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原文、注释

2023-11-10 好文

  和原文、注释 篇1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

  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注释

  ⑴《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

  ⑵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水经注》。

  ⑶乃,就。

  ⑷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⑸“海水”两句意为:谁人不说这次分离的痛苦,象海水那样的深不见底!

  ⑹惨惨,暗淡无光。冥,阴晦的样子。两句意为:日光暗淡,乌云密布;猩猩在烟云中悲鸣,鬼怪在阴雨中长啸。这是比喻当时政治黑暗。

  ⑺纵,即使。补,益处。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窃恐,私自以为。照,明察。凭凭,盛大的意思。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这三句意为:我即使向唐玄宗进谏,又有什么补益?恐怕他不会了解我的忠诚,以至雷公也将要为我大鸣不平。

  ⑻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⑼“君失臣”两句意为: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⑽或云,有人说。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⑾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联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两句意为:九疑山的峰峦联绵相似,舜的坟墓究竟在哪儿呢?

  ⑿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见《述异记》。这两句意为:两妃哭泣于翠竹之间,自投于湘江,随波一去不返。

  ⒀“恸哭”四句意为:两妃远望着苍梧山,大声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

  远别离的诗意/远别离的意思

  远远的别离,古代有舜皇的两个女儿,在洞庭的`南边,潇湘的水边。

  海水直接流下万里深远,谁不说这离别之苦。

  太阳光惨淡云朵昏昧飘渺,猩猩在烟云中啼叫鬼魅长啸雨中。

  我就是说什么又有什么用处?

  惟恐皇天不能照看到我的忠诚不二。惊雷阵阵像要怒吼。

  尧舜遇到也要把君位禅让给大禹。君主失去臣子苍龙变为游鱼,权力归于臣子老鼠变为猛虎。

  有人说唐尧被偷偷囚禁,虞舜死在荒野。

  九嶷山连绵都很相像,虞舜的孤独之坟。

  舜皇之女在绿云间哭泣,随着风波逝去没有会还。

  恸哭中远远望去,看到苍梧的绵绵山峦。

  苍梧山崩塌湘水流绝,湘竹上的泪啊就可以断灭了。

  远别离赏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直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不象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不正象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吗?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又何补于世,有谁能听得进去呢?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末朝廷又怎么能区分忠奸呢?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象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显然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象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象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象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象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何至如此呢!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又岂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S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象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直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Z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远别离的作者——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和原文、注释 篇2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作品介绍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的作者是高适(高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1卷第13首。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原文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

  作者:唐·高适

  圣代务平典,輶轩推上才。

  迢遥溟海际,旷望沧波开。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钓,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连九垓。

  挹流纳广大,观异增迟回。

  日出见鱼目,月圆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灵猜。

  远色带孤屿,虚声涵殷雷。

  风行越裳贡,水遏天吴灾。

  揽辔隼将击,忘机鸥复来。

  缘情韵骚雅,独立遗尘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长鸣谢知己,所愧非龙媒。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注释

  1、这首诗作于天宝九至十载(750—751)北使青夷军送兵期间。贺兰判官:当即贺兰进明。此时贺兰当在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幕下任判官。判官,节度、团练、防御等使的`僚属。北海:即渤海。

  2、平典:犹中典。《周礼·大司寇》:“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郑玄注:“平国,承平守成之国也。用中典者,常刑之法。”此句谓贺兰进明任御史时用法得当。

  3、輶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借指使臣。

  4、遥:全诗校:“一作亭。”按敦煌残卷、清影宋抄本均作“亭”。迢亭为双声联绵词,犹迢递(“亭”,一“递”一声之转)。

  5、朝:会。《老子》谓江海‘能为百谷王”。

  6、九垓:九天。

  7、挹:引。

  8、见鱼目:辨明鱼目,以免混珠。

  9、虚声:本指山谷之回声,此谓海浪呼啸之声。涵:包涵。殷雷:殷殷响雷。殷,雷声。见《诗·召南·殷其雷》。

  10、遗:弃。尘埃:喻世俗。

  11、殊:全诗校:“一作吾。”按《文苑英华》作“吾”。殊用,别用。指乘为吏行役送兵之机以作游赏之用。

  12、翰林:文翰之林,文苑。忝陪:自谦之词,谓自己高攀以陪贺兰进明作诗。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作者介绍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高适的诗全集栏目。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

