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语言特色

2020-11-29 背影

  《背影》这篇叙事散文写的是1917年冬天,朱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办完丧事,父亲为了谋生,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作者也要回北大念书,因而与父亲同行去南京,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事件简单,是平常百姓之家常发生的故事。但寻常之事在朱自清笔下却成为文学经典。

  《背影》炙人口,历来是作为名家名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除了散文所表现的人伦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外,文章的精巧的构思,多样的手法,别样的线索等也是散文流芳的重要原因,尤为突出的是朱先生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早期散文的风格也曾华丽典雅,后期转向了朴素隽永,质朴清新,这是他散文创作成熟的标志,是其艺术个性的体现。《背影》是他后期文风特点的代表作。朱自清在《背影》序里曾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他在散文里的自塑形象就是其本色的表现。语言的风格也就当然的质朴自然。这种质朴是语言的洗练而不是叫花子般的寒,看似信手取来却又恰到好处,是与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相通联,与表现日常亲情相一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结合。叶圣陶在评价朱自清先生的用词特色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德熙也曾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是的,作为诗人的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词语没有华丽的词藻,不是精心的雕琢,而是用平白的字,朴素的词,连缀成文,恰能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就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恬淡朴素,却意蕴丰富,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返归真。

  《背影》一文用“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满院狼藉”、“光景(很是)惨淡”、“老境(如此)颓唐”、“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己”等似随手拈来的四字词语为“背影”营造了一个感伤的氛围,使全文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关,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用了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三个“嘱”,看似重复,却恰如其分的将父亲的犹豫、不放心、患得患失的心理展露无疑。“聪明过分”、“太聪明”这两个口语化的反语,表现了作者成人后对当时不能理解父爱的深深自责。写父亲的穿戴用了五个“布”,与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前后呼应,纯粹的口语。四处背影与四处流泪,互相照顾,互衬互托出浓浓的父子深情……整篇语言都是“日常口语”,但又不是日常口语,这些“口语”是提炼的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是返归真的口语,是意蕴丰富的口语。这些质朴的文字,就是生活的本真,它超越了动人的抒情,饱含丰富的情感,像涓涓细流,静静的滋润你的心田。文章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太多,下面笔者就“朱红”一词来一个“深度语文”,挖掘一下这个简单词语所饱含的意蕴。

  朱德熙先生也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意新,创语新;在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 “朱红”一词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创语新”。“朱红”在文中是形容橘子的,橘子的颜色通常是黄色或深青色,色彩中就有一种叫橘黄,“朱红”的橘子笔者没有亲见,也不知有没有。但笔者想,朱自清先生用“朱红”来修饰橘子,也许这就是他的创造,这种创造肯定是有深意的。

  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时候,正是朱家家境非常惨淡的时候,父亲赋闲、祖母去世,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丧事办完,家中空空,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子女的上学费用,沉重的债务负担等一切重担都压在父亲的肩头。尽快实现“再就业”,获得经济来源成为父亲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他一定是心急如焚、心如乱麻。但为了儿子,他强作镇定,还是在“本已说定不送我”、“再三”“踌躇”之后,坚持送儿子去车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事忙”的情况下,还能考虑到儿子旅途口渴,为儿子买了好多橘子(从“抱”“一股脑儿”等词可见橘子的数量不少)。可见他心细如发,爱心之缜密可见一斑。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背影》的写作背景时说“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是啊,这时的钱对于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家里的一切开支使他正发愁,他可能连吃饭、住宿的钱都没法着落,但他为了儿子,他还是买来了橘子。这时的朱自清的泪也禁不住流下来了,这是被父亲感动的泪。

【《背影》的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背影》写作特色06-20

《背影》的艺术特色分析07-29

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10-12

元稹诗歌的语言特色12-31

柳永词语言特色05-10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04-11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05-18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06-22

论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特色03-06

《木兰诗》教材理解语言特色04-28

《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背影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