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3-16 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现实生活情境,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让学生体会到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的意义,在小数乘法中已初步体会了将小数看作整数进行计算的转化思想,然后再确定小数点位置。而在这节课中,学生依托生活情境和已有知识基础,比较容易通过元与角的单位换算,将11.5元转化为整数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推理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自然成为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学生在购物时已初步接触过、甚至是简单运用过关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理解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通过闯关游戏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自主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体会竖式计算的简便实用。

  我的思考:计算教学一直是让教师们比较头疼的内容,尤其是公开教学更是避之不及,主要是课堂气氛沉闷,难以出现亮点,算理难以讲清,算法学生掌握不扎实。在这节课中,我运用闯关形式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连接,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下推进教学流程,实现有效教学。同时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充分经历探索过程,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学习带来的乐趣,并且通过不断地相互质疑、讨论,再加上课尾出示的小数点的悲剧的故事,让学生从一节课中不仅学会小数除法,在生活中要注意精打细算,更要养成一种细心、严谨的良好品质。本节课是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方法,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的过程,并且在本节课中还要解决商中间用0占位的类型题,因而将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没有在练习中进行体现,放置到了后续教学内容之中。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质疑并与他人交流。

  ②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第一关)复习铺垫:(5分钟)

  1. 下面各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数的大小不变?

  7.10 15.20 100 0.070 1.01 2.0

  2.(第二关)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115元买了5箱牛奶,小红用126元买了6箱牛奶,两种牛奶品牌质量一样,谁买的便宜?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

  请学生上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让学生说出列式根据:总价数量=单价)

  集体订正 ,板书精打细算

  (设计意图: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对学生进行前期知识基础考查,若有疑问,进行复习和强调。)

  (二)(第三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1. 今天老师打算去买牛奶(出示幻灯情景图),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

  2. 你建议老师去买哪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 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9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复习题,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20分钟)

  1. 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价格,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或教师板演)。

  4.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教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 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可从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 引导汇总,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 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有疑问则小组交流

  8.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汇总: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9. 集体巩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四)(第四关)巩固练习,延伸拓展:(10分钟)

  1. 练习: 14.412= 8.25=

  2. (第五关)试一试:

  7.427 = 15.915 =

  3. 出示纠错练习

  4. 出示关于小数点悲剧的故事。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练习巩固,并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并且通过纠错练习和关于小数点悲剧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细心、严谨的良好品质。)

  (五)总结反馈(2分钟)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美丽的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清澈的河面上,蜻蜓在自由翱翔,茂密的树林里,蝉儿在放声歌唱;葱绿的草丛中,蝈蝈在欢快地跳跃……面对这一切,幼儿们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双活泼好动的小脚去追逐。有趣的昆虫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特选取了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蚂蚁家庭,知道小蚂蚁分工与团结合作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学目的:

  1、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故事,了解蚂蚁家庭分工与合作的情景。

  2、培养幼儿的表演欲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在游戏中学习欢快、有力的呦声,体验小蚂蚁团结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理解齐心协力、团结力量大,是最后获的法宝。

  四、说教法:

  针对本次教育活动的教学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教育挂图、故事磁带,各种昆虫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知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活动是有组织、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变变变,引起幼儿的兴趣。

  2、大馅饼的故事。通过听故事,让幼儿了解蚂蚁家庭分工与合作,齐心协力运大馅饼回家故事,知道蚂蚁们真了不起,引发幼儿向蚂蚁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们团结合作,克服困难。

  3、齐心协力的蚂蚁家庭,出示挂图,学念儿歌《运馅饼》,让幼儿学小蚂蚁,并说说自己是工蚁还是兵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欲望。

  4、游戏:传馅饼

  5、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快乐。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习。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七、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品读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懂大意。生读生评。

  三、示例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句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悲”字。

  2.诗人为何而悲?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呢?

