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乐曲,你们想听吗?想听,可是有要求,老师请你用心的聆听,看看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播放乐曲)
2、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这首动听的乐曲,包含着一个千载流传,令人吟诵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技艺很高。我们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诗写的好,人们称他为什么?那么俞伯牙的琴弹得那么好,人们就会称他为——琴仙。而钟子期却和他大不相同,他不会弹琴,只是一个爱好音乐的人,他仅仅是一个在山中靠打柴为生的樵夫。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让我们来学习课文《伯牙绝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齐读)
二、 初读课文,把握节奏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 指名读文。
3、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它要求读出文章的节奏美。现在你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节奏。
4、 指名读文,指导读出文章节奏。
三、 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⑴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课文中的哪一句写出了这一点?
⑵联系刚才讲述的故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两个“善”的意思。
[过渡]: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有一天,伯牙乘着小船到了长江口。滔滔的江水触动了他的琴思,于是他就对着江水弹起琴来。一首曲子还没有弹完,他就发现有一个打柴的人立在岸边正在听他弹琴。这个人呀就是钟子期。就是因为这次相遇,使伯牙认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就让我们深入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研读课文的2至4句。
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相关句子,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⑵汇报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理解“善哉”这个词语的意思。(表示赞叹的意思)
③ 用赞叹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④ 此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透过琴声,了解到他的心声,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伟的志向。(出示泰山图片,感受它他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B、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①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你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江水是怎样的情景吗?
③ 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⑶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除了这些以外,他的琴声里还可能会有哪些景色?
① 出示词语生读。
② 现在你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会赞叹到:善哉—(引导学生说句子)
③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他们情投意合,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围会缺少赞美声吗?为什么他偏偏视子期为他的知音?
遇到了知音,他的心情怎样?
⑸此时的伯牙,他简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这样感叹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让我们再来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欢乐与激动。(齐读课文的前4句)
〔过渡〕:这短暂的相遇让他们彼此成为知己。在分别的时候,他们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诉衷肠。然而,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前来赴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⑴齐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⑵这真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的孤独、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四、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伯牙绝弦,他向世人宣告什么?
2、 士为知己者死,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经写下这样一首短歌来悼念子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 此时。你一定已经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就让我们拿起书,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篇文章。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想对伯牙说些什么?写下来。
5、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就让我们伴着这动人的旋律,再来读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尝试背诵。
五、 板书设计
25 伯牙绝弦
俞伯牙 所念
知音
钟子期 必得之
《伯牙绝弦》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 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培养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本课我将分成三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课文第二、三段,理解作者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具体写作方法;真切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课文,仿照2、3自然段句式写景物。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把"读中领悟,自主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并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作者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桂林山水》风光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片。然后教师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先后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自己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感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
(二)、自学引导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在文中勾画:
(1)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总写山水?
(2)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山美?
(3)文中哪个自然段写水美?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哪一句归纳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的水的特点。
(1)自由读,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漓江的水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3)读"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作者把 比作 ,突出了 .
(4)漓江的水与大海、西湖相比,有什么不同?
(5)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6)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
【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桂林的山?
