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杰《湖上》全诗翻译及赏析

2024-05-25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知道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徐元杰《湖上》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注释

  即杭州西湖。

  平湖:风平浪静的湖面。

  译文

  黄莺在开满红花的树上乱啼叫,水平如镜的湖边长着青青的小草,白鹭在湖面上翻飞。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游人心情舒畅。几只画船吹着箫,打着鼓踏上了归途。

  作者

  徐元杰(1196-1246宋代),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

  [意境欣赏]

  芳华绚丽时节,繁红缀树,枝头莺声婉转,伴着遍地碧草,一湖清水涨满,犹如明镜,忽有白鹭惊飞,消逝在波光浩渺处。天地万物无不焕发鼓荡着勃勃生机。

  风物无边,四望皆成画图,游人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里,尽兴赏玩。箫鼓鼎沸,歌吹盈耳。直至夕阳垂地,才有几船舍得归去?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湖上,为两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花开红树乱莺啼”一句,从气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开”而使树显得红得耀眼,点出游湖的节令是春意正浓之时,同时又从视觉角度照应诗题,说明观景之人正在“湖上”。“乱莺啼”从听觉效果上更进一步渲染春天热烈的气氛。这里“乱”字用得很好,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这一动一静给春景又平添了几分魅力。诗人以浪漫、具有强烈情感的红色为基调,点以明快、活泼的黄色,形成鲜艳夺目的暖色调,从而产生了亢奋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画面气氛的渲染。

  假如将“花开红树乱莺啼”比作一幅图画的中景,那么,“草长平湖白鹭飞”一句则是这幅画的远景。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水天一色,远处芳草繁茂泛青,近处湖水碧波激艳,沙洲上几只白鹭怡然自得地时飞时落。这里以大自然的绿色为主,点缀些素洁的白色,形成一种偏冷的色调,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与第一句浓墨重彩的笔法迥然不同的是,诗人在这里用轻描淡写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淡泊的意境美。当然这与前面热烈的气氛并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调上恰到好处的调整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合谐、动人的春光图。苏轼曾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形容西湖的美丽景色,恰好可以用来为这两句诗作注。

  后两句侧重抒情。“风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了游湖赏春之人的偷快心境。那红树、黄莺、青草、白鹭,那一叶扁舟、一湖绿水,无处不荡漾着春意,更有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自然使“人意好”。“人意好”由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引发,是游春之人闲情逸致的陈白,所以是贯穿于诗中的总线。

  “夕阳箫鼓几船归”一句紧承上句作一转折,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湖上,紧扣诗题,并且在收尾上及时煞住,写法上干净利落。这一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中的韵味和意境都藏于其中。“夕阳”点明游人赏春已延长到了傍晚。“箫鼓”的乐声仍回荡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余兴未尽。“几船归”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眼看着这夕阳美景,闻着这两岸馥郁的花香,听着船上箫鼓齐鸣的乐声,虽然船儿终将离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恋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种则是,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又能有几只奏着箫鼓的游船停留在这湖上呢?问句中显然暗含有诗人的言外之意。

  这首游春小诗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轻兴致的特点,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在艺术上运用气氛烘托,色彩点染,画面对比等手法,从视、听等角度,由岸上景色写到水中景色,从游人的心境写到景色明丽的意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徐元杰(1194一1245年),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轩,上饶(今属江西)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历官秘书正字、崇政殿说书、工部侍郎等职。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工文能诗,有《楳埜集》。

  • 相关推荐

【徐元杰《湖上》全诗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徐元杰《湖上》原文及赏析09-05

薛莹《秋日湖上》的全诗翻译赏析10-19

徐凝《汉宫曲》全诗翻译赏析12-07

《别严士元》全诗翻译赏析08-10

黎廷瑞《湖上夜坐》全诗翻译赏析05-15

《佳人》全诗翻译及赏析12-12

《绝句》全诗翻译及赏析11-03

《金缕衣》全诗翻译赏析11-08

李商隐《骄儿诗》全诗翻译与赏析04-19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