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2
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
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
听众:全校教师
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大声的背诵、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生: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
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
生:
1、盈虚:盈,满;虚,缺
2、消长:消减和增长
3、盖:表示假设语气
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译成"无尽的宝藏"
5、适: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师:__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
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会翻译了
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好,你继续翻译
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
生:在舟中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
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
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生:饮酒乐甚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
生:因为一个客吹箫
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
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
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他是一个英雄
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
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
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
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
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又提到了"水和月"、
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
生:谈到了"变和不变"
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
生:说理
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
生:取何不取
师:对、这也是说理吧?
生:是的
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大屏幕显示:
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
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
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
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
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
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
情感线索:
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
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
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
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
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赤壁赋
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赋有什么特点?
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
生:间,天,然,仙
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
生:没有
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谁还有不理解的?
生:没有了
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
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
下课铃声起,下课!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3
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
师:那么第三句话呢?
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
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
(生思考。)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
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
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
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
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
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
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
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师:怎么解释?
生:“使……哭泣”“使……起舞”
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
师:好,大家停。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哪位?
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既然大家都推荐你。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
师:好,第一段
(音乐响起,生读。)
(掌声响起。)
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
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很好。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
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
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
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
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
生:第四段。
(生开始自己读。)
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
(其他的学生笑。)
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你有什么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
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
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
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必须深入的去理解。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师:好,停,请一位同学。班长吧?
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还有没有喜欢的了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位同学。(我以前的学生举手)
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
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
师:好,你(大家笑)来说
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
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
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
生:和谐,惬意的感受
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师:什么哲理?
生:变与不变的哲理
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
生:不变的观点
师:不变的观点
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一句较工整。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
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成仙的环境怎样啊?
生:很优美
师:对,很优美。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
生:客人
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有讥切时事之言”。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又如小官李宜之。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曾多次自杀、。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
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
生:“沉默”
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
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
生:恩。
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
生:不是
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
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
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
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
师:什么情
生:惆怅的情
师:寄托在什么上面?
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却一切
师:自然能够使人忘却一切。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旁边的同学在说,那请你来说?
生:和他观点一样的。
师:奥,一样的,那好,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好,你来说。
生:从变与不变的观点去看。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呢?
生:因为他说了,“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界是不变的,事物最终都没有变化,从这个观点去看,人生还有什么惆怅的呢?
师:对,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中还在乎什么呢,即使遭受再大的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那么苏轼的这话是对谁说的呢?
生:对自己说的
师:好,你请坐,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对客人说的
师:好,你起来说一说
生:客人从周围的事件当中也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和惆怅,苏轼是对他说的
师:很好,请坐,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自己说的,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他的客人说的,那么苏轼和客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生:是一个人。
师:好,你来说。
生:这里的客人可能是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
师:大家鼓掌吧,他说得很好,他说这里的客人是另一个苏轼。这样一来整篇课文就能够理解了。客人之所以那么惆怅,那是因为是以前的苏轼,现在的苏轼终于解脱了,对以前的苏轼反而采取安慰的态度。
师:面对这样一个苏轼,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在读的时候顺便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苏轼用诗来寻求解脱。
师:对于你自己呢?
生:遇事应该坦然的去面对。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生命是不变的。
师:呵呵,具体来说说
生:从倒数第二段能够感受到。苏轼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师:所以你也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呵呵
(生笑。)
师:好,请坐。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景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叙,抒发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劫难之后的达观的,看透人生的情怀。但是欣赏完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思考这篇课文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的路都还很长,无论以后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以一种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来对待我们的人生。
师: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4
通过对课文内容深刻细致的分析,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旷达情怀。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总结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
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
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通用5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嫠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
(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两段
2、翻译这两段
3、预习最后两段
-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06-08
《赤壁赋》课堂实录12-31
赤壁赋的课堂实录01-22
《赤壁赋》课堂实录03-23
《赤壁赋》课堂实录名师06-09
[集合]《赤壁赋》课堂实录07-11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04-12
《乡愁》课堂教学实录03-29
《赤壁赋》课堂实录8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