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2021-02-28 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1.教材内容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其主要是学习五个动词短语的过去式,让同学能够利用这些短语进行描述自身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运用主要句型询问他人在过的时间里做过什么?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英语课程规范>>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听、 说 、认读Let’s read 中动词短语的过去式,初步了解一般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和其发音规则。

  【能力目标】能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自身在过去的时间里所做的事情如:I watched TV last weeked.能用本课的句型和短语进行问答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d ?I watced TV.

  【情感目标】在实际的对话练习中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以和团结合作意识。.

  2. 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同学掌握let’s laern局部动词短语的过去式以和就过去的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回答。难点是掌握本课的五个动词过去式的发音。

  说教法

  1.教法设计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把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同学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作为教学重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法-----让同学通过考虑、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2. 学法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从同学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动身,倡议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我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同时采用了现代教学技术,使同学的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设计

  1. 导入设计

  (1)warm up

  在热身时让同学一起说唱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的chant.让同学进入到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同时复习与周末相关的动词短语。.

  2. 新课出现

  (1) 出示日历图片

  出示日历让同学能根据具体的时间日期回答问题,同时导入了本课的课题。

  【设计思路】 同学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也复习以前所学的内容,起到知识循环的作用.

  (2)出现新句型

  假如我们要询问对方上个周末干了什么,该怎么问呢?随机出示新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d

说课稿 篇2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交流,提供了有意义的现实背景。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有有意义的接受,又有自己的思考,探索,也有小组内的生生互动,每种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是恰当的、可行的和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比较、交流和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深切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说课稿 篇3

  这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的第二章第一节根的生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来说课。

  说教材

  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根尖各部分的结构、作用,以及根主要生长的部位,根的生长方向。首先通过肉眼观察分辨出根尖的四部分,然后利用显微镜观察出根尖四部分的细胞大小、形状以及细胞排列状况。第三步通过实验得出根生长的部位。第四步通过探究根的生长方向,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有关根生长向性的有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质疑和探究精神。本节是第三单元关键性的一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性目标:

  1.区别根尖四部分结构,举例说明四部分的作用。

  2.分析根主要靠哪部分生长。

  技能性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情感性目标:

  1.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乐趣。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根尖四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2.根靠哪部分生长 。

  3.根的生长方向

  教学难点:根尖四部分细胞结构特点,以及每部分的功能。

  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学生必须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才能获得这点知识,而学生观察、分析、总结能力较差。

  二、说教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根据新教学理念,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生物学科实验性强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分组科学探究法。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第一学会观察:在让学生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根尖的基本结构。

  第二学会实验操作:在探究靠根靠哪部分生长时,留学生亲自动手在幼根上划墨线,参与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兴趣。

说课稿 篇4

  《求两数相差多少》是苏教版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熟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经验。因此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能用此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一、课始,安排的说话练习和看图填空这两个复习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例题教学时,出示情境图的问题后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来表示出5是怎么得来的,在呈现资源上我有意识的先通过有序排与无序排之间的比较直观的体现出有序排能一眼看出多出的个数,再通过画一画和刚才有序排的资源进行比较得出一一对应的概念,第三部分是算式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减去8,从而理解算理。紧接着安排学生用相同的方法求出蓝花片比红花片少的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比较发现不管是求多多少还是少多少都是求两数相差的问题,都可以用相同的减法算式表示,只要从大数里面去掉跟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就是两数相差多少。随后安排的游戏活动,很好的巩固了这一方法。

  三、巩固练习:主要通过赶羊进圈的一个情境,把书中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都放在这个情景境中,在练习中不断的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实际上都是求两数相差多少,都可以用减法计算。

  纵观全课,基本上做到了“帮”——“扶”——“放”的过程,使学生能较顺利的完成此课的学习任务。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例题教学时,做到所有学生自己试着摆一摆、排一排花片,但时间不够宽松,如果更多点时间让学生边摆边说,对学生理解一一对应更有益。

  2、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玩抓花片的游戏后,只是个别的交流,可以让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锻炼的机会。

  3、让学生说说“13-8=5(个)”的意思,如果我换成问:为什么要去掉8?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理解可以更彻底一些。

说课稿 篇5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说课目录

  教学流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激发兴趣为前提,提高身体、心理素质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注重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掌握运动专长及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中的第七章第五节。本教材是由本院体育教研室老师共同编写。由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6月第一次印刷出版。里面的内容都是根据我院实际体育设施结合我院学生运动特点总结出来的。对于我们学院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高的.实用性。