  《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繁体对照

  聖代務平典,輶軒推上才。

  迢遙溟海際,曠望滄波開。

  四牡未遑息,三山安在哉。

  巨鳌不可釣,高浪何崔嵬。

  湛湛朝百谷,茫茫連九垓。

  挹流納廣大,觀異增遲回。

  日出見魚目,月圓知蚌胎。

  迹非想像到,心以精靈猜。

  遠色帶孤嶼,虛聲涵殷雷。

  風行越裳貢,水遏天吳災。

  攬辔隼將擊,忘機鷗複來。

  緣情韻騷雅,獨立遺塵埃。

  吏道竟殊用,翰林仍忝陪。

  長鳴謝知己,所愧非龍媒。

  和原文、注释 篇3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作者:

  杜审言(公元648?- 708年),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杜甫有云:“吾祖诗冠古。”史称杜审言有文集十卷,大多散佚不闻。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一卷本,收诗四十三首。《全唐诗》所收亦此数,并按体裁编次,计有五言古体二,五律二十八,七律三,五言排律七,七绝三。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人,晋征南将军预远裔。擢进士,为隰城尉,恃才高,以傲世见疾。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类此。累迁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司马周季重、司户郭若讷构其罪,系狱,将杀之。季重等酒酣,审言子并年十三,袖刃刺季重于座,左右杀并。季重将死,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审言免官,还东都。苏(廷页)伤并孝烈,志其墓,刘允济祭以文。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曰:“卿喜否?”审言蹈舞谢,后令赋《欢喜诗》,叹重其文,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初,坐交通张易之,流峰州。入为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卒。大学士李峤等奏请加赠,诏赠著作郎。初,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何如,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云。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融之亡,审言为服缌云。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新唐书·杜审言传》)

  注释:

  和:指用诗应答。

  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淑气:和暖的天气。

  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赏析:

  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渡”、“催”二字使用尤为精湛。

  和原文、注释 篇4

  作者:唐·李商隐

  昨夜玉轮明,传闻近太清。

  凉波冲碧瓦,晓晕落金茎。

  露索秦宫井,风弦汉殿筝。

  几时绵竹颂,拟荐子虚名。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注释

  ①令狐舍人:指令狐綯,大中三年二月拜中书舍人。西掖:指中书省。诗作于大中三年秋。

  ②太清:三清仙境之一。

  ③金茎:铜柱。汉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擎盘承露。

  ④索;井绳。

  ⑤杨慎《丹铅录》:“古人殿阁檐棱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叶宫商。”本句风筝即指此,又称铁马。

  ⑥《文选·甘泉赋》李周翰注:“(扬)雄尝作《绵竹颂》,成帝时直宿郎杨庄诵此文,帝曰:‘似相如之文。’庄曰:‘非也,此臣邑人扬子云。’帝即召见,拜黄门侍郎。”

  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间相如。”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繁体对照

  昨夜玉輪明,傳聞近太清。

  涼波沖碧瓦,曉暈落金莖。

  露索秦宮井,風弦漢殿筝。

  幾時綿竹頌,擬薦子虛名。

  和原文、注释 篇5

  幼时记趣概况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第七课。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2、【余】我。

  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私】私下。

  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6.【素帐】白色的蚊帐。。

  17.【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18.【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9.【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20.【怡然】喜悦的样子。

  21.【称快】喊痛快。

  22.【凹凸】高低不平。

  23.【丛杂】多而杂乱。

  24.【其】这里指自己。

  24.【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为......,把......当做......

