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文言文

2022-05-15 好文

三豕涉河文言文1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3)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翻译

  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注释

  (1)之:到,往。

  (2)曰:说。

  (3)夫: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4)则:表示因果关系,果然。

  (5)也: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三豕涉河的意思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现在人们常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三豕涉河文言文2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三豕涉河文言文翻译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典故

  《孔子家语》载:子夏(即卜商,孔子的学生)到晋国去,经过魏国,听见有人在读历史,说是“晋师伐秦,三豕涉河。”子夏听了,说道:“不对,怎么晋国军队有三只猪渡河呢?恐怕不是什么‘三豕涉河’,而是‘己亥涉河’吧?”到了晋国,一问,果然是“晋师己亥涉河”。

  分析

  古人用“天干”(即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地支”(即子、丑、寅、卯……等十二支),顺序搭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甲子”来记日。上述“己亥”二字。也就是记的某一个日子。“晋师己亥涉河”就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一天度过黄河。只因“己亥”二字的古文写法和“三豕”很相像,读者于是弄错了,闹了这个笑话。

  《吕氏春秋》也记述了这段故事,内容大致相同: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亥’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后来人们就往往用“三豕涉河”或“三豕渡河”,来形容文字上出现错别字而且错得很可笑的情况。

  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呢?

  原因

  在甲骨文中,“三”字和“己”字的字形和简体字一样,只是因为在当写在竹简或兽骨上时,竖划容易和材质的纹理混淆或有时写到边沿,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后人吸取了这一教训,宋体字的竖划因此比横划粗。

  至于“豕”和“亥”就比较复杂了。(见上图)在小篆中,“豕”是“象毛足而后有尾者”(《说文解字》);而“亥”字是“二首六身”(《左传》)。但在金文中,两字就差不多了。这也许是十二生肖中猪(豕)配亥的缘由。

【三豕涉河文言文】相关文章:

黠鼠文言文05-10

莽汉断棘文言文05-13

知鱼之乐文言文05-11

宋人或得玉文言文05-13

鲍子难客文言文05-10

初中文言文教学体会05-08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文言文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