  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复习、改进正手发高远球技术,进一步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正手击高远球是羽毛球击球技术中的基本技术,是学习其他击球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保障,该技术作为是否会打羽毛球的分水岭。

  本课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顶肘、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难点:鞭打击球,步伐移动到位

  教学背景分析

  技校学生有着好动、求知欲望强烈,动作敏捷,敢于拼搏的特点。

  对于羽毛球运动,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热爱这项体育运动,但是多数学生都是刚刚接触羽毛球运动,脚下步伐的移动比较慢,击球瞬间的爆发力、对球的控制能力及击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都比较差。

  (三)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学生,一班共约60人

  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正手发高远球和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动作概念和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

  复习、改进正手发高远球技术,使90%的学生能够掌握发球的用力顺序;进一步学习正手击高远球技术,使80%的学生基本完成正手击高远球技术,通过练习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协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使学生初步了解羽毛球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动作要领。

  对个别技术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带问题进行练习,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方法

  个别辅导法

  分层练习法

  统一练习法

  设置疑问法

  讲解示范法

  教学方法

  通过身边的同学起到相互观摩与提醒的作用

  根据学生技术水平划分不同练习内容

  原地掷羽毛球

  击悬挂的羽毛球

  击自己抛起的羽毛球

  设计意图:体验-归纳。体会鞭打发力。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体会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设计意图:练习纠正。体会动作,掌握击球时机。

  学法指导

  如何学好高远球基本动作

  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一、课堂常规

  二、安全教育

  三、队列练习

  一、徒手操

  二、专项准备活动 1、正、反手颠球2、挥拍模仿正手发高远球

  3、挥拍模仿正手击高远球

  4、结合后场后退步伐的正手击球挥拍模仿

  5、垫球游戏

  一、复习正手发高远球

  二、示范讲解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基本技术

  四、教师集中纠正错误

  五、分层教学

  六、个别指导

  一、放松操

  二、本课小结

  三、布置作业

  四、收放器材

  开始部分(5分钟)

  一、课堂常规

  1.体委整队集合,报告人数。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

  3.安排见习生。

  二、安全教育

  三、队列练习

  设计意图:队列练习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

  准备部分(25分钟)

  一、徒手操

  1、头部运动

  2、思想汇报专题扩胸运动

  3、体转运动

  4、腹背运动

  5、弓步压腿

  6、手腕踝关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体各部位充分活动开,准备进入运动状态,避免受伤。

  1、正、反手颠球

  2、挥拍模仿正手发高远球

  3、挥拍模仿正手击高远球

  4、结合后场后退步伐的正手击球挥拍模仿

  5、游戏:“垫球接力”

  设计意图:复习挥拍模仿与步伐移动,为本课主教材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专项准备活动

  准备部分(25分钟)

  游戏:“垫球接力”

  设计意图:

  1、结合羽毛球步伐的专项练习,提高步伐的灵活性;

  2、6人一组,培养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一、每人一球,复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

  基本部分(55分钟)

  要求:击球瞬间鞭打发力,身体协调用力,每人10次。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击球瞬间鞭打发力。

  二、教师示范讲解正手击高远球技术

  要求:认真看示范、专心听技术讲解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是学生兴趣的动力,讲解是学生领会动作的根源。可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技术。

  学习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原地掷羽毛球练习

  击悬挂的羽毛球练习

  击打自抛的羽毛球练习

  1人发球,1人击高远球练习

  2人对击高远球练习

  (1)原地投掷羽毛球练习(体会鞭打发力)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2)击悬空羽毛球练习(体会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3)击打自抛羽毛球练习(体会动作,掌握击球时机。)

  要求:身体蹬转,侧身对球,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2人一组,每人20~30次。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蹬转、侧身对球、判断落点,击球瞬间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

  (4)2人一组,1人发球,1人正手击高远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要求:步伐移动到位,手臂伸直,最高点击球,2人一组,练习10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判断落点,步伐移动到位,击球点在头顶右前上方。

  (5)2人一组,连续正手击高远球

  三、学习高远球技术

  四、教师集中纠正错误动作

  要求:认真听讲解,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在后面的练习中改正。

  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易犯错误

  1、击球时屈肘、手臂伸不直。

  2、步伐移动不到位,击球点判断不准。

  纠正方法

  击悬挂的羽毛球

  步伐移动练习

  五、分层教学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人个掌握技术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组合技术结合实战,让学生知道正手击高远球技术在比赛中的实战用途。