  25.【邱】同丘,土山。

  26、【壑】山沟。

  2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8、【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29、【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30、【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31、【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2、【为所】……被……

  33、【方】正,刚刚。

  34、【呀然】惊讶的(惊叫一声)。

  35、【拟】比。

  36、【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7、【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38、【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写出了作者的仁慈和幼稚。因为作者当时不懂得食物链。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作家,词人。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沈复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写作。《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

  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和原文、注释 篇6

  和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原文

  雨歇月明松,天碧光入竹。

  好怀一时开,乾坤清可掬。

  相携尘外游,此乐岂我独。

  扫开松上云,恐有鹤来宿。

  爽气逼斗牛,何待蜀仙卜。

  独怜天心劳,千岁几剥复。

  沧海有红尘,不见虚舟覆。

  问讯安期生,何年枣当熟。

  和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注释

  【安期生】亦称“安期”。亦称“安其生”。仙人名。秦、汉间齐人,一说琅琊阜乡人。传说他曾从河上丈人习黄帝、老子之说,卖药东海边。秦始皇东游,与语三日夜,赐金璧数千万,皆置之阜乡亭而去,留书及赤玉舄一双为报。后始皇遣使入海求之,未至蓬莱山,遇风波而返。一说,生平与蒯通友善,尝以策干项羽,未能用。后之方士、道家因谓其为居海上之神仙。事见《史记·乐毅列传》、汉刘向《列仙传》等。《史记·封禅书》:“安期生僊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汉书·蒯通传》:“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晋葛洪《抱朴子·微旨》:“年非安期、彭祖多歷之寿,目不接见神仙,耳不独闻异説,何以知长生之可获,养性之有徵哉!”宋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明高启《赠李外史》诗:“我闻安期古策士,亲见楚汉争雌雄。”清孙枝蔚《列仙诗》:“霸王虚有重瞳子,那识安期是异人。”

  和原文、注释 篇7

  和原文

  天启夫君八斗才,野人中路必须回。

  神仙一句难忘处,花外小车犹未来。

  注释

  【八斗才】喻才高。唐李商隐《可叹》诗:“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陈王八斗才。”亦省作“八斗”。唐赵嘏《广陵答崔琛》诗:“八斗已自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明汪道昆《洛水悲》:“帝子驰名八斗,神人结好重渊。”

  和原文、注释 篇8

  《忆匡一师》李商隐 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参考注释:

  ①远公:即东晋庐山东林寺高僧惠远(一作慧远),是净土宗的初祖。

  ②无事:即“无端”

  ③钟晓:即晓钟,是唐代京城长安清晨的一大特色。

  赏析:

  住一师是一个僧人。诗中用“远公”来代称住一师,可见住一师绝非平庸之辈,亦见诗人仰慕之情。无端而别,更使人怅恨。每天拂晓,宫中和各佛寺的钟声一齐长鸣,声震全城。诗人由帝城的晓钟,联想到住一师所在的西峰佛寺的晓钟,于是自然而然地想起相别经年的友人了。

  接着,诗人重现了留存在记忆中最深刻感人的一个场景,含蓄地表达出对往日深挚情谊的`追念。“烟炉销尽”,寒灯晦暗,正是拂晓时佛殿的逼真写照。小童推开出门,只见皑皑白雪,洒满苍翠的松枝。这两句粗看似乎既未写其人,也未写其事,然而仔细吟味,却是其人宛在,其事历历在目。

  清晨的钟声,把诗人带到当年与住一师同在西峰时的情景中去。他们可能曾一处围炉夜话,畅叙友情;也可能曾一起煮茗吟诗,共赏佳句;也可能曾一道焚香鼓琴,敲枰对弈,……此时,烟炉里香火已灭,点了一夜的灯烛逐渐暗淡,两人忘了时间长,忘了天气寒,待到小童开门一看,啊,白雪铺天盖地,真成了一片银色世界!这西峰松雪图,让诗人重温了昔日相聚时的欢乐,饱含着诗人深沉的忆念之情。