  明确:诗人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黄河之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一去不复返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青丝”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运用了反衬、比喻、夸张、起兴等你手法。

  3.“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如此感慨,诗人此时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

  提示:请学生分析课文注解一。

  明确:诗人此时大约52岁,“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因而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悲叹。

  4.诗人的悲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悲有何不同?

  明确:诗人的悲是悲而不伤,这与诗人受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影响有关。

  5.这两句诗如何划分诗句的节奏?如何读出诗人的情感?

  明确: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根据诗意,根据结构)

  重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调突出)

  缓急,“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慢一点。(表达悲情)

  语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升调读,(读出气势)“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降调读。(读出悲情)

  四、学生小结理解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订正。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五、学生自主赏析其它诗句,要求:

  1.自由朗读,边读边析。

  2.运用方法,品析情感。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师总结诗人情感。

  品读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七、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

  情: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愁

  读:把握节奏 把握情感 借助想象进入诗境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说课稿 篇5

  《黄州快哉亭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山水清音”部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宋代散文,下面我按“说、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和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

  (一)地位和课文的特点:

  语文读本“山水清音”部分编写了《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黄州快哉亭》、《入蜀记》、《任光禄竹溪记》、《西湖七月半》五篇,这些(游记)取材广泛,或描写名山大川,或描写风土人情,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山水的描写中蕴涵了深厚的人文内涵,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审美能力。

  《黄州快哉亭记》这篇记叙了苏辙在遭遇贬职的挫折后,来到黄州(其兄苏轼谪居之地),登临快哉亭,欣赏壮观景象,纵情山水之间,从自己、其兄和建亭之人三人的遭遇说开去,由此及彼,由小见大,提出“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旷达人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本文内容清晰,各种信息一目了然,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中的筛选信息和分析内容的能力;本文也出现了高考中考查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这对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和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专题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理解句子,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掌握“五字”翻译法。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积累实词“病、当、过、胜”的词义,掌握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理解特殊句式,翻译文言文句子,巩固“五字”翻译法

  (四)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 采用以下教法实施:

  运用预习稿、讲学稿和习作稿整合课内外资源,力求实现落实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素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前应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整体把握课文,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分析比较法来完成,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可利用知识卡片和习题巩固的方式来完成。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具体做法为:

  1、阅读,搜集资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配合预习稿翻译,实现第一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2、充分利用学生小组,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第二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3、通过课堂点拨和课后订正,师生交流,彻底解决遗留问题,实现第三层次学习目标的理解突破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解题导入,了解作者及背景

  不知是因缘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一对亲兄弟在不同时间却因相同的命运先后来到“黄州”一个凭吊赤壁,

  一个登临“快哉亭”一个在此怀古

  一个写了游“记” 哥哥名叫“苏轼”

  弟弟叫做“苏辙”

  让我们走进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预习成果展示:

  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内容,然后归纳“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回顾、思考与概括 (学生活动)

  ▲苏辙,字 ,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 ,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 ,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破题导入,化用文学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预习成果展示,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关键语句(长江江流发生的变化、快哉亭命名的原因、作者认为保持快乐的关键)

  在内容上前后思维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朗朗上口。

  (二)课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旷达、无往而不快”

  回顾写作背景:写于被贬官之际。

  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壮观景色看出作者心胸。

  鉴赏第三段,鉴赏重要句子: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

  (三)分析比较法:比较《岳阳楼记》和本文,两篇的主旨思想

  (四)拓展延伸:苏辙的人生观深受哥哥苏轼的影响,他们既是一往情深的亲兄弟,又是互相欣赏的文坛挚友,我们不妨回顾以前学过的苏轼作品,再一次细细品味,鉴赏两篇的DNA是否相同。

  (设计说明:多种教法的使用,形成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由点到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前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运用习作稿巩固以上的课堂成果,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提高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巩固练习(见习题稿13、14)深刻理解内容

  第13题:全都属于以“快哉亭”命名的理由是(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波涛汹涌,风云开阖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第14题,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从此亭上能够尽情观赏惊心动魄的风光,遥望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可以清清楚楚的点数出来,让人心情痛快,故称“快哉”。

