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

2023-10-17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是“爱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所写的千古名句可谓绝唱,这其中的爱国情怀至今仍让后人为之感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人物。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诗经》时代,便有了这样感动人心的情感。说到《诗经》,提起战争诗,人们一定得想到《秦风》。在《秦风》总共的十首诗中,大多都是描写战争的,可见秦人尚武好战,而在此我重点提起《无衣》。《无衣》是秦风著名的军中战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无法确定,然而这其中热烈的情怀,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正是出征之时,士兵们互相激励,不在乎战争的艰苦环境,即使是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战友共穿一件战袍!君主命我们抗击戎狄、保家卫国,我便勇往直前,无所畏惧!我们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对强敌,只要你我同心协力、无论多么艰巨的任务都能攻克!多么真挚的情感,秦人不贪图苟且之生,当强敌压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听从王命,准备从战,毫无顾忌,那种战斗的热情,由心而生。整首《无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样,可这首诗却丝毫不给人简单的感觉,而是一种雄伟的气势,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语调增强,让今天的我们更易了解那时人们面对生死时的从容不迫和为求国家安宁而奋不顾身的爱国情怀。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让他们摒弃心中的恐惧,直面眼前的强敌?是秦国的强大与伟岸;是对外敌的强烈仇恨;是每个士兵心中浓浓的爱国之情。流血牺牲尚不可怕,无衣岂在话下!这颗爱国之心从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传达到我们的心中。正是这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奋战之人内心的告白,那时人们团结友爱、共赴国难的精神,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我们读起这首诗,仍是被它感动。曾有人这样评价《无衣》:“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无衣》不仅是《诗经》时代的佳话,更是之后的传奇,它不知激励了多少战士,也因此获胜了多少战役!可见,深切的爱国情怀从来就未曾消失过。

  二是“苦痛”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残酷而又现实的描述,这就是战争。贺拉斯曾说过:“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战争夺去无数人的生命,造就了许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有多少征战的士兵还没有孝敬父母便战死沙场,有多少妇女没了丈夫,多少孩子没了父亲。战争,是人间地狱。《诗经》中更是不乏士卒由于战争而痛苦的诗歌,《击鼓》便是一首。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这首诗是“此戍卒思归不得诗也”,如今大多《诗经》译本都沿用这一说法。这是邶地一个士兵忧愁的独白,其痛苦无以言说。“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有的人在修路筑城墙,而我独从军到南方,这个“独”是孤身一人的意思,他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这么个苦差事偏偏落在自己头上,远离家乡和亲朋好友,到一个充满杀戮的地方,甚至性命不保。我能够想象得出,这个士兵作诗时,一个人站在高山上,望着虚无缥缈的远方,对未来没有任何的幻想,过去甚至都略显模糊了,他望着不远处的一片狼藉,想到刚刚出征时,他多么埋怨自己的时运不好,心情又是多么的痛苦啊!“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这便是很直白的叙述他的苦痛,不能回家。程俊英先生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是:“常驻边地不能归,留守南方真苦痛!”常年待在这不安宁的地方,有家不能回,日夜行军,其辛苦不必说,被战争折磨的内心最为苦痛,归家似乎就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在外浴血奋战的士兵,对于家的温暖是多么渴望,又是多么的绝望。《击鼓》这首诗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两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关于这两章,有人认为是描述战友间深刻情感,而我仍采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认为这是讲述夫妻间的情感。这应该说是让这个士卒最为苦痛的原因了——远在家乡的妻子。从他的话语里可以体会出他对妻子的深情,只愿携手同行,白头偕老。死生永远不分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可许下诺言时的他们一定是情正到浓处,哪里想的到未来的艰辛呢?那个士卒也以为自己会去修路筑城墙,却想不到要从军南行。而他的爱妻只能在家中苦苦等候,战时自然也没有通讯往来,否则也没有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士卒究竟离去了多少年,最终有没有归来呢?无从得知。诗的最后一章写出了深深的苦痛与伤怀。距离相隔得太遥远了,无法相见,别离的太长久,恐怕无法遵守誓言!说出这句话时,士卒想必是觉得永远不可能再回去。也许刚离开家乡到外征战时,回家见那家中的亲人爱人是唯一的信念,而后却全然崩塌,可见战争的打击之大。在他仔细的回味过去,思念家人时;在他想起与妻子过着山水田园幸福的生活时;在他认为他们之间的誓言无法兑现时,他的心中,恐怕只剩下无尽的苦痛和怨恨了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现在常用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词,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婚礼现场,都会被人们常拿来运用的,可是有多少人了解,这句话背后是一位思归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说呢?