  和原文、注释 篇9

  水以漳、洛名

  【原文】

  水以漳名、洛名者最多,今略举数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上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此概举一二耳,其详不能具载。予考其义,乃清浊相蹂者为漳。章者,文也,别也。漳谓两物相合,有文章,且可别也。清漳、浊漳,合于上党。当阳即沮、漳合流,赣上即漳、灨合流,漳州予未曾目见,鄣郡即西江①合流,亳漳即漳、涡合流,云梦即漳、郧合流。此数处皆清浊合流,色理如螮蝀,数十里方混。如璋亦从章,璋,王之左右之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圭之半体也,合之则成圭。王左右之臣,合体一心,趣乎王者也。又诸侯以如聘,取其判合②也。有事于山川③,以其杀④宗庙礼之半也。又牙璋以起军旅,先儒谓有钮牙之饰于剡侧,不然也。牙璋,判合之器也,当于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牙璋,牡契也,以起军旅,则其牝宜在军中,即虎符之法也。洛与落同义,谓水自上而下,有投流处。今淝水、沱水,天下亦多,先儒皆自有解。

  【注释】

  ①西江:此指西来的大江。

  ②判合:能互相分合,即两个璋能合成一个圭。

  ③有事于山川:指祭祀山川。

  ④杀:此指降低。

  【译文】

  水流以漳、洛命名的最多,现在略举几处:赵、晋之间有清漳、浊漳,当阳有漳水,赣水的上流有漳水,鄣郡有漳江,漳州有漳浦,亳州有漳水,安州有漳水。洛中有洛水,北地郡有洛水,沙县有洛水。这里不过略举一二,详情不能具载。我考察它们的含义,漳乃是清浊相混合的意思。章有文采、区分之意。所谓漳,就是两件东西相混合后既有文采而且能够区分的意思。清漳、浊漳,汇合于上党。当阳的漳水就是沮、漳水的合流,赣水上流之漳合贡水为灨,漳州的漳浦我没有亲眼见过,鄣郡之漳汇合于大江,亳州之漳就是漳、涡水的合流,安州云梦之漳是漳、郧水的合流。这几个地方的漳水也都是清浊合流,色泽纹理如天上的虹一样,绵延几十里才混合如一。璋也有章的字旁,璋,是君王身边的.大臣所执,《诗》云:济济辟王,左右趣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璋,就是圭的一半,两个璋合起来就是一个圭。这正是君王身边的大臣们联合同心,趋奉君王的意思。诸侯用璋来互相聘问,是取其能互相分合的意思。君王祭祀山川用璋,是取其与祭祖所用礼器相差一半。所谓牙璋以起军旅,过去的学者认为它是刃口饰有突出牙状物的东西,是不对的。牙璋,是一种能互相分合的东西,应当在可以相合之处制作牙,就好像现在的合契一样。牙璋,是有凸牙之器,既用以调发军队,则凹牙之器应该在军队中,这也就是虎符的方式。洛与落的含义相同,是指该水流自上而下投流的地方。现在天下名为淝水、沱水的水流也很多,过去的学者都各有说法。

  和原文、注释 篇10

  【原文】

  有駜有駜1,駜彼乘黄2。夙夜在公3,在公明明4。振振鹭5,鹭于下。鼓咽咽6,醉言舞。于胥乐兮7!

  有駜有駜,駜彼乘牡8。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有駜有駜,駜彼乘駽9。夙夜在公,在公载燕10。自今以始,岁其有11。君子有穀12,诒孙子13。于胥乐兮!

  【译文】

  真高大呀真肥壮,拉车四匹马毛黄。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办事多繁忙。白鹭一群向上翥,渐收羽翼身下俯。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意都起舞。一起乐啊心神舒!

  真肥壮呀真高大,拉车四匹是公马。早晚都在官府里,在那饮酒喜交加。白鹭一群向上飞,渐展翅膀任来回。鼓声咚咚响不停,趁着醉兴把家归。乐在一起真快慰!