  B作者认为张梦得在逆境中并未萎靡不振,而能纵情山水,寻得人生的乐趣,这表明他有超出常人的心胸。

  C连绵的群山,辽阔的森林,清风拂之,明月照之,都是会使文人墨客忧伤悲愁的景色,所以“快哉”之说是不对的。

  D快乐也好,悲伤也罢,都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只要人心胸坦荡,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真性情,就会感到快乐。

  (设计说明:此教学步骤让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养成一种意识:倒读)

  2文言文知识积累:实词“病、当、过和胜”,虚词“以”

  进行针对性练习,(见习题稿11、1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 B王披襟当之 当

  C将何往而非病 病 D此其中有以过人者 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 楚王之所以为乐

  此世所以不传也

  C 使其中不自得

  即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至丹以荆卿为计

  (设计说明“在做题中巩固词义,巩固推测词义的方法)

  3翻译文言文句子(见习题稿15题四个句子,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和倒装句式)。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 译文: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译文: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

  【教师总结】 苏轼和苏辙带着政治上的失意而来,得到了什么走的【学生思考】

  1 我们从课文中可以学习的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

  【赠记名言,师生共勉】看以下名言名句是否体现本节课作者所具有的人生态度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3)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旷达”的人生态度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2我们在这一节课积累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小结、思考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

  八【课下作业】

以“得与失”为话题写一篇复杂的记叙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编故事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苏轼等等,也可以写自己身边的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获得更深的人生感悟,获从课文的学习中获得一次痛快淋漓的审美洗礼,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体现。)

说课稿 篇6

  教学设计说明:

  《丰富多彩的节日》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陈纯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第三单元第10课。这一课是体现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运用信息过程中的“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

  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会能熟练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掌握相关技巧;能下载保存网页资料等。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呈现方式多样,体现趣味性

  本课设计了猜一猜、考一考、连一连、搜一搜、理一理、填一填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制作了有趣的实用的课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在学中乐、乐中学。

  二、交流合作,学会选择

  在教学中,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对别人的方法进行理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多样化的方法之中,必定有一些是比较简单或比较适合自已的,引导选择恰当的方法。

  三、注重差异教学

  课堂教学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此外,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处好方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允许不同发展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2.学生要能使用其中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

  3.本课是本单元中的第一课,只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关键字搜索到资料,并进行下载整理就可以了,不要求学生加工和运用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搜索引擎的更多作用。

  技能目标:(1)能熟练应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掌握相关技巧;

  (2)能下载保存网页资料。

  情感目标:(1)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网络搜索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搜索引擎下载资料。

  【教学难点】

  能建立文件夹并下载保存网页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T:同学们好。欢迎参加今天的“节日大课堂”。首先向大家介绍今天的参赛小组:**队……

  节日第一关——猜一猜

  有关节日的个资料,学生抢答

  二、了解节日

  1.初步搜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T:孩子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一年当中有许多的节日。这么多节日大致可分为中国传统节日、现代节日和外国节日。

  节日第二关——考一考

  T: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获取这些答案呢?请快速找到这个答案。

  T:你为什么这么快就找到答案了?你的方法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T:如果我输入“传统”这个关键字会怎么样?

  T:为什么称为中国传统节日呢?

  T:中国传统节日一般以农历计算,只有清明节和冬至是阳历的。它们有特定的节日饮食、服饰以及仪式等,有足够的文化内涵。

  2.搜索节日资料

  T:现在我要再来考考同学们到底对这些传统节日了解多少呢?

  节日第三关——连一连

  T:下面进入“连一连”环节,请将各内容拖到相关的节日里。

  T:为了让全校的同学都了解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和大队部协商,准备为学校做“传统节日文化长廊”。那么,我们需要收集节日的哪些资料,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长廊”显得丰富多彩呢?

