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学习《古诗二首》,都是千古名篇——《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说简单也简单,古诗基本都读过,很多孩子都会背。说难也挺难,要做到理解诗句意思,领悟描写的哲理和意境,即便是高年级孩子,也难以说得明白。
教学时,以单元主题“家乡”引入,知道会从这个单元课文中,去到不同的地方,欣赏不同的风景。古诗是古人所写,就是他们在去到不同地方,看到不同风景时写下的诗。
开场白说完,直接让学生从两首古诗的题目中,找出这两首古诗,是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风景?
生:写了“鹳雀楼”的风景。
师:很好,这是第一首诗的题目中就告诉我们的信息。
生:第二首写的是瀑布。
同学们都笑起来。
纠正她:“瀑布”是风景,不是地方,是哪里的瀑布呢?
生:是“望庐山”的瀑布。
大家又哄堂大笑。性急的孩子直接喊出来“是庐山”。
肯定他:虽然你说错了,但是值得表扬,因为你对“庐山”这座山不熟悉,才以为“望庐山”是一个完整的名字,如果是“望敬亭山瀑布”(家乡的山名自然熟悉),就不会错以为是“望敬亭山”是一个山名了。
这个环节里,孩子们学会了从诗的题目中获取信息,也知道了“鹳雀楼”和“庐山”是现在著名的景点。
图片
先读《登鹳雀楼》,虽说都会读,但题目的停顿还是需要提醒。在前面知道“鹳雀楼”是一个完整的名字后,这里再读,就都能准确地读好“登/鹳雀楼”的节奏。
请部分孩子读,再齐读,古诗学习的第一个任务顺利完成:读准字音和节奏。
怎样“再上一层楼”?继续读,继续聊,边聊边读,边读边聊。
师:这首诗是王之涣在鹳雀楼的哪个位置写下的?
生:楼顶。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在楼顶?
生:题目叫“登鹳雀楼”,就是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的楼顶。
师:鹳雀楼和我们现在住的高楼不是同一种楼,它是古代一栋很高大的建筑,诗人登上了楼顶,看到了哪些景色?能在诗句中找出来吗?
生:看到了“黄河入海流”。
师:会找!鹳雀楼就在黄河边,这可不是一般的风景。
引导孩子们联想家乡的敬亭山,登上山顶也能看到一条河,是长江的一条支流,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的一条河呢?
生:黄河的水很黄,有人说是“一碗水,半碗沙”。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长江是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黄河的水与我们见过的小溪、小河、小江一样吗?
生:应该不一样。
师:当然不一样!大诗人李白曾写“黄河之水天上来”,你觉得黄河的水是怎样的?
生:觉得黄河的水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生:黄河的水很大。
生:黄河的水流得飞快。
生:我还记得有一首诗里,写黄河的水能一直流到天上的牵牛织女家那儿去。
师:啊,那是刘禹锡写的《浪淘沙》,里面就写到“九曲黄河万里沙”。
生:黄河的水很黄,浪很大。
师: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正看到黄河的水波浪翻滚,奔涌向东而去,只有哪里才能容得下黄河呢?
生:大海。
师:就叫——
生:黄河入海流。
再读这句,明显有了气势。
有的孩子为了体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感觉,扯着嗓子读,提醒了他们,示范,找感觉,请几个朗读好的孩子再示范,慢慢的,他们也能读出“雄浑”之势了。
图片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白日依山尽。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孩子们开始意见相左,有的说早上,有的说傍晚。
这一句诗中有两个生字,正好在这里先交流理解。“依”是“靠着”的意思,“尽”是“消失”的意思,这样一说,意见统一了,“白日”是黄昏时分的夕阳。
师:当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顶,他所在的位置就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风景,此时他眼中的落日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都是往山下落的。
师:你说的是一样的地方。是啊,平日在地面上,也能看到“白日依山尽”,但此刻在鹳雀楼顶,看到的“白日依山尽”哪里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太阳是从天上往下落,这个时候,他站在很高的地方,太阳是往底下落的。
孩子表达得虽不甚清晰,但是他的空间感令人叹服。
师:你太厉害了!这就是站位与视角的关联啊。王之涣站在鹳雀楼顶,他的视线随着落日缓缓往下,远远望去,山峰跟自己也差不多高,夕阳仿佛是在往他的脚下落。往下,往下,然后,诗人就看见了同样在他脚下奔涌而来的——
生:黄河!
这样,前两句诗写的景物就有了空间感,我们再读这两句,仿佛也随着诗人的视线,从“白日依山尽”看到“黄河入海流”。
不用多说,孩子们能读出两句诗不同的感觉来,就像一首乐曲,情绪先从舒缓起,再慢慢升。
到这里,让孩子们交流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除了“高兴”,有孩子说出了“激动”,可以了。
图片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观景之后的感慨、议论,说字面意思,孩子们不难理解,说包含的哲理,又有过于说教之嫌。
试着这样去理解——
师:王之涣站在这里,看到如此风景,不禁激动感叹,他满足于此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欲穷千里目”看出来。
师:说明他还想——
生:看到更远的地方。
师:那就只能——
生:再上一层楼。
师:都说登高望远,登得越高,看得越远,看到的风景也越精彩。渐渐的,这两句诗就背后人用来形容“若想能再进步,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可以理解为“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就,就要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师:就拿同学们写作业来说,有一些总是出错的同学,你们的“更上一层楼”应该是什么?
生:作业不再出错,得到五角星。
师:那么,作业能写正确的孩子们呢,你们的“更上一层楼”又是什么?
生:写得更好,得到五颗星(最好成绩)。
师:那么每次作业都能得到五颗星的同学,他们还要不要“更上一层楼”呢?
生:我的作业写得好了,我就会努力练习书法。(正是一个每次都得五颗星的孩子)
说到这里,再读后两句,带上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希冀,不用多指导了。
图片
结课时,引出下一首《望庐山瀑布》,让孩子们对比一个有意思的点:诗人的站位与视角。
王之涣是“站得高看得远”,李白又是在哪里看到的“庐山瀑布”呢?
很多孩子都认为是在“山脚下”,至于理由,到下一节课中,再好好聊。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实录03-05
《登鹳雀楼 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10篇)09-1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5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2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1-1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03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04-0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6-25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精选)07-04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