  肥壮高大令人赞,拉车四匹铁骢健。早晚都在官府里,在官府里设酒宴。从今开始享太平,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福又有禄,福泽世代留子孙。乐在一起真高兴!

  【注释】

  1.駜(bì):马肥壮貌。

  2.乘(shènɡ)黄:四匹黄马。古者一车四马曰乘。

  3.公:官府。

  4.明明:通"勉勉",努力貌。

  5.振振鹭:朱熹《诗集传》:"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或坐或伏,如鹭之下也。"

  6.咽咽:不停的鼓声。

  7.于:通"吁",感叹词。胥:相。

  8.牡:公马。

  9.駽(xuān):青骊马,又名铁骢。

  10.载:则。燕:通"宴"。

  11.岁其有:毛传:"岁其有丰年也。"

  12.穀:义含双关,字面指五谷,兼有福善之意。

  13.诒:留。

  【赏析】

  此诗叙写鲁僖公君臣在祈年以后的燕饮活动,当作于与齐桓、宋桓伐楚以后,结合《閟宫》一篇可知也。

  诗一开始便写马,马极肥壮,都为黄色,其“乘”字指出了这些是驾车的马。周代的礼制非常严格,不同的身份地位在礼器的使用方面也有差别。身份本是抽象的名称,它们由具体的物质享受来体现,在出行时,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车驾了。本诗接着转向庙堂,“夙夜在公”的“公”,当作官府讲,与“退食自公”的“公”同。不过,这里的官府不同一般的官府,而是僖公祭祀祈年之处,亦即下诗中的“泮宫”、“閟宫”。祈年为郊祭,在国都以外,故首二句反覆咏马。然后才写到乘车马的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揭开诗歌的主要部分,即宴饮部分。在宴会上.舞伎手持鹭羽,扇动羽毛,如鹭鸟一样,有时群飞而起,有时翩然下落,给宴会制造气氛。与宴的.人们在饮酒观舞,不绝的鼓声震撼着他们的内心,优美翻飞的舞姿调动他们的情绪,酒酣耳热,他们不禁也手舞足蹈起来。忘记了平日的礼数、戒备、拘谨,都在舞蹈,摅发各自内心的快乐,相互感染,没有语言,但一举一动都在和对方进行心灵深处的交流。这时,诗人也为眼前的情景所感动,而发出由衷的希望:“呵,大伙一起快乐呀!”

  第二章的形式和首章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有所变化,一是描写得更具体细致,指出马为牡马,大伙在官府中所忙碌的是饮酒跳舞;二是写出时间变化,“鹭于飞”是舞者持鹭羽散去,舞宴结束,故而饮宴者也带着醉意而返回。

  第三章揭出郊祀之事。駽为青骊,与前言乘黄不同,疑为鲁公所乘,以乘駽推出鲁公,显出其与群臣不同。群臣的欢乐是君主所赐,故曰:“在公载燕。”饮宴不是一种孤立行为,既是欢娱群臣,更是祭祀,朱熹说:“凡庙之制,前庙以奉神,后寝以藏衣冠,祭于庙而燕于寝,故于此将燕,而祭时之乐,皆入奏于寝也。且于祭既受禄矣,故以燕为将受后禄而绥之也。”正指出这种联系。下面四句是诗人的祈祷,希望从今以后,有好的收成,并把这福泽传之子孙。穀,兼含福善之意,诗人不仅希望鲁君把收获的粮食传给后代,更希望鲁国福泽绵长,享祚长久。《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郊祭对于鲁国显示出在诸侯中的崇高地位,故诗人极力赞扬,每章以“于胥乐兮”为结束。

  魏源《诗古微·鲁颂答问》曰:“《春秋》之书郊、书禘,皆自僖公始,则其僭亦自僖公始。”言僭不必恰当,《春秋》书禘始于僖公亦未必准确,但僖公时诚有郊禘,《閟官》诗明显歌颂僖公作郊庙,那么郊祀重修在僖公时,诗人所以大加歌颂就容易理解了。