(3)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
(4)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画出比喻句,文中的"画卷"是怎样的?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四)、比赛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也学习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请同学们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走向生活,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我们的学校》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社会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教材。这部分教材是小学生比较熟悉,亲身经历、体验的内容。学好这节课,将为今后学习本单元的学校生活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两组可连续操作的插图,图文并茂,并在相应位置安排了"说一说"的问题,其意图就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有所创新,并在学生纵向思维之后,安排了一段文字加以总结说明,加深了学生对学校的整体认识。
我认为小学社会课提供给学生的不只是社会上的一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此去掌握、获得更多的、类似的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所创新的能力。因此,根据社会课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人员的组成,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其职责。
2、使学生知道学校教职工分工合作,为培养学生辛勤工作。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品德。
3、使学生知道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要学习哪些学科,课外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
4、结合自己的学校认识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用途。
教学重点
1、在学校里工作人员的职务及其职责。
2、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学校的主要设施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学校里工作人员的职责,学校设施的用途。
二、内容创新与教学模式
教材中所描绘的插图与我们学校的实际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性。我认为,如果仅按教材内容的安排进行教学,不增加学生探索活动的创新素材,不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势必造成教学过程的平淡、枯燥,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开发者。为此,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创新处理。
1、借助我校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一上课就创设一组学校门口的画面,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进入本课的教学环境,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重新认识我们的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2、我们学校领导分工、课程安排非常规范,如果只按教材中的两组插图,那只能说是学校的一角了。为此,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Authorware设计制作了学校各科室及课程安排和课外活动的教学课件,采用直观演示法,把模糊的信息再次清晰地再现,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扩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课件的演示下,不断深入的认识我们的学校,从而构建自己探索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感官参与教学全过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掌握了如何认识我们的学校的方法之后,他们对我们的学校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时,设计了“向家长,向邻居,向朋友”介绍我们的学校的开放式课外作业,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小学生。为此,本节课采用“小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主动探索为主线,其教学流程如下: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由表及里,扩展思维
总结归纳,完善创新
三、教学过程与整体评价
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教学一开始,通过课件,展示学校门口的情境。学生一看,倍感亲切。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由表及里,扩展思维
这流程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为了方便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渗透科学探索的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学校的工作人员、活动和设施三个部分进行教学。
(1)学校的工作人员
在展示25页一组课文插图之后,学生已明确图上人员的工作和职责。这时,通过已制作好的`课件,播放学校的各科室领导及教师、工友,让学生观看画面,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设置问题:“除了我们上面所举的工作人员之外,我们学校还有哪些人呢?”这给学生提供、再现学校的生活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看着课件的演示,较完整地列举出所有在校的工作人员。这时,学生初尝成功,神情愉悦,求知欲望高涨。接着让学生带着“你们在学校参加了哪些活动?”转入下一层的学习。
(2)活动
活动包括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的活动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课程表较快地列举了我们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所有的课程,接着播放我们学校近一年来的课外活动的片断精选的镜头,然后让学生根据在校四年来的亲身经历列举出各种活动的内容,学生通过课件的启发,举一反三,并用自己参加的活动在课上介绍,这样,充分表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3)学校的设施和用途
我们学校设施较齐全,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有一些是刚刚认识,刚接触的。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尤为重要,通过课件的制作,把学校的设施在学生面前一一展示,在几分钟之内,学生便对学校的所有设施一目了然,为他们认识其用途打下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实验室、电脑室、多媒体电教室的作用的认识,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师上课、做试验、操纵电脑的情境,让学生明确学校设施的真正作用。并播放配乐解说《我们的学校》 的录像,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这充分发挥了我校信息技术的优势和Authorware制作课件的强大功能,促进小学生所学知识当堂巩固,认知不断深化。
3、总结归纳,完善创新
这一流程以“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准备向谁介绍我们的学校?”这种扩展式的练习结束本课,学生可以讲本课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向人们介绍我们的学校。这不仅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总之,这节课改变了“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探究”、“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表现自我,发挥潜能,充分体现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探索方法,合作学习精神。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难点,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学校的生活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
一、工作人员:领导教职工工友
校内活动 丰富多彩 (课堂学习 课外活动)
二、活动
校外活动 有益健康
