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文本的解读策略

2021-06-14 诗歌

  对于文本,目标定位不同,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同,对文本就有不同层次,不同方位的解读。在古诗文教学中,讲究文本的组合,以一篇带多篇。在把握文本的时候,不能仅停留在一首诗歌,一首词上,而要把一首诗,一首词当成一片树叶,放入整个诗人,放入有同一感情色彩的诗群大树当中。所以,备课时老师不仅要读透诗词,还要了解诗人、他的代表作、他的诗风、写作的背景等等。

  以诗带诗,一篇带动一篇运用对照比较法,教两首风格相近,或相反的古诗。课例3:将《出塞》和《凉州词》,将其景物的描写,意境的感悟同时对比,一一呈现。师:这两首诗有何相似的地方?生:都有关,也就是边关。生:都是描写边塞生活的。生:都是唐朝诗人写的。于是,老师就随即介绍了诗的时代背景,唐代由繁盛走向没落时期。师:诗中描写的是怎样的边塞?驻扎在边塞的是一批怎样的将士?学生潜心读诗感悟,慢慢的再如:将三首《长相思》一起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诗的异同。相同的是,它们都抒发了思念之情,写的都是夜晚的时候,不同的是,思念的人有丈夫,有故土,有亲人;两首写的是月圆之夜,一首是有雨之夜,而且景各不相同,情的寄托亦有所不同:有的借山水,有的借雨,有的借孤鸿三首诗就在读读,比比,悟悟,读读当中完成了教学,这样,学生对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对诗人表达思念之情的依托就有了较深刻的领悟。

  经典诗文,诵读感悟古诗文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渗透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初读,读对读准,字正腔圆。再读,读出节奏,有板有眼。深读,读出意境,有滋有味。古诗文的读,有讲究平仄规律的诵读,有半读半唱的吟读,有和着古曲的唱读,有且歌且舞的美读。在引导下读,边想象边读,范读,带读,伴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读中想象意境,领会诗人情感。古诗吟唱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生平长仄短的规律后,借助老师的手势,体态引导学生吟读古诗,这有些像合唱时的指挥。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加了手势,学生果然就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了。所谓唱读,即借古音乐配合,将诗唱出。如:配《阳关三叠》学唱《送元二使安西》,还可用《明月几时有》的旋律唱《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手舞足蹈的读,如老师用手拍节奏,带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另外,就是以诗作答,反复诵读,层层推进。课例4:《泊船瓜洲》诗中,老师说:桃花又开了,小草又绿了,燕子又回来了,然而诗人却离开了,有道是故土难离,诗人不禁想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是不得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怎能不想,怎能不问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回忆了家乡,回忆了亲人之后,老师又对比问:团团圆圆一家亲,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和朋友一块饮酒,还能吗?眼前只见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也许他一去不能回呀,再看一眼生答: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种乡思啊,惟有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这种乡思啊,只能问明月生答: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反复多次的吟诵之后,学生不仅熟读了诗文,也更深沉的理解了诗人的情感。

【诗歌文本的解读策略】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网友来稿)12-06

《采薇》的文本解读09-18

化石吟文本解读10-17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09-04

《圆明园的毁灭》文本解读08-28

课文《麻雀》文本解读10-27

《木兰诗》文本解读11-28

《题西林壁》文本解读08-27

《诗经 采薇》文本解读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