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2021-07-14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1

  师:月是古代相思之物,是跃动的生命的脉搏,在唐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穿越着时空,传递着情思。下面请同学们回顾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旅夜书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师:很好,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古诗中写月的诗是很多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明月》这首诗里也写了月。那么,他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鉴赏探究《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师板书《春江花月夜》)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可由教师朗诵,配乐为《渔舟唱晚》),体悟作者的情感。

  师:作者融入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思乡之情。

  师: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是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优美的自然景物,特别是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时引发的,那么这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运动的。

  师:那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画一幅月的活动变化图(生分组讨论画图,这时可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去画,画完后写上名字。)

  师:赵明建同学的这幅流动图很具体形象的体现了月的流动变化过程,明建同学,请你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构思过程。

  赵明建:我从诗中“海上明月共潮生”悟出月亮在海平面升起;从“皎皎空中孤月轮”画出皎洁的月亮高悬在天空,从“江潭落月复西斜”画出西斜之月;从“落月摇情满江树”画出月落之图。

  师:思路比较清晰,语言表述也很精当,这幅图也画得具体形象,只不过我发现了一点美中不足的地方,同学们看出来没有?

  生:(笑)方向错了。

  师:太阳、月亮都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明建的这幅图月亮从西方升起了,有一句话“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看来太阳、月亮能从西边出来了。(师生很友好地笑了笑)

  生:不管方向如何,明建同学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我们就以这幅“月的流动变化图”为参照物,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分小组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当皎皎孤月高悬时,先想到了什么?后想到了什么?(讨论五分钟)

  师:哪个小组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诗人看到了春天、长江、花草、月亮、夜

  师:能不能在每一处景物之前加上优美生动的形容词,使景物富有活力?

  生:明媚的春天,浩瀚无垠的长江,五彩缤纷的花草,一泻千里的月光,朦胧静美的夜色。

  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这一节“春江潮水连海平”到“汀上白沙看不见”(生齐读)

  师:在美丽伟大的自然面前,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所以当孤月高悬时,诗人先想到了什么?

  生二:想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师:诗人能不能解答?我们能不能解答?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的思路到此进行了第一次切换,没有正面解答这个疑难问题,而是转入对人生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那么,诗人感慨了人生的什么?

  生三:感慨了人生的短暂,自然的永恒,物是人非。

  师:是物是人非吗?(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回答)

  师:我们可以把“物是人非”改一个字即“物是人是”,因为诗人虽看到了一个个体生命的短暂,但没有就此悲天悯人,而是跳出了“物是人非”的磁场,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了人类的规律:人类代代绵延不已。就这点来考虑,人类和自然一样的永恒。接着作者有没有着力去写人生如何如何?

  生:没有。

  师:诗人的思路到此进行了第二次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描写,诗人先写的是游子,还是思妇?

  生:思妇。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能体现闺中思妇美好愿望的一句诗。

  生:“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追随月光照在夫君身边,相依相偎。

  师:思妇牵挂漂泊在外的丈夫,游子也日夜思念着闺中中徘徊的妻子,月西斜之时游子的相思之情则更加沉重,游子梦到了什么?

  生:“梦落花”,梦到了花落了。

  师:这首诗是写春景的,诗人却梦见落花,说明什么?

  生:春天已尽。

  师:只是自然界的春天已尽吗?

  生:还喻诗人他青春已逝,这里诗人感慨青春短暂。

  师:很好,月西斜之时诗人感慨青春易走,那么月落之时哪句诗体现了诗人浓重的情思。

  生:“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摇的什么情?

  生甲:相思之情。

  生乙:思乡之情。

  师:只有这两种情感吗?

  生丙:还有对人生的感慨之情。

  师:思乡之情、相思之情、对人生的感慨之情,这种种复杂的情感郁结于作者的心中难以排遣,于是他把这些情感倾泻于长江,挂之于江边之树,让长江之水来荡涤这种种愁思,我们这节课以月的流程变化图为参照物一起探究鉴赏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问?