三、设施 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活动背景: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他们不知父母生活的艰辛劳累,不知父母的希望和期待。他们总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怨恨父母不理解自己,很少从父母的角度,去为父母想想,体谅父母的生活的忙碌与劳累。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感恩父母,与爱同行》这一活动主题,授课的年级是四年级。
二、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课所有的准备队员自己完成,主要包括:一引导队员围绕感恩父母开展小调查、小寻访、小体验活动;二了解身边孝敬父母的感人事例。三注重从社会和校园生活中发现身边孝心少年。
三、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课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来报答父母;
3.为了让学生从心底体验感恩,学会感激,以充满爱心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四、活动准备
为了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反映父爱和母爱的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收集了感恩的故事,孝敬父母的图片;会后,希望同学们能给父母写一封信或写一篇关于感恩父母的演讲稿。此次的活动,我们还邀请班里学生的家长,在活动中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五、活动过程:
首先是队会仪式,接下来围绕目标,与孩子们集体讨论,确定了以下活动环节:
(一)、“走进父母,感悟爱”
首先在队会的开始,大家先欣赏一段歌舞表演《爱的奉献》,将学生带入氛围中。接下来,主持人宣布队会正式开始。第一部分我们重点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苹果树和小男孩”的感人故事。讲完故事之后,要让学生明白,那棵苹果树就像我们的父母,而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父母的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不断地索取,父母尽其所能,我们接受的却是那么地心安理得。此时此刻,学生应该已经被故事和我们的话语感动,心情都不会很平静。
中队长点评:虽然同学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但谁也不能否认,成长的每一步无不透着父母辛勤的汗水,体现着父母深沉的爱。你们的父母在时时刻刻挂念着你们,祝福着你们,当你们寂寞时,抚慰你们孤寂的心灵;当你们迷惘时,照亮你们茫茫的人生”可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
少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今天的第二个环节。
(二)、“体谅父母,理解爱”
在这一环节中我选择了歌曲《鲁冰花》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从一杯牛奶的关怀,一把雨伞的深情中体会到无时无刻都在享受着父母的爱,沐浴着父母的爱,同学们会沉浸在每一幸福的时刻。
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些调查的题目,如:你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的爱好是什么?父母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通过课下调查显示的结果,使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不是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过来,如果被问的是父母,不用调查也会知道结果,父母会对我们的一切记忆的都很深刻。
此环节我还设计了真情互动环节:我们会播放“妈妈,洗脚”的广告,进行真情互动。(播完后说)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双手端着一盆满满的清水,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这纯真的童音,这动人的画面,给我们以强烈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感恩我们的父母呢?将此问题抛出,引出下一个环节。
(三)、“关心父母,回报爱”
本环节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感受、朗诵等形式达到活动效果,首先小组讨论交流自己为父母做的小事,并请几位同学做汇报,说说自己怎样关心父母。其次主持人带领全班同学配乐朗诵诗歌(〈秋的喁语〉),使学生把感恩父
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四)、“拥抱父母,拉近爱”
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重点引导孩子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立志向--找榜样--筑梦想--同进步--在行动五个形式引导全体队员做传承孝心小使者。
第一小组搜集我们身边孝敬父母少年的小故事,同学汇报。第二小组搜集身边孝心少年的图片,我们展示。与榜样比一比,找一找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引导队员从实际出发,从我做起,从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中队、我们的校园做起,争做孝心好少年。
最后,我设计了向父母献花的环节,班里的孩子为邀请来的父母献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谢,并发表感言。其他同学制作贺卡,通过亲手制作并对父母说上一句感恩祝福或平时最难以表达的话,让学生进一步走近父母,懂得长存感恩之心。全班同学集体表演唱《感恩的心》,让同学们再次在歌舞中感受父母之情,释放感恩之心,此次班会在歌声中结束。
辅导员总结:同学们,将感恩父母的情感升华为努力奋斗的内动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懂得关爱他人,学会感恩,这将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希望达到的效果
1.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大家感受着,思索着,回忆着来自父母的爱,沉浸在爱与被
爱中。
2.以前,孩子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都理所应当,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这一次班会活动,让孩子们明白,原来爱就在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之处。
3.希望教学活动过程能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更加敬爱父母,让他们永怀感恩之心,与爱同行。把对父母的爱与感恩转化为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是《生物课程标准》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重要内容,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重点描述了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本节课中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既有正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蒸腾作用主要器官,又有适合学生观察的内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技能性实验(既包含了显微镜的使用,又有临时装片的制作等),但此实验对于初一新同学来说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一节课同时进行,课堂容量太大,很难完成,所以我选择《课标》中,贯穿于其它九大主题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为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使学生更充分的认识蒸腾作用,又保证了本节内容的完整性。
为此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
2、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3、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究叶的蒸腾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合作意识,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器官;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意义。
四、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设置都是以通过让学生看到实际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为指导思想。
以“水”为主线,从创设情境“如何从植物体提取到水——水是由哪个器官散失出来——水如何从植物体散失出来的——植物体能散失多少水分——散失水分的意义”逐层展开。设计了新课导入、新课学习、献计献策、课后调查等几个环节。具体操作如下: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如果你身在野外,怎么才能找到水?
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播放视频:他们是如何取水的?