  信息技术说课及教案(丰富多彩的节日),标签:小学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信息技术说课稿,

  T: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快速找到这些资料呢?比如说:图片

  T:发现了“目录分类搜索”。

  节日第四关——搜一搜

  T:两个搜索技巧:“+”/“ ”——组合式搜索,搜索到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资料。如“中秋节+习俗或中秋节 习俗”。

  T:第二个技巧是:高级搜索。

  T:马上开始“搜一搜”,我们分组进行收集资料,一个小组负责搜索一个节日的资料。

  3.下载整理节日资料

  T:你们小组找到了节日的什么知识?快告诉大家。

  T:我们知道要做“文化长廊”,必须将网页上的这些资料下载下来。请问这么多资料你们准备如何

  将它们收集起来呢?

  节日第五关——理一理

  T:有没有尝试过将整个网页存下来?

  T:如果你在下载保存整理的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可以打开“小助手”,他会帮你解决你的困难哦!

  (展示学生整理的文件夹)

  T:你为什么要建这些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有什么好处呢?

  三、课堂小结

  节日第六关——填一填

  T:同学们,网上的资料不是在于收藏,而是在于更好地应用。今天为了做一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长廊,同学们都运用了网络搜索的好点子,并下载了资料进行很好地整理。现在我们就进入最后一个五一节——填一填。将自己今天操作的过程和收获进行一个小结。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万年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选编的中心是怎样真诚待人,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在为人处事上的道德要求,而且还试图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段落中,受到待人处事的启示。

  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故事。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保证了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本文用精炼的言辞将三个不同的`“万年牢”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

  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即略读课文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

  的道德风范,同时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通过自读的方式,体会文中三处“万年牢”的意思,说说其中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2.概括法: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在概括中加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3.渗透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学习作者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三、学法指导:

  就大多数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自学能力还不够强,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读准轻声字词及多音字。

  2、诵读法:把握内容,体会万年牢的深刻内蕴。

  (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四、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出示糖葫芦的图片,播放《冰糖葫芦》的音乐)欣赏了这一片段之后,你想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糖葫芦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一起来读:万年牢。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万年牢”?万年牢与糖葫芦有什么关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3)找一找,划一划,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2、反馈预习情况:

  ⑴出示短语:

  把炉火闷(mēn)好

  把竹签削(xiāo)好

  去把(bà)儿

  ⑵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

  课文讲了两件事情:第2——4自然段写了交亲在家做糖葫芦,第5——6自然段写了交亲在外做生意。

  3、找找文中说:“什么是万年牢”的句子。

  出示1:“我的糖葫芦糖蘸的均匀,超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从这句话中,你理解一下什么是“万年牢”?

  出示2:“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思考,这一句中的万年牢又指什么?

  (三)自学研读:

  同学们,这两句话都是父亲说的。他是这样说的,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请自学做糖葫芦和做生意两件事,看看父亲是怎么做的?从中感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划一划描写父亲做事的句子,可以在旁边记下你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父亲在制作糖葫芦的过程中、凭良心做买卖的事情中,理解“万年牢”的意思。)

  交流重点句:

  出示1:父亲的糖葫芦做得好……铁锅煮出的糖发黑。

  ⑴、父亲在给糖葫芦选择材料时多用心呀,指导朗读。(选材好)

  ⑵、父亲在选材上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那么在制作过程中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是呀,“我”和父亲的配合如此默契,我们也来一起体验一下。咱们配合着读一读。老师读“把”,同学们接着往下。

  这么多道工序,复杂而繁锁,但是父亲却有条不紊地一道道做下来,所以他的糖葫芦“吃一口让人叫好”,而且名声在外。

  过渡:如此精心的选材,如此精湛的手艺,父亲做的糖葫芦质量好啊,真所谓是“万年牢”啊!

  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指什么呢?

  那么父亲是怎么做到生意上的“万年牢”的呢?