  三是“思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曾评价这句诗是《毛诗》最佳,谓之“雅人深致”。然而,说出这句话的人并非大文豪,也非权贵,他只是一个受战争之苦且思念家乡之情十分热切的普通士卒罢了。有不少人对《采薇》的作者究竟是什么身份做出研究,这里仍沿用程俊英先生的说法:“这是一位守边士兵在归途中赋的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诗是一位士卒在回乡之时所作,然而,这首诗全然是悲伤之感,毫无喜悦之情。一位久经沙场的士卒终于可以回到家乡、见到家人,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士卒的心灵却伤悲至极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索他的思归之情。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三句是描写薇菜的生长程度的,“采薇”的意思实际就是采薇菜。战地环境十分艰难,这薇菜应就是粮食不够时用来充饥的,士卒回忆战地生活时首先想到采薇,这说明“采薇”这件事在他的战地生活里是较频繁的一件事,士卒经常去采摘薇菜,看着薇菜一天天的成长,说明自己在战地生活的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十分漫长。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寻不到一点慰藉,整日活在刀光剑影中的他,心里所思念也就是那相隔甚远的故乡以及家乡中的亲人了,然而他却只能不断的采薇菜和征战,薇菜的生命在随时间流逝,他亦如此,离开家乡的时日越来越长,他的心也就越痛苦,所以他发出怨叹:“曰归曰归,岁亦暮止”,在征战中的他自然也无法寄送书信,本身路途就很遥远,亦有言:“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的战况十分不稳定,虽然后文有写道:“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经常打胜战,但他们也无法定居下来,毕竟还没有完全赶走玁狁的军队,战事繁多本就辛苦,然而士卒最为担心的则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生怕不能回家。我想他一定是厌恶战争的,也曾有学者说过《采薇》是厌战诗之祖,整日在殊死搏斗中生活本就痛苦,远离家乡的心也得不到安定。年复一年,士卒便过着这样的生活,大部分的时光都在战场上度过,少得可怜的歇息都得去找吃食,有家不能回,还得辛苦在外,这都是战争所致啊!这时士卒的思归之情应是十分的强烈并且伴随着愤恨,但却也无可奈何。残酷战争中无法把握命运的悲哀,还有那浓烈的思归恋家之情,使士卒更为自己的处境感到艰难。

  第四、五章主要讲述的是战争时军队的装备,这时的士卒也是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的,可这在份情感中却也夹杂着思归之情:“岂敢定居,一日三捷”,“岂不日戒,玁狁孔棘”,这两句分别说明打胜仗的频繁所以无法定居下来,这就与前文的“靡使归聘”有了联系,因为经常迁徙,所以根本无法与家人取得联系,而后一句有说明玁狁的隐患非常之大,任务紧急,他自然无法回家。这便是他思念家乡的情感,“我”多么的想要得知家人的情况或家人得知我的情况,也好让我们彼此心安,可是迫于时局的“我”无法确知你们的消息,更别提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了!在他回首过去时这种心酸、思念成疾的心情,哪怕已经在回家路上了,他也记得那么清楚。

  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一直不是很能彻底的理解这位士卒的心情,为什么他会这么悲伤?为什么还一直回忆着过去?现在了解了些许,大概是他的生命里已经有太多太多的岁月被战争所掠夺,长久的戍边生活令他的心支离破碎,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走在这条漫长的回乡路上,他的脑海里都只能想到过去那些痛苦的日子,家的模样怕是已经模糊不清了吧?他走在这条熟悉的道路上,却觉得慌张,大概是离开了太久太久,所以害怕前方的真实。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的释义,而我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话之所以被千古传诵,被那么多文人称之《诗经》最佳,原因则是:这位士卒是发自肺腑所言,句句是真景物真感情,所以这句话写出了境界,而这也是整首《采薇》最关键之处。这是士卒回乡时所见与离开时的对比。别离时的盎然春色,回归时皑皑大雪,久别经年,故乡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这时士卒的情感不再是“想回家”,而是升级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情感,家中的亲人可还健在呢?家又变了什么样?在战地时候便经历了人所无法获知的痛苦,此时的他已无法再经历任何挫折,可是,他是多么的思念他的家乡啊!这是支撑他在战场上的全部信念,他日日夜夜所期盼的回家,如今已成为现实了,他又怎么可能却步呢?这条回乡路因为思归之情而变得漫长,这条路也承载了许许多多,少年的快乐和战士的痛苦;温暖的家园和冷酷的军营;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和近乡情更怯的心情,这条路,已把士卒生命中的苦乐悲欢全都载满了。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回来的他,失去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感,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世说新语》写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桓温在经历战事后归来看到自己年轻时所种下的柳树已经非常大了,便发出“树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的感慨,这同样反映出时光的匆匆流逝,人也不复当年。光阴易逝,情意难却,士卒回家后的故事我们无法得知,然而他对于家乡那深刻无以言状的思念,我们深埋于心,并为之深深的感动。

  在《诗经》的战争诗中,战士们的情怀是多样且复杂的。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深,有因这残酷战争无法与爱人相见的苦痛之情,还有浓烈的思归情感。这些感情也许是独立存在,又或是交融起来。我们永远回不到三千多年前那个神秘又精彩的时代,那些热血奋战的人们的姓名早已消逝,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历史遗迹对其做些研究探索,而《诗经》便是那时候最好的记录,我们通过战士们的诗歌,体悟他们在战地、征途以及回乡时的情感,还有许许多多,不禁感叹那时人们的情怀是多么的单纯,直接折射人性之善,每个战士都有着忧愁、悲伤的心情,却也有着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所以木心评价《诗经》中的诗“完全是童贞的”确实如此。《诗经》时代的战士们已然不在,但他们的情感则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至今天的我们,永存于心。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

