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春江花月夜》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首诗,在学习这篇文章前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接触过唐诗宋词元散曲,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学生自主鉴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重在让学生欣赏诗歌,体验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月在古典诗词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纽带,寄托着诗人无限的情思,一月千年,意蕴丰富。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咱们学过的有关月的诗句。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师:一提到月,同学们可谓滔滔不绝啊。(生笑)的确,月可以说是中国的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之一,诗人对月抒怀,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他们的人生坎坷,意蕴丰富。在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明月高悬,清辉映照,在空间上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明月寄托着诗人或相思或失意的情感,代表着情感意象。在李煜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明月亘古不变,人生却易逝,此时的明月代表着时间的意象。(幻灯片展示)
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看他的笔下,月亮会带给我们什么。(幻灯片展示张若虚的简介)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诗不在多,精彩进行。(生笑)张若虚的作品不多,但《春江花月夜》可谓孤篇绝伦,诗人也因此名垂后册。
二、置身诗境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这首诗,咱们现在就跟着配乐朗读一遍。(播放配乐,师生一起诵读全文)
读之前咱们先回忆一下,朗读要注意什么?
生(多):读准字音字词、语速、情感、节奏。轻重缓急的抑扬顿挫的。
师:这首诗的节奏是?
生:二二三。
师:语速适合?
生:轻缓。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节奏把握也很好,在语速和情感方面,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笑轻声):不好。
师:咱们先看一下这首诗的韵脚。这首诗一共有九韵。(幻灯片展示)
声音从洪亮—细微—柔和—洪亮—细微变化,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这些韵脚,同学们再结合文章的内容看一下,和什么有关。(静默一分钟)
生:情感变化。
师:对了,所以咱们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运用轻重缓急的语速读出它的情感变化来。我试读一下1—8句,同学们看读得怎样。(师示范读)
生(鼓掌):好!
师:谢谢。请哪两位位同学接着读剩下的部分?(两生个人读)
师:两位同学读得都很不错,速度把握得好,感情也读出来了,现在请全班同学一起来配乐朗读。(配乐)
师:同学们这一次比第一次读得怎样?
生(笑):好多了。
师:同学们这次就很好,读出了它的音韵美。像这样经典的作品更值得咱们多诵读,时间关系咱课堂上就读到这里了,课后请同学们多诵读。现在进入下一个环节——鉴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鉴赏古诗可以从那些方面入手?
生:艺术手法。
生:形象。
生:……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艺术手法,炼字,形象或意象,思想感情、内容等是咱们常见的鉴赏诗歌的切入点。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合作探究,任选一角度鉴赏这首诗,15分钟,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我补充一点,咱们教材上的版本是“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有些版本是“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也可以列入讨论的范围。(学习开始,师到各个小组指导)
三、探究学习
生(小组代表1):我们小组以炼字为切入点,觉得这首诗有很多字写得特别精彩。比如,海上生明月的“生”,写出了明月随海水涌动的动感,气势很大,似乎明月有了生命。还有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它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月亮人的感情,可怜在这应该是可爱的意思。可爱的月亮好像被女主人公的痴情感动了,徘徊着跟着她,不肯离去。至于老师刚刚说的“望”“待”与“只”“照”,我们认为,“只”是只有的意思,写出了月亮虽不变但只是重复而已,比较吻合作者的意思,望字则表现不出来, “只”好一点。而“待”,有等待的意思,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而“照”字显得平淡一些。
师: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所以,精彩的炼字是我们欣赏的角度。不知道有没有小组也是以字为切入点欣赏的呢?
生(小组代表2):我们小组也是欣赏字的,不过我们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望”“待”与“只”“照”,相比“望”更好,望指望上去,看上去,有抬头的动感,是人的动作,比较符合当时的语境。
师:两位同学回答的都有道理,诗无达诂,言之成理即可。但在这里有一点我们要明确,那就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如果说作者认为人生须臾,江月永恒,那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消极的,但从全文看,作者的态度是消极的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对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这句看作者羡慕江月永恒,为人生须臾而烦恼。但作者同样感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生命代代相传,同样是永恒的,而且不尽相同,而江月只是单调的重复罢了。由此看来,作者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向上的,基调也由此显得哀而不伤。好,还有那个小组要补充炼字的吗?