  (1)快速浏览第5、6自然段,找找父亲做事的句子。

  (2)汇报:

  1、从老板定价高,父亲不满意;2、老板让他掺假,他不听;3、老板配得下手,他嫌动作慢,也不高兴……

  复沓:

  1、当老板定价高时,父亲不满意,是因为: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2、当老板让他掺假时,他不听,是因为:……

  3、当老板配的下手,动作慢时,他也不高兴,因为……

  看来,父亲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很重诚信,还一心一意为顾客着想。所以他宁可放弃有固定待遇的工作,仍然去提篮叫卖,也不能欺骗顾客。

  (四)深入体会,小结提升:

  (1)从这两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是呀,父亲不仅是这样说,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出示3: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使我一生受益。

  (2)理解第三个“万年牢”(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万年牢的人品。)

  (3)看板书,你觉得这三个万年牢有联系吗?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同样,有万年牢人品的人必能靠着诚信拥有万年牢的生意,而生意好也是取决于他的新产品质量好。作者记住了父亲的话,做一个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人让我们也来记住父亲的话。

  五、教学特色: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感悟。因此,在《万年牢》的教学中,我更强化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强调了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在教学中避免要求过高过全,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在个性阅读中,让父亲的这种为人处世的道德风范引起每一位学生心灵的共鸣。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在生活中找间隔----在动手操作中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规律---在规律中学应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并通过对媒体的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意趣激思,以思促学,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尝试探索,形成概念,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你们想了解一下吗?

  2、伸出你们的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通过摆动手指,创设情境,其实手指问题就和植树问题是一样的道理的。通过动手,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走进新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就是我国的植树节。你们知道植树都有什么好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三、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

  (2)、师: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

  说明:如果把这根米尺看作是这条小路,在小路的两端要种就是在小路的两头要种。

  怎么解决?(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但数据太大,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

  ①假如路长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说课稿 篇9

  这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对于这样庞大、这样特殊、这样雄伟的一座建筑艺术,除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外,主要还应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鉴于八年级学生空间概念不是很强,特别是农村学生没有见过故宫等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故宫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2.培养把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能力。

  3.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为了逐步实现这些目标,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为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让学生当导游,给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上的机会,培养学生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和欣赏故宫博物院建筑结构及布局美的能力。为此,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知的曲阜三孔景观图片,带领学生领略相聚万仞宫墙、谈笑悠悠杏坛、漫步六艺城中、聆听先哲、修习六艺、体味民俗、不亦乐乎的一处处完美的图画,让学生对建筑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对祖国、对家乡伟大建筑艺术的热爱和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把故宫博物院这样一部风光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让学生惊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然后发问:你对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带着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进入到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设置三个步骤。一是自由朗读2分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二是思考回答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说明有哪些特征?三是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通过小组合作,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通过让学生当导游的方式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宫的布局。

  三、局部探究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设置了局部探究三个问题。一是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全班讨论后明确: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重点介绍。二是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为加深理解,要求学生齐读58自然段。三是课文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采取小组交流探究的方式进行作答,并明确在介绍太和殿时,作者寻找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作为立足点,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四、拓展训练

  当学生正陶醉在太和殿流连忘返的时候,教师对故宫进行总结。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时学生不免对故宫博物院高超的建筑艺术赞不绝口,教师借此设置2个问题。一是通过思考交流让学生用精妙的语言来赞美故宫;二是设计说话拓展训练,让学生带领大家参观学校,同时发动学生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校徽图案,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设计,我认为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并能在教师有效指导下主动学习,基本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支持者额达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能在自己明确的工作坐标中实现双边互动。但不足是由于教师过多的点拨,导致课堂上仍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痕迹。今后还应注意精心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说明: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统计中,对数据的分析以及做出科学推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均数”在小学和前两节也已经初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非常广泛;但现实生活的事务是多方面的,针对数据中出现的“异常值”时该如何评价呢?中位数应运而生。 从知识的掌握看:它是对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进一步完善,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从数学的应用价值看:从“单一”的“平均数”评价逐步过渡到“多元”的综合评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中位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对统计数据多角度、全面的分析。(由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多借助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及现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社会生活问题,积累数学应用、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②、在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计算中培养认真、耐心、实事求是的态度。