  和原文、注释 篇11

  告喝打杖是梦溪笔谈的故事,说的是三司、开封府、京城外州府的长官升堂理事,都有衙役在前引路吆喝,这也是唐朝的一种制度。

  告喝打杖(官员仪仗)

  【原文】

  三司①、开封府②、外州③长官升厅事④,则有衙吏前导⑤告喝⑥。国朝⑦之制,在禁中⑧唯三官得告⑨:宰相告于中书,翰林学士告于本院,御史告于朝堂⑩。皆用朱衣吏,谓之三告官。所经过处,阍吏以梃扣地警众,谓之打杖子。两府、亲王,自殿门打至本司及上马处;宣徽使打于本院;三司使、知开封府打于本司。近岁寺监长官亦打,非故事。前宰相赴朝,亦有特旨,许张盖、打杖子者,系临时指挥。执丝梢鞭入内,自三司副使以上;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入。队长持破木梃,自待制以上。近岁寺监长官持藤杖,非故事也。百官仪范,著令之外,诸家所记,尚有遗者。虽至猥细,亦一时仪物也。

  【注释】

  ①三司: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也称计省。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管民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而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三司的职权是总管全国各地的贡赋和国家的财政。三司的长官是三司使,其权位之重,与执政无殊,号称计相。三司之副长官为三司副使。宋太宗时,罢三司使,另设盐铁、度支、户部三使。宋真宗时,又罢三使,重设三司使一员,另设盐铁副使、度支副使和户部副使。北宋前期,全国财政支出大部分依靠三司。元丰改革官制时虽废三司,有关事务归户部、工部管辖,但是财用大计毕竟不是户部所能尽办,因此,北宋末期又有总领财赋官及经总制使分别掌之。宋神宗改制后,宰相实际上兼管财政。南宋时,宰相兼任枢密使,又兼管部分军政。这样,宰相重新握有民政、财政和部分军政之权。

  ②开封府:北宋时负责管理国都及京畿地区的重要机构,地位非常显赫,位于都城东京(后亦称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北宋王朝统治的168年当中,曾有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三位帝王在开封府任过职,并由此登基;北宋时的寇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曾在开封府任职。由于一批优秀官员在开封府任职期间,树立并弘扬了公生明的道德正气,形成了以廉正刚毅为鲜明特色的府衙文化,开封府也因此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古代官衙。

  ③外州:京城以外的各州。

  ④升厅事:古指官员升堂理事。

  ⑤前导:引路,在前面开路。

  ⑥告喝:旧时官府内衙役高声吆喝,通报官员驾临。

  ⑦国朝:说话人所在的朝代,文中指宋朝。

  ⑧禁中:宫禁之中。

  ⑨告:告喝。

  ⑩朝堂:文中指官员聚议之处。

  阍(hūn)吏:守门的役吏。

  梃:棍棒。

  两府:文中指中书省、枢密院两机构的长官。

  寺监:古代寺、监两级官署的并称。

  特旨:皇帝的特别指令,文中指特许。

  指挥:发令调度。

  仪范:礼法礼仪,文中指仪仗规则。

  著令:著于律令。

  猥细:琐细。

  仪物:用于礼仪的器物。

  【译文】

  三司、开封府、京城外州府的长官升堂理事,都有衙役在前引路吆喝。本朝制度规定,在宫禁之中只有三种官员可以吆喝通告:宰相到中书省时通告,翰林学士到翰林院时通告,御史到朝堂时通告。吆喝通告时都用穿红衣的役吏,称作三告官。在官员所经过的地方,门吏用棍杖敲地以警示众人,称作打杖子。对两府、亲王,要从殿门一直打到本司或上马的地方;宣徽使打于宣徽院;三司使、开封府尹打于各自的官署。近年来,寺监长官也要打杖吆喝,这不合过去的规矩。以前宰相上朝,也有经皇帝特许,张华盖、打杖子的,那是临时性的指令。手持丝梢鞭进宫,要三司副使以上官员才可以;副使只可乘紫丝暖座跟随入内。允许仪仗队长手持旧棍杖,得是待制以上的官员才可以。近年来寺监长官也持藤杖,这不合过去的制度。文武百官的仪仗规则,除记入律令以外,各家所作的记载,还是有遗漏。所记尽管很琐细,却也是一个时期用于礼仪的器物。