  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和残酷的事件之一。

  古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战争,这些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战争的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

  通过对《诗经》中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我们认识和应对现代战争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战争描写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涉及到众多方面,其中包括战争的起因、战争的目的、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以及战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战争的起因和目的

  《诗经》中描述了很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大都是因为领土争夺、势力范围扩张、部落间的争斗以及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各种原因而爆发的。

  例如《大雅·抑》中就有“无拳无勇,谁能远害?寇至吾里,交战弥且”的描写,说明了战争是因为敌人的侵略而爆发的。

  同时,《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中还描写了战争的目的,比如夺取敌方的土地、财富和人口等等。

  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诗经》中还描写了战争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在描述战争过程方面,它主要涉及到阵地的布置、兵种的运用、战术的变化等等。

  例如《周颂·清庙》中就有“缤纷汇于此,乘舆振华夏,佐时戎车出,万邦咸来瞻”的描写,说明了当时战争中运用了车马、兵器等等,形成了一种庞大的军事力量。

  而在描述战争结果方面,它主要涉及到胜利和失败两种情况,比如《大雅·烝民》中就有“以矢相攻,以刃相刺,不可相忍,以德报怨”的描写,说明了最终战争的结果是以德报怨。

  战争的影响

  《诗经》中还描写了战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战争中,往往会出现农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等等情况,这些都会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例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关雎》中就有“谁谓荼苦,或父为政。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或不知我,或不肯顾我”。

  这句诗歌中的“或父为政”这句诗歌中的“或父为政”一句,有解释认为是战争中父亲的牺牲或战争中家庭的分离所造成的影响,使得孩子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此外,战争对于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诗经》中,有很多描写战争时士兵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篇章,比如《小雅·斯干》中的“我无冉猗,谁与我处?蹙蹙青襟,公绩赤舄”,这句诗歌表达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孤独和无助,反映了战争对士兵心理的影响。

  军事思想

  《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诗经》中不仅描写了古代中国战争中对敌人的残忍斗争,还表达了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于宽容、仁爱的推崇。

  例如《大雅·抑》中的“信如北辰,奏如南风,执子之手,如登春台”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友谊和和平的渴望。

  此外,《诗经》中还表现出古代中国军事策略的高超和智慧。在战争中,古代中国军事家往往采用各种战术和策略,比如阵地布置、火攻、伏击等等,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中,就有对于这些策略的描写和评价,例如《大雅·荡》中就有“噫吁戏,千蛇纷呈。击钟陈鼓,静言维行”这句诗歌,表达了对于军队的整齐有序和威武庄重的赞美。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于认识和应对现代战争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反映的军事思想

  《诗经》中反映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正义性和必要性、和平向往和仁爱推崇、军事策略的高超和智慧等方面。

  首先,对于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诗经》中强调了保卫国家、维护族群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等理由,认为战争是必须要进行的。

  例如《大雅·荡》中写到:“逝将去汝,浸彼淮水。遂及老矣,乃不及已。”这句话表明,如果不进行战争,那么最终可能会被侵略者所征服,这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对于和平的向往和仁爱的推崇,《诗经》中反复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

  例如《小雅·斯干》中的“岂弟君子,无信谔焉?既信既忠,以绥我王。”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友谊和和平的渴望。

  同时,诗经中也提倡仁爱和宽容的品质,认为战争是需要尽量避免的。例如《大雅·烝民》中的“以刀为牛,以割为刍,民人大病,无使医之。”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军队不要滥杀无辜的期望。

  最后,关于军事策略,《诗经》中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家的智慧和高超。

  在《大雅·荡》中,有“噫吁戏,千蛇纷呈。击钟陈鼓,静言维行”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军队的整齐有序和威武庄重。

  在《大雅·泂酌》中,有“文茵布膺,千钟奏鸣”的描写,表达了古代中国军队的气势和声势。这些篇章都表现出古代中国军事策略的高超和智慧。

  总之,《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对于认识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战争对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以及研究古代中国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论

  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篇章对于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于战争和和平的看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诗经》中强调了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认为保卫国家、维护族群利益和捍卫民族尊严等理由是必须要进行战争的原因;

  同时又反复强调了和平的重要性和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提倡仁爱和宽容的品质,认为战争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此外,《诗经》中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军事家的智慧和高超,通过描写军队的整齐有序和威武庄重以及气势和声势等方面,表达了古代中国军事策略的高超和智慧。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战争描写及其反映的军事思想,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战争对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以及了解古代中国军事思想和战争观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相关推荐

【诗经中的战争诗赏析】相关文章:

《诗经:还》全诗赏析10-20

《诗经》中的婚恋诗04-02

《诗经:风雨》全诗赏析01-02

《诗经:清人》全诗赏析10-21

《诗经:绸缪》全诗赏析10-06

《诗经》中的经典名句赏析04-15

诗经中描写秋天的诗09-13

诗经中关于相思的诗04-14

《诗经:君子阳阳》全诗赏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