  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

  ②、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渗透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以及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法和学法:

  ①、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讨论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及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是通过参与学生活动中以启发、调整、激励体现主导地位。

  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注意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流程:

  布置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准备统计图表,包括扇形图,折线图和条形图。课前时间学习小组长检查,并作出评价。收集完成情况较好的作业。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某餐厅招聘服务员。小张听领班说这里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觉得不错,就前来应聘,并获得录用。小张工作几天后,发现没有一个服务员的工资超过每月8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带着这个疑问,他来到财务室看到这样一张工资表: 人员 经理 领班 出纳 服务员 杂工 合计 月工资(元) 6000 2500 20xx 800 600 —— 人数(人) 1 2 2 20 2 27 工资支出(元) 6000 5000 4000 16000 1200 3220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分别按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领班所说的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月工资10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餐厅一般员工的收入? 为什么?

  3、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更合理的数据来反映一般员工的收入?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力求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疑问是发现之母,通过现实和学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同学的探索欲望。在问题的情境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在讨论

  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去掉经理的工资,求其它几个数的平均数。

  2、以大多数人即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3、以处于中等水平的员工(出纳)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 教师对问题解答要点:

  (1)为什么去掉经理工资?与截尾平均数的区别?因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体现统计是一门客观公正的科学,应具备实事求是的精神。

  (2)为什么以大堂服务员的工资来反映平均工资水平?因为这样评价更符合实际情况。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自主学习、形成概念】

  让学生自学教材,结合上面的故事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解决。有助于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采取同学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即:一部分同学提问,另一部分回答,活跃课堂气氛。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呢?

  (2)怎么确定中位数呢?

  (3)中位数有什么作用呢?

  (4)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异同?

  (5)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小结: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比较稳定,它与这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一组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最为充分、最为广泛,在统计中有重要作用,但计算比较较繁,并且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计算较易,但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指导应用、积极创新】

  问题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中位数: (1)、90, 96, 84, 80, 95 (2)、90, 96, 84, 80, 95, 25 (3)、—5, 28, 6, 72, 99, —1, 56 (4)、 85, 4, 48, —2, 95, 4, 8, 100 设计意图:学生从练习中体会:

  (1)数据个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如1、2小题。(2)中位数只与这组数据的个别数有关,如:3、4小题。 问题3、 十一月份两个班级月考数学成绩的比较:(三班人数43人,四班人数为38人) 课前给学生两个班级同学的月考数学成绩,要求他们分组统计(按照习惯,组距为10分)。课堂上让学生评价两个班级数学成绩哪一个更好些?学生多数会用平均数来评价,教师引导从中位数角度试着来评价。

  设计意图:

  (1)未分组中位数的计算:应用电脑的排序功能与没有排序时比较,加深印象。以及人数的变化对中位数的影响。

  (2)分组中位数的计算:根据分组表,先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数,再确定对应的标志值——中位数。体会分组可以提高统计效率。 问题4、出示学生准备的折线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月份 7 8 9 10 11 度数 87 47 54 68 94 112 用电统计表 12

  问题5:出示学生准备的条形图,计算图中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例如:

  年份 01 02 03 04 05 房屋中介个数:(万) 1。2 0。8 2。1 2。9 0。45

  问题6:出示学生准备的扇形图,计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55% 30% 5% 10% 合格 良 优 不合格

  设计意图:

  (1)从同学提供、制作的图表中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如折线图、条形图)。来源于同学的基本素材,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通过练习,树立求中位数时对应的数学思想﹝位置数,标志值﹞,从而解决利用中位数决定自己成绩在班级的大致位置。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讨论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全面、不系统;通过以上问题的归纳小结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布置作业】

  练习册§31。3 选做题:(关于标准日产量的定额)某车间为了改变管理松散的状况,准备采取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备机器的数量(单位:台)

【【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2.【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3.【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4.【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5.【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6.【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5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六篇

8.【必备】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