生(小组代表3):我们组还找出了两个字,觉得很精彩。“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卷”和“拂”,这两个字传神的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挥之不去,有点李清照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觉。(生笑)
师(笑):很好,以诗解诗。有没有哪个小组是从其他角度鉴赏这首诗呢?
生(小组代表4):我们组以内容为切点欣赏,觉得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我们以前学的诗比起来丰富很多,意象也很丰富。首先,它写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然后又写了关于人生的问题;接下来写到了女主人公对君的思念;最后还有作者的感概。月亮这个意象也很丰富,就像老师前面说的,月可以作为空间意象,时间意象,情感意象,我们以前学的诗歌大都只有一种含义,这首诗三种都有。
师:这个组的切入点与众不同哦,高屋建瓴,从诗的内容和月亮的意象出发欣赏它。只是咱们看一下诗的最后部分,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这里是作者的感慨吗?
生(轻声):不大像。
师:前面讲的是女主人公,也就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这点比较明确。(生点头)后面,有一个人不能回家“春半不还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可是“闲潭梦落花”。这个人是?
生:游子。
师:对了,所以最后是写游子对思妇的思念之情。好,综合全诗,咱看一下,全诗以月为线,1—8句写景,9—16句写理,最后写情。(师板书)这首诗是情景理完美融合,意蕴丰富。
景—月之色—春江花月美景
理—月之问—宇宙人生哲思
情—月之情—思妇游子相思
师:同学们欣赏的角度都非常的不错,还有最后五分钟,还有小组是不同角度的吗?请抓紧时间。
生:我们组是名句鉴赏的角度。选了两句,一句是“人生代代无穷已”前面同学说了,我们意见基本一致就不重复了。还有一句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悠闲自在,但离人却因为离别承担着痛苦,用了反衬的手法;而青枫浦是离别的地点,也是最让人伤感的地方,就算是这样的地方,它的愁也比不上思妇的愁,可见思妇的思念之深。
师:说的有道理,这组同学从名句角度欣赏,同时也是抓住了主要的意象“白云”“青枫浦”。同学们请看一下下一句的意象“扁舟子”,它和白云在行踪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齐声):行踪不定,飘泊,飘忽不定。
师:很好,扁舟子代指游子,明月楼代指思妇,出门在外的游子行踪不定,明月楼中的妻子肯定是万分挂念。这里写出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啊!这首诗出来刚才分析的几个意象外,还有很多其他意象同样精彩,比如最后部分提到的残梦、落花、流水、残月,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相辅相成,给人以凄美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你发现别样的精彩,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希望这节课,只是同学欣赏这首诗的开始,它的美还有待同学们课后慢慢体验。课后请同学们把你们未来得及展示的成果写在练笔本里,让老师继续分享。谢谢,下课。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或一段赏析文字。
附:《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里的一首诗。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这段感慨来得突然,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如果我能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讲解可能会好一点。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男儿志在四方,只身一人出门远游那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杜甫,在入长安前,大概二十岁时,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再如李白也是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将近十年的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们大凡有感,随手成文,所以我们在今天可以看到很多优美的关于的游记散文或诗词,而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作者只身一人,也可以说是是孤独时,审视自己,与自己或与天地自然间对话的成果。例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苏子与客,其实是苏子与自己的对话。现在的学生也许是被保护得太好了,也许是太忙了,难得出门,即使出门,或是家长老师护送,或是三五结伴成群,到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旅游圣地溜达一圈,很难有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未必能静心与自然对话。所以很难有作者的情感体验。
张若虚只身一人,在良辰美景前,面对着苍茫宇宙,人显得多么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或许是作者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的所得吧,也是这首诗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春江花月,良辰美景,美不胜收;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生命虽短暂,但各有精彩,同样是一种美;而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相思,虽然难免苦涩,但有值得牵挂的人,同时又被人牵挂着,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望岳》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范本10-24
《背影》课堂实录及反思10-26
《望岳》课堂实录及反思11-20
《采薇》课堂实录及反思11-14
《春江花月夜》 课堂实录11-18
《西塞山怀古》课堂实录及反思05-18
《春江花月夜》教学反思范文08-15
《春江花月夜》的教学反思07-26
《春江花月夜》中学教学反思11-20
《春江花月夜》音乐教学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