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写作特色

2022-11-04 背影

  导语:《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全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富于生活气息!读了本文,可以给人性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也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写作特色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本文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6、白描的技巧极高。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再如作者写父亲当时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构思

  《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当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然而儿子却认为父亲的举动讨嫌,以致腹有所诽。这自然并非儿子不爱父亲,而是做儿子的毕竟不理解父亲。后来背影出现,儿子清楚地看到父亲竟为自己做着力不胜任的工作时,终于完全理解了父亲对自己的那颗仁爱的心,以致流下泪来。这是交织着感激、悔恨、惭愧的泪。父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心感情的差异及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显示出父亲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亲买好橘子,终于离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写了一段,写父亲近年老境颓唐的苦况。这一段可以说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开头的气氛、情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当时社会的阴冷,另一方面继续加强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待儿子有时不如往日,年老体衰,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关心儿子的心并没有变,“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以前为儿子做到了“鞠躬尽瘁”,现在到了晚年,则做到了“死而后已”。儿子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应该说,儿子这时意念中的背影,并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而且还包含着老年父亲的身影,这个背影,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

  拓展:《背影》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赞颂母爱的伟大的美文佳作不胜枚举,从而,人们在享受着母爱的这份温馨、细腻的柔情的同时,仿佛忽略了天地之间的另一份亲情――父爱,感觉父亲永远是一座伟岸的高山,只是坚强的代名词,永远与柔情、爱不搭边。然而朱自清的这部感人之作《背影》的问世,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名作,一改父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父爱,原来也可以如此温馨、细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背影》这部作品中,作者抒写了真挚的亲子之爱。为什么能够抒写出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呢?事实上这是生活给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原动力:1917年冬,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父亲卸了职,他和父亲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萧索,想起祖母,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不觉心情异常沉重,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徐州谋事,与其同行。虽家中经济状况不好,但由于父亲爱子心切,恐儿子难抵北国风寒,特为他定制了一件紫毛大衣。到南京,其父因事忙,想托一个熟人陪儿子去火车站,后又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在车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帮他铺好座位,一再嘱咐儿子,并嘱托车上茶房好好照应儿子。后又拖着不太方便的腿越过车道为儿子买橘子……8年后,也就是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父亲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这里,朱自清不觉泪水夺眶而出,想着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一点一滴,一情一幕都涌上心来。特别是八年前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一幕,更让他刻骨铭心,于是他含泪而书,以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那次和父亲的别离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并不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巨著,但是《背影》以它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抒写人间至真至纯至厚至爱的父子情而传诵于世。

  一个普普通通的穿着青布马褂的父亲,一个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背影”,并不高大,并不利索,然而他却会、却能拖着蹒跚的病腿,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幕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橘乃“吉”之意,也表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祝福。

  一个精彩的瞬间,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这份朴素而又恒久的情感冲激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拜读过这篇《背影》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经典的一幕: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缩”、“倾”,极细致传神地把当时动人的情景再现了出来,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读懂了一个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父亲的背影,儿女再熟悉不过,然而这个背影却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全文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然而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劝慰儿子: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嘱“我”,嘱托茶房等,更加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纯朴忠厚,特别是买橘子的场景更加把父爱推到了高潮。谁说父爱不伟大?

  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正是这一形象的最好诠释吗?父亲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买橘子的一幕,成了读者心中永难忘记的一幕,父亲的这一举动怎能不令儿子感动,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动呢?

  文章对感情的抒发,并没有恣意渲染,而是字字句句极尽文章的朴质无华,极富口语色彩的语言更加给文章增加了真实的美感。比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寥寥数语,简洁甚至平常,却格外生动传情。特别是当年迈父亲对“我”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更是浓情厚意浸透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文章处处情溢于纸。除了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之外,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想念也如涓涓流水流淌其中,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我”的几次流泪上:⑴第一次流泪,流的是悲哀之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⑵第二次流泪,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的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第三次流泪,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难怪李广田说:“《背影》寥寥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他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所表达的真情。”

  总之,文章中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背影》写作特色】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写作特色08-11

《背影》的艺术特色09-09

《背影》的语言特色11-30

《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09-14

朱自清《背影》的语言特色09-26

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10-26

《背影》艺术特色分析-透视心灵的背影09-14

背影的写作背景10-29

背影写作背景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