  (1)无球练习,体会挥拍动作。(基础差)

  (2)1人发球、1人击球。(基础比较差)

  (3)2人一组,正手高远球击直线或斜线。(基础较好)

  (4)4人一组,正手高远球击四方球。(基础好)

  (5)个别指导: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击球不远,不会发力,动作没有领会

  经常漏拍或击球点不到位

  出球的方向掌握不 好

  能自如控制好出球方向

  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操:9×8拍的挥拍放松操

  2、本课小结

  3、布置作业:利用互联网搜集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动作视频

  4、收放器材。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特色:

  1、专项准备活动: 专项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紧密结合本节课的主教材。

  2、游戏设计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游戏的设计中:首先,结合羽毛球步伐的专项练习,提高步伐的灵活性;第二,将全班分成六组进行游戏,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自制教具运用:利用自制教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材的重点教学。

  4、学法指导 :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在的设计上,提供给学生4个学法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只有主动去选择,才能带来主动的学习,只有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成功的教育。

  二、不足之处:

  1、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分层教学应更加细化

  2、教学过程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13课。它是一首充满儿童生活气息的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会写“童、闭、立、黄”等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②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合作、表演等方法读懂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真切喜欢这首诗,愿意主动诵读,激发向往大自然,并有在大自然中发现更多秘密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识字、写字教学;②会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牧童活泼、好奇的特征。

  4、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古诗短小浅显、琅琅上口,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已会背诵。这首诗小学生应该喜欢,因为它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语言充满机趣,且这些夏天里的故事、景致也是很多儿童所能经历,感受的,但由于它是古诗文,

  意蕴较为丰满,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教师应巧妙地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加以引导。另外,诗中出现的一些字,如“樾”、“意欲”等词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可作引导解释。

  三、教法、学法

  1、反复诵读法

  经过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古代诗歌都积淀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理解和体味。通过诵读来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欢同喜,感受诗歌的意蕴,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诵读者的情感之中,换言之,诵读者的情感自觉地融入古诗的意境中。这种自觉替代的情感反过来会进一步作用于诵读过程之中,诵读者脑海里呈现的画面,事物也会强化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情境教学法

  古诗的教学易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也很难让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教学时,我分别采用观察图片、聆听音乐、动作表演、语言渲染等多种方法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儿童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3、合作学习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和谐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设计理念

  在学习内容上构建三个维度:即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师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行选择的学习内容。三个维度之间在课上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另两项内容作为延续。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时间,留出充分的空间,通过学生多角度的相互作用走进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情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也许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设置情境,促成互动,合理评价,在教师有效地参与下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关照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这壮丽诗篇中的最生动的诗行。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一读感知:

  1、揭示课题。古代一位大诗人非常喜爱农村的生活,一天他来到一片小树林,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以讲故事的形式揭题,而且用用设置悬念的形式了解作者,有意识告诉学生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有不认识的字要主动想办法识记。 出示课文插图:

  2、《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3、教师范读,学生说出袁枚看到了什么。

  ●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中,为解诗意、体诗情设下伏笔;借助拼音、读通、读熟诗歌。

  4、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二)、二读感悟

  1、自由读诗,结合学生读诗的情况,教给学生如何读出诗的节奏,如何做到既要停顿又要连贯。

  2、多种形式反复练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三读想象

  1、学生先看画面,然后在《快乐的小牧童》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师语言描述,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小牧童,感受牧童的快乐悠闲。

  2、指导学生配合表情用快乐的语气读好前两行。

  3、关掉音乐,问学生小牧童怎么不唱了?让学生弄清下两行诗意。

  4、安排捉蝉环节,让学生遇事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

  ●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言语描绘也好,动作表演也好,无不是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诠释、演绎动人的

  诗境,同时,兴趣也在这里涌动。

  (四)、四读成诵

  1、根据画面背诵这首诗(愿意背的齐背随着音乐)。

  2、向好伙伴背诵这首诗(可加上动作)。

  (五)、写字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说出书写要点

  2、学生练习

  六、拓展延伸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盐-明矾等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基础上,对金属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它侧重于使学生理解怎样去学习金属元素和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元素和其化合物的应用价值,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也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的用武之地,为以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铝的化学性质,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模式,这为本节课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但两性化合物这个概念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要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概念,就需要利用好化学学科的典型手段——实验。教材中对铝的化合物性质的探究,尤其是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是这一块内容的重点,在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要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及Al3+的鉴定方法

