,对,要上楼,哪个字表示

  还要上楼呢?大家说的很好,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更”,那只要再上一层就足够了吗?你说,

  对,这个一层并不是真的只上一层,而是还要继续往上的意思。 让我们来回顾这两行诗的意思,诗人想:要想——对,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对,要继续往上上楼。是啊,如果只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

  —?你说,你很聪明,总结的很好,登高才能望远。 ——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12、谁能把整首诗读好?你读,老师为你竖起大拇指,你不仅读的字正腔圆,更难得的

  是读出了诗的韵律美。

  13、你们还记得这么大气宏伟的诗是谁写的呢?一起说——王之涣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听一

  下为这首诗而改编的歌曲《登鹳雀楼》

  多好听的歌曲啊,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

  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做自

  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

  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教学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 相关推荐

【二年级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评课04-17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04-16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03-05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通用]05-03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课件04-15

古诗:《登鹳雀楼》05-06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17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评课05-30

登鹳雀楼古诗原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