  生:我觉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在诗中显得比较突兀。前面写景,后面相思,中间发出一句人生的感慨,为什么?

  师:谁来思考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唐诗鉴赏词典里也没能解释出来。(生茫然)

  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抒发的情感为自然景物是永恒的,人类也是永恒的,难道只有这两种事物是永恒的吗?还有什么?

  生:情感。

  师:对,人类的情感是不会随个体生命的消失而消逝的,而作者的这种相思之情、思乡之情、对人生的感慨之情也不会随作者的生命消失而消逝,它会穿越时空,永恒不已的,也就是情永恒,所以这首诗唱出的是永恒的主题歌,人类虽然能代代绵延不已,但作者还是看到了对个体生命而言的人生是短暂的,那么,同学们是怎样看待人生的呢?

  生(各抒己见):略

  师:我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一首感慨人生的诗:人生是一场斗争,面对它;人生是一首歌曲,歌唱它;人生是一场冒险,挑战它;人生是一次机遇,抓住它;人生是一个目标,实现它;人生是一次使命,完成它:这就是人生,过好它。(生掌声)

  师:这就是人生,过好它。这是作者穿越了时空,和我们发出的共同呼声。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2

  教材简析与教学构想

  《春江花月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主题单元“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中收录的第5首诗歌。前4首,均为简短的律诗。

  诗歌所描绘的春江,正是我和我的学生所生活的这片土地。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美誉的仪征,据说就是诗人张若虚的故乡。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前辈诗人讴歌赞美家乡美景、抒发家园之思的诗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引领着学生,在走进这首诗歌,走近作者的同时,进一步走进诗歌营造的生活境界之中,走进唐诗的文化氛围之中,最终使唐诗之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一直崇尚语文的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合格的语文。所以,我在这课的设计上,始终立足于激情这个情感基调,来营造教学所应有的氛围。我不想在这课的教学中强化诗歌技法,也不想落实语文基础知识,我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美。我要让学生明白,唐诗是一座不朽的宝山,只要用心品味,在这里完全可以找到所有的美好。

  现场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在美的感召中走近诗歌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

  因为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很疲乏,精神状态不好。上课铃声响了以后,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入静”活动(内容略,编者注),然后才开始上课。

  《春江花月夜》音乐再起,很低的声音,如同天籁。在音乐陪伴下,我开始用抒情的话语导入今天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朦胧的美,如梦如幻,悲凉而又轻盈;这是一种纯粹的美,超于象外,宁静而又清纯;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穿透和打动,一切世俗的丑陋和鄙俗,都在诗意的光泽里消融;这是一场无声的细雨,慢慢浸润着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然后任情感汇集成河流,千年不息,一直流到宇宙的那一端……这就是《春江花月夜》,这就是一千年来给了无数人心灵滋养的大爱与大美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也一起融进这片神奇的境界,去共同感受这份优雅与华美吧。请大家打开书本,用自己的心,去静静品读这首传唱千古的经典诗歌。注意,用心品读,不要发出声音。”

  教学过程二:静读涵泳,初品感受诗歌的内容之美

  学生默读,教室依旧一片寂静。

  我也在心中默默地背诵着整首诗,我的速度比学生们要慢,当我默背结束时,我看见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悄悄地翻阅手中的教学案了。

  “阅读,就是和高尚的灵魂在交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春江花月夜》的吟诵之中时,同学们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桌之间简单交流。”

  学生开始轻声交流。

  “哪位同学愿意说说,静静地阅读诗歌后,心中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你说说?你感觉到些什么?”

  “天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大大的,再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明月映照下,江水澄澈,江上没有帆,没有任何东西,只有无边的空阔……”这个学生说得很诗意。

  “你读出了一种辽阔和寂静。你呢?”我转向另一名学生。

  “除了天空中一轮皎洁的月,我的大脑中还出现了淡淡的雾气,这雾气在江面上轻轻飘荡着,时有时无。天地显得格外的空旷、寂寞。”

  “你在辽阔和寂寞之上,还读出了缥缈,读出了灵动。”

  “月亮很亮很高,一个人很孤独……”第三位同学站了起来。

  “谁?这个人是谁?”