出示模拟的实验装置,观察现象? 引出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新课学习:
1、植物的蒸腾现象
(1)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在这一环节中,先由学生自主讨论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如何控制变量,通过展示装置,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讲解、互评,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表达,去暴露自己的潜意识,加大学生的思维容量,从不足中进行反思,进而能修改为较合理的实验装置,推测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既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又突破了科学探究这一难点,学生也从中体会了探究成功的乐趣。
(2) 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在学生探究热情被点燃,思维状态达到高潮时,放宽学生思想维度,“如果大家想尽快看到现象,你有什么妙招么?”引入对蒸腾因素的探究,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下。发散学生思维。
(3)蒸腾作用概念
在学生思维已经能够充分打开的情况下,对蒸腾现象已有了部分认识的基础上,对比几种实验装置,学生发现问题评说后,学生自然能描述出蒸腾作用的概念两个关键点:气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突出重点,易化难点,从而达成知识目标描述蒸腾现象。
(4)叶片结构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到菠菜叶表面出现气泡,并且背面气泡多,利用这一现象激发学生下一步的求知欲,继续想认识叶片的结构。
观察叶模式图,引导学生读图、用图,并从中找到与水分散式有关的气孔、保卫细胞、叶脉,进而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5)蒸腾作用的过程
利用动画展示,学生描述出蒸腾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蒸腾作用意义
由资料引发下一步思考,有多少水分会被蒸腾出去?植物体散失水分的意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讨论。
将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与蒸腾作用意义联系起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蒸腾作用能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一意义,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无机盐,教师可展示提前做好的装置,芹菜叶变红现象,将无形变为有形,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无机盐变得具体化,蒸腾作用意义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蒸腾作用不仅对植物体自身重要,对周围环境也有积极影响,现在各国都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并确定了自己国家的植树节,完成情感目标,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三)知识小结
(四)达标测试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主要原因是( )
A.大树的树冠挡住了阳光
B.大树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带走了周围的热量
C.大树根系发达,使周围土壤水分增多
D.刮风吹走了周围的热量
2、下列植物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
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3、某同学设计了下面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各注入相同体积的清水,分别插入一棵大小相似的枝条,试管中各滴入相同量的植物油,两小时后观察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问题。
该实验变量是________,实验结果是_______液面下降较大,可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献计献策
为了增强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设立了一下拓展内容。
植物移栽后往往容易出现萎蔫甚至死亡现象,原因主要是蒸腾作用大于根的吸水能力。如果你是一个园艺工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六)课后调查:
调查法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课后调查几个小区的绿化情况(植被覆盖率等),并分析此绿化情况与小区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六、教学反思
1、教学的目的性体现较明确,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2、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从而进一步感悟和领会生物学的研究方式,实验设计时暴露学生相异构想,思维障碍,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3、本节课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对教材也进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后隐含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虽然学生对于实验的设计较幼稚、分析能力较浮浅,但是教师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
4、由于本人教学经验的限制,在驾驭这种开放性的课堂上还有很多不成熟之处,比如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注上,学生探讨中的闪光点评价不够及时,由于比较紧张,蒸腾作用的概念处理不够好。教学永远是件遗憾的事情,但是会有不断创新的课堂,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说课稿 篇6
背景分析
1、“感恩”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不管哪朝哪代,不管官居何职,我们都应该懂得感恩,“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在平时与家长的谈话过程中,我得知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他们大都是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和不关心他人的自私的品质。甚至有的同学还经常对父母大呼小叫,无故发脾气,丝毫不顾及家长的感受,使做父母的很伤心。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为了让孩子们能了解父母,感恩父母,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我设计了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讨论,制作千纸鹤,手语表演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提高感恩父母的意识,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感恩父母的道理,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活动准备
1、排练全班同学边做手语边学唱《感恩的心》;
2、收集学生成长经历中的一些感恩事件。
3、学习叠千纸鹤。
4、制作课件。
活动形式
回忆汇报、讨论交流、折纸鹤、手语表演等形式。
活动过程
第一板块:《小乌鸦爱妈妈》动画歌曲导入主题。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动物们都知道感恩, 我们人类更应该学会感恩。
第二板块:感受父母之爱
首先请学生回忆并汇报:自己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正是因为这种爱是那样的平凡和普通,因此,我们常常没有留意,觉得是理所当然。因此,通过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把父母的爱找出来。
其次,让学生谈谈被父母打骂的经历,感受。目的是引导学生爱有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慈祥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而孩子们往往只知道“慈爱”而不懂得“严爱”,在严爱来临时我们产生了敌对的情绪,以为那不叫爱。其实我们错了。严是爱,松是害。爱之越深,恨之越切。这种严爱何尝不寄予着父母对我们更深的期盼呢!
第三版块:问卷调查。(我们对父母的付出和家长对我们的付出比较)
本环节的目的是从调查结果中看,学生对父母的付出和家长对学生的付出比较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教育学生一定要用真心去体谅父母的苦心,走近父母拥抱父母吧!
第四版块:感恩方法大奉献
1、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感谢父母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然后,汇报。
2、感恩心,赤子情折进一只只纸鹤,在纸鹤上面写一句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语。
3、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用心去感谢父母所付出的一切。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感恩父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落实到孩子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实现本次教育的目的。
第五版块:班主任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班德育实践活动课《感恩父母》的设计过程,该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最后,我想借用当代作家毕淑敏说过的一句话来提醒自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现在的我们,就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它只是一杯粗茶,也许它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等值,因为——孝心无价!
【【实用】说课稿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