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焉的用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焉的用法
文言文焉作为名词的用法
1、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黄滔《唐城客梦》
黄凤谓之焉――《禽经》
3、通“颜”(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文言文焉作为副词的用法
1、如何。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于是,就,乃,则。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文言文焉作为连词的用法
于是。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文言文焉作为助词的用法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文言文焉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1、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文言文焉作为代词的用法
1、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代词,指代人物、地点、前文等。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焉,代词,指代百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4、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5、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刘开《问说》
伏焉。——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兼词,于何,在哪里。
6、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文言文焉的用法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译: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译: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译:生都还不知道,怎么知道死?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译: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译: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译: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译: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译: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译: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文言文焉的用法
一、副词:
1、多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反问。可译为“怎”、“怎么”。
例:《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译文: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
2、用于叠音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的”。
例:唐代杜牧《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译文:楼阁盘结交错,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
3、前边有“如”、“若”相应,中间插入词或词组,组成“如……焉”、“若……焉”的格式,相当于“一样”、“那样”。
例:宋朝苏轼《石钟山记》:“如乐作焉。”
译文:好像音乐演奏。
二、代词:
1、用在动词后面直接作宾语,表他称,相当于“他”、“他们”,“它”、“它们”。
例: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
2、表远指,相当于“那”、“那里”。
例:宋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然力足于至焉。”
译文: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
3、疑问代词,一般在疑问句中动词之前,可译为“哪里”。
例:《孟子·滕文公上》:“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译文: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
三、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是”的作用,相当于“于是”、“于之”,可译成“在那里”、“从这里”,多用于缺补语或宾语的陈述句末。
例:唐代李朝威《柳毅传》:“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译文:所以钱塘的人每天都盼他回去。
2、相当于“于何”,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例:先秦列子《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啦?
四、语气词:
1、用于句末表示叙述情况或行为的目的,有时可译为“了”、“呢”等,有时可不译。
例: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译文: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现在十家剩下不到二三家。
2、用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或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义,可不译。
例:唐代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译文: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
- 相关推荐
【文言文焉的用法】相关文章:
心要在焉的作文05-04
心要在焉作文07-26
心不在焉作文08-03
deal的用法03-10
lack的用法03-03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09-21
instead的用法大全03-06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12-19
右在古文中的用法05-06
防晒霜的用法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