  “作者。”

  “作者吗?在诗歌中,我们应该称他为什么人?”

  “是……抒情主人公。应该在初春季节,还比较寒冷,抒情主人公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长江边上,一会儿仰头望月,一会儿低头观水。由这孤独的月和流淌的春水,他想到了家乡,于是心中充满了忧伤。”

  “你的感觉很细腻,有景有情,很好!”我为有这样灵动的学生而欣慰。

  ……

  教学过程三: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

  “静静阅读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到了春江花月夜清新迷人的气息。下面,让我们轻声吟诵这首诗歌。用我们的轻轻吟诵,来进一步品味诗歌的美。我给大家配乐,同学们自己轻声吟诵诗歌。”

  学生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中,开始轻声诵读。我在黑板上把容易读错的两个字的字音标注出来:不胜(shēng)愁、砧(zhēn)。

  “刚才咱们描绘了大脑中出现的图象,现在,咱们品味品味大脑中体悟到的美。你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行吗?”

  “我觉得整首诗歌轻声读下来后,有一种寂静优美的感觉。”一学生说。

  “噢,你读出了寂静优美。这种美,你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我追问道。学生思索着,没有回答。“表达不出来,是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不对?”

  “是。”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大脑中有无数的图画,却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再请几位同学谈一谈吧,或许他们能表达出来的。”

  “我读出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江水缓缓东流,明月高照,微风吹动了闺房的窗帘,也吹动了闺中人的相思之情。”

  “我的大脑成大杂烩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景都混在里面,组成了一幅画。在清静明透的意境里,它们融为了一体。”

  “我感受到的是月色微红,花瓣飘落。”

  ……

  教学过程四:推荐朗读,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

  “美,在我们的心头轻轻荡漾。两遍诵读下来,同学们的感受更深了。印象中不光有了景,还有了人,更有了情。不过,刚才都是自由诵读。现在,咱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单独演绎一下。大家最愿意听哪位同学朗读?”

  可能因为后面有几十位老师听课的原因,学生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人提名。实际上,这个班级朗诵水平整体也不高。

  “那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推荐了。你推荐一位,怎么样?”我点了一个女生的将。

  这位女同学站起来,目光在班级里巡视着,却找不到理想的目标。也难怪,分科后重新组建的班级,相互间还不是很熟悉。而前一阶段学习也没有进行朗读活动。

  “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就你自己来,怎么样?为大家精彩演绎一下,把诗歌特有的音韵之美展示出来。我来为你放音乐。”

  这位女生的朗读有点味道,但还是有些欠缺。

  “朗诵得很好,注意了捕捉诗歌意境。请注意,‘沈’这个字在这里念‘沉’。”我知道此时不宜多指点朗读技巧。

  “三次诵读诗歌,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了。我看见有同学刚才在别人朗读时不断地摇头,是觉得她读得不够好吗?读诗其实就是在交流,在用自己的心和另一个灵魂在交流,各人心中的理解不同,朗读时的处理也就会出现差异。但只要用‘心’去读,我们就会在感受领悟思考中获得很多。”

  教学过程五: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欣赏了这位同学充满情感的诵读后,大家是不是也有一种大声朗诵全诗的欲望了?下面,咱们来个自我陶醉式的自由诵读。每个同学,都挺直了腰杆儿,用自己的理解,大声诵读这首诗歌。记住,要陶醉于自己营造的艺术境界中。”

  学生自由诵读。

  “有没有自我陶醉?”