  和原文、注释 篇12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作品介绍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98卷第12首。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原文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作者:唐·岑参

  王生今才子,时辈咸所仰。

  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

  驱车到关下,欲往阻河广。

  满日徒春华,思君罢心赏。

  开门见太华,朝日映高掌。

  忽觉莲花峰,别来更如长。

  无心顾微禄,有意在独往。

  不负林中期,终当出尘网。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宝应元年(762)春。

  ②子:全诗校:“一作人。”

  ③咸所仰:犹“咸仰”。

  ④阻河广:泛指道路阻隔。《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此处暗用其意。

  ⑤日:《四部丛刊》作“目”。

  ⑥太华:即华山。时季友当居华阴。

  ⑦高掌:指华山仙掌峰。

  ⑧莲花峰:华山中峰。

  ⑨更:犹“绝”。

  ⑩林中期:退隐林下之约。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作者介绍

  岑参(cén cā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繁体对照

  王生今才子,時輩鹹所仰。

  何當見顔色,終日勞夢想。

  驅車到關下,欲往阻河廣。

  滿日徒春華,思君罷心賞。

  開門見太華,朝日映高掌。

  忽覺蓮花峰,別來更如長。

  無心顧微祿,有意在獨往。

  不負林中期,終當出塵網。

  和原文、注释 篇13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jiāo】,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hèng】”,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jì】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zhāng】邪【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本文角色简介

  周处:字子隐,晋朝义兴(今江苏义兴)人。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字词解释

  1.凶强:凶暴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2.为……所:被……认为。

  3.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是担心的意思。

  4.又:另外

  5.并:一起。

  6.暴犯:侵害。

  7.三横(hèng):三害。横:祸害。

  8,尤剧:更加厉害。

  9 .或说(shùi):有的人劝说。或:有的人

  10.冀:希望

  11.蛟或浮或没:或,有时。

  12.始:才

  13.为:当作

  14.更:轮番。

  15.改励:改过自勉。

  16.蹉跎(cuō tuó):年岁已大。

  17.二陆:指陆机,陆云。陆机曾任平原内史,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平原:指陆机,字士衡,世称陆平原。

  19.清河:指陆云,字士龙,世称陆清河。

  20.患:祸害。

  21.修改:修,提高修养;改,改正错误。

  22.贵:意动用法,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3.朝闻夕死:早上听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

  24.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

  25.皆:都。

  26.彰:显露。

  27.竟:最终。

  28.朝:在早上

  29.夕:在晚上

  30.没:沉没

  31.谓:认为

  32.俱:一起

  译文:

  周处年轻时,凶暴强悍,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侵犯百姓。义兴人把他们称为三害,而周处更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猛虎斩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周处就杀死了白额虎,又下河斩杀蛟。蛟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下,周处与蛟龙一起浮沉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交替着互相庆祝。周处最后杀死了蛟上了岸。他听说乡里人在互相庆祝,才知道乡里的人认为自己是一个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意思。于是到吴地去找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只看见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年岁已大,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并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如果能立下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显露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名忠臣。

【和原文、注释】相关文章:

杜蒉扬觯原文和注释05-15

则堂原文注释09-10

庐山原文注释09-11

无题原文、注释09-09

静女原文及注释09-09

《黄鹤楼》原文及注释11-25

代同舍上郎中原文、注释09-10

《瑞鹤仙·湿云粘雁影》原文注释03-26

《贝宫夫人》注释及鉴赏05-10

《丰碑》原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