  (3)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掌握Al2O3和Al(OH)3的分别与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知道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用途,知道明矾的相关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设计实验,体会通过实验发现物质性质的过程;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辩证的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过渡】根据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展示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形成冲突认知冲突进行导入,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随堂实验、多媒体展示、启发法、比较、归纳分析、交流讨论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铝的化学性质,来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知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动手实验来完成氢氧化铝的制备,并获取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充分利用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来完成学习目标,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此环节中我准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导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铝制产品的图片。这与学生已学过铝的性质很活泼形成了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活泼的铝,怎么可以应有的这么广泛,激发对铝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探讨,开启了课堂教学。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接下来进入新课教学环节。此环节我将并应用已学的铝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借助实物、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进行教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与新知的建构。

  1.实操结合,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观察氧化铝粉末实物,来认识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再通过结合导入时应用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哪些物质可以腐蚀这些产品。学生已有的铝性质的知识,进行动手实验,获得氧化铝两性的新知识。

  2.实验探究,深化概念。

  教师出示生活实物胃舒平,引发学生制备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铝,开启氢氧化铝知识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围绕着氢氧化铝的制备进行讨论,学生得出有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氢氧化铝,(1)用Al2(SO4)3溶液和NaOH溶液来制备。(2)用Al2(SO4)3溶液和氨水来制备。学生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得出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在制备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氢氧化铝可以溶解强氧化钠得新知,学生通过用氧化铝性质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实验验证,获取氢氧化铝两性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并补充氢氧化物的又一化学性质-不稳定性。

  通过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生已经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铝盐知识的学习中,教师知识通过新闻实例引入明矾,学生自主学习的到铝盐的化学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主要是使用了层层逼进进行探,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到淋漓尽致。为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深了学生理解和掌握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铝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学完后为学生呈现两个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1.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互滴时,其现象有何不同?你能否画出生成的沉淀与滴加溶液间量的图像关系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若是偏铝酸盐溶液和盐酸互滴时现象又会如何呢?

  2. 请完成下列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写出上述转化图中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对本节内容加以巩固延伸。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目的在于: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布置作业: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本节课的课后作业预留了必做题及选做题的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采用的是纲领式的板书,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

  《梅花魂》一课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整篇文章以梅花喻人,以梅花魂喻国人之气节。透过“我”的记忆,追溯了我、外祖父关于梅花发生的五件事。第一件和第三件作者直接表达了外祖父的思乡念国之情,学生自己一读也自然明白。二四五这三件小事,作者娓娓道出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那份深情:珍爱墨梅图,送墨梅图赞梅花、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送绣有梅花的手绢,一步步读来,让我们恍然明白: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老人对祖国深深地眷恋之情全部寄托在梅花身上;同时,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移,虽然漂泊他乡,但永远不变的就是他炽热的爱国之心。

  2、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句段,体会外祖父的爱国之情。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独立学习新课内容,熟读课文,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解题质疑

  学生背诵《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样优美的诗句可谓字字含情,句句铿锵。激发学生情感,引入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课题梅花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预习检测。设计意图是考察学生预习情况,为文章的学习扫清文字障碍,按新课标要求进行字词的积累,进入新课做铺垫。

  (三)品读感悟

  一:学生静心默读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外祖父爱梅花,运用以前学过的圈重点词句,写批注的方法这样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找到位,也可以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二:抓重点段,体会外祖父为什么如此珍爱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外祖父爱梅、赞梅,赞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进而体会老人的爱国之心。两个大问题既清晰又层层递进,合理地巧妙地将文中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也是一条清晰的情感线,将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抽丝剥茧般地落于学生们的眼中,心中。

  三:在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梅花的坚强不屈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顶天立地,物和人的共同之处自然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时提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既清晰又水到渠成,学生轻轻松松地了解并掌握。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习《梅花魂》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迁移,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在阅读中感悟松树的精神,让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在拓展阅读和小练笔中,进一步落实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在自己的练笔中。

  四、说板书设计

  首尾呼应、梅花魂、中国魂。

  动作描写、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

  借物喻人、神态描写、外祖父—爱—梅花—更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课堂所讲重点,使学生一看即懂,看到板书就能够明白所讲内容及文章重点。

【【实用】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模板八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5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六篇

4.【实用】说课稿模板五篇

5.【实用】说课稿模板8篇

6.【实用】说课稿模板6篇

7.【实用】说课稿模板9篇

8.【实用】说课稿模板六篇

9.【实用】说课稿模板4篇

上一篇:说课稿 下一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