  “有点陶醉了。在朗诵中,我的大脑中始终浮现着那轮皎洁的江月,此外是背景的宏大,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无穷。”

  “我陶醉于这中国水墨画般的艺术境界中。我的脑海里,除了月光,一切都是朦胧的,岸上的花,水中的船,缥缈遥远。”

  “我突然有了一种孤独感,感觉到无论月还是人都是孤独的。”

  ……

  “大家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都是独特的,是我们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来解读诗歌后的产物,这就是个性化诵读。然而,每一首诗歌除了可以为我们提供自由解读的意象和意境外,也有我们应该共同把握的东西。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意象?”

  学生齐答:“春、江、花、月、夜。”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五大意象中最主要的意象“月”。学生通过品味诗中10多处写月的诗句,明白了这首诗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以“但见长江东流水”为界,前一部分由景入思,后一部分由景入情。

  教学过程六:意境再造,五品诗歌的情感之美

  “一首好的诗歌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它总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就像画儿不能裁减下一小块来欣赏一样,诗句也是不能用来逐句翻译的,但是诗歌展现的画面却可以在心中描绘。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试着用散文的语言来展现自己心中的那幅画面。注意不是翻译,而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创造力,去渲染去创造。文字一定要优美。”

  学生在积极地创作,我在下面巡视,适时给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以指点。5分钟时间到,我挑选了几位描写得形象生动的同学来发言。先让他们朗读自己所描绘的诗句,然后再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皎洁,大地如披上一件洁白的纱衣。置身江畔,举首四望,只见万里长空,如牛奶洗涤过一般,深蓝中带着乳白。而江水在这月光的笼罩下,也如同流淌着的不是清冷的水,而是一江的牛奶。明明能感受到流霜的侵蚀,睁大了眼睛,却也无法发现霜的行踪;明明能感受到江滩上沙的细腻和温柔,却不知这沙,到底是自身洁白,还是月华的漂染……”

  “多美的境界,多奢侈的想象啊。你该用多少牛奶才能把这天地洗个遍呀。”不知我这样调侃是否合适。学生们善意地笑了起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地间一片空明,只有一轮皓月高悬着。这轮月啊,没有一丝的杂质,宛如一轮纯粹的美玉;这长江和长空啊,纯净得如同盘古刚开辟出的世界,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没有忙碌的人类,只有永恒的天、永恒的地、永恒的长江、永恒的一轮孤月……”

  “真好,永恒与纯洁,你的两个关键词。”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诗歌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不要评价,只是描绘出情景来。”我纠正道。

  “噢。剪纸般的月亮粘贴在瓦蓝色的长空,长空下是一望无际的碧蓝的江水。这江水蜿蜒着流向东方,在天边处和大海和蓝天融为一体。时空凝固,凝固在这早春二月的江南,凝固在这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的江畔。”

  一阵又一阵掌声,从教室里响起。

  教学过程七:师生共读,在美读中拥满怀优美

  “这节课,我们通过五次诵读,用我们的心灵和张若虚的心灵进行了对接。然而,这首流传了千年的经典中无穷无尽的意韵和浩瀚博大的情感,我们大多还没有能够领悟。这是一种阅读的遗憾,但也是一种阅读的动力。因为这些我们暂且没有光顾的内容,就是我们未来继续阅读的动力。课的最后,请给我一个机会,我渴望着把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通过我的朗诵传递给同学们。”

  我点开背景音乐,当音乐的一个小高潮过去后,才开始了我的诵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是一个热爱诵读的老师,对朗读有一定的研究。随着我的诵读,学生们再次沉浸到那虚无缥缈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许多学生开始跟在我的后面轻轻朗诵着,几个句子后,就发展成了一种全班的跟诵。

  有一种来自诗歌、来自朗诵、来自心灵的美,从教室里生成,然后溢出窗口,弥漫向四面八方。

  朗诵结束后,有个半分钟的静场,直到下课的音乐响起。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2篇】相关文章:

1.《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2.《春江花月夜》 课堂实录

3.《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范文

4.张若虚诗作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5.《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6.【热】《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2篇

7.刘祥老师《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之我见

8.《春江花月夜》

上一篇: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下一篇:读《春江花月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