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优美散文

2021-07-12 散文

  “一个儿子能顶半边天”,这是村里流传的一句老话,主要是强调儿子的重要性。一提起儿子,曾经的老徐可神气了,因为他有六个儿子,而且各个都有出息。有包建筑工程的,有做服装生意的,也有开超市的,听说还有一个是当大官的呢。

  老徐也是有福的,已经八十好几了,身体依然倍棒,吃嘛嘛香。整日里,开着电动车,走街串巷,忙活个不停。遇到熟人,便停下来聊聊。村里的老人,就他日子过得最滋润。其实老头喜欢处处走走,也是真无奈,因为没亲人和他说话。老伴在世的时候,还有个说话的,可现在,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人,孩子们也不在身边。那冷清的日子,真的是愁人啊。在外人眼里,看来都是一片光鲜,然而心底的苦闷和孤独,又有谁能切身体会得到呢?

  老徐年轻的时候,那可是十里八村附近响当当的厉害人物,四十多年前,刚结婚没过几年,便承包了村里的造纸厂。整日里,早出晚归的,没过多久,家里便焕然一新。在村外新要了一块庄基地,并盖了三间砖瓦房,那时候的砖瓦是非常稀缺的,那三间房子盖好的时候,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青砖蓝瓦厦子房是非常时髦的,老徐两口子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前来参观新房子的人,开心地笑个不停。

  没过多少年,造纸厂倒闭了。有人说是老徐将纸厂整垮的,其实并不然,主要还是因为那时的造纸技术很差,做出来的纸除了当作草纸以外,好像得不到更加广泛的利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对草纸的要求也高了。造纸厂没了订单,只能关门。

  这个不小的变故并没有给老徐带来任何的影响,短暂的修整后,老徐种起了果园。就在那三间砖瓦房的附近,将那里的地用家里其他地方的地换过来。之所以选择那个地方,用古人的话说“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那里既见证了他人生的第一次辉煌,也见证了他人生里的第一次衰败。换好了地,老徐花了三天的时间,将买来的果树苗全部栽好。他没请任何人帮忙,因为换地的时候,嘲讽的嘴脸,他已经深刻地领教过了。老徐看着眼前的果树,心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他再次腾飞的希望。老徐吃住都在果园里,老伴为了帮他,也住在了果园里。只是令他想不到的是,这里也是他整个人生的落幕点。这已是后话,暂且不提。

  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大儿子出生了,果园里的果树也长大了。小小的果树苗,在老徐的辛勤培育下,迅速茁壮成长。果树长得很快,简直是一天一个样子,几日不见,一下子长高了许多,而且叶子更加的茂密。儿子在成长,果树也在成长,老徐看着可爱的儿子,看着郁郁葱葱的果园,心里顿时美滋滋的。老徐很勤奋,乡亲们依然沉睡在梦中的时候,老徐已经在果园里开始忙活起来。果园里的活很多,老伴要照顾孩子,无瑕帮助他,只有他一人独自耕耘在脚下的泥土里。尽管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但他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更加的勤劳。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徐也抹黑在果园里忙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徐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果园挂果的'第一年,老徐便取得一笔不菲的收入。第一台彩色电视机进了村,那一天的老徐可谓是风光无限,好像他全身上下都发着耀眼的金光,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万人空巷的局面。老徐高兴极了,表现得非常大方,他买来新电视机的第一个晚上,乡亲们便一起坐在老徐的果园门口看电视。彩色电视就是好看啊,乡亲们津津乐道,就连有黑白电视的那两户人家也跑来观看。

  时间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去了,一转眼的工夫,十多年过去了,老徐也有了第六个儿子。这在当地如同“两弹爆炸”那般的惊天动地,不管是谁,见了老徐,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就连村长也是一副见长辈的模样。那时的老徐很得意,果园年年丰收,儿子围着团团转。家庭事业双丰收,好像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一下子涌到老徐的身旁。

  “人生就像走路,一旦走顺了,干啥都顺。”这是老徐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展示自我能力的体现,其实更多的还是在卖弄。乡亲们面对老徐的自卖自夸,也只能给他不断竖起大拇指。没办法啊,尽管老徐说得有些得意,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人们不佩服。在乡亲们的羡慕下,老徐过完了一个又一个丰润的年景。老徐的人生道路真的和他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一旦顺了,越走越顺。

  老徐的路顺了,儿子们的路也很顺畅。果园接连丰收,老徐的儿子渐渐成年了,也陆续成了家,而且各个都有出息。老徐看着孩子们陆续走出村子,去外面的大千世界干事业,心里更加的自豪。每逢过年的时候,老徐那三间砖瓦房里显得蓬荜生辉,不断有新奇的玩意由在外干事业的孩子带回来。乡亲们围在一起,如同欣赏珍奇古玩一般,看着眼前的洋玩意。

  又过了十年,一切照旧。果园还是接连丰收,孩子们的事业也越来越顺,看起来一切都是顺利的。然而就在老六成婚后的第三年初,没有任何的预兆,徐老太太在一个夜里蹬腿走了,只留下老徐一人孤零零地待在果园里。刚开始的时候,老徐依然热情高涨,在果园里忙碌个不停。晨起,扛着锄头走进果园,忙活小半天,回家做饭;吃完饭,短暂休息下,继续去果园忙活;到了吃下午饭的时候,再次回来做饭,吃完饭,又走进果园。整日里,如此往复。日子久了,老徐发现一个很难对付的问题,那就是“孤独”。

  老徐很孤独,也很难受,虽然有街坊邻居不时来串个门子,但是外人终究是外人,不能和亲人相提并论。起初,老徐只是夜里难眠的时候,坐起身来,想一想;第二天,继续投奔在繁忙的劳动中。日子久了,老徐有点受不了了。每当看着那些年轻的或者年长的两口子一起下地的时候,老徐心里那是羡慕嫉妒啊。曾经是别人羡慕嫉妒他,这下可好,完全反转过来。

  不得不说老徐的毅力的确很强大,就这样在孤独中熬了五年。五年的时间和他那一辈子漫长的光阴相比,显得很短暂,但对于老徐来说,却好像过了几百年一样。这几年的工夫,老徐一下子老了许多,干起活来,也没有之前有力气了。记得不久以前,老徐干一上午活,根本不喘气;但是现在,不到一个小时,老徐便是上气不接下气。

  老徐一个电话将孩子们全部叫回来,说是有重要事商量。他的孩子都很孝顺,一听到有重要事,全部扔下手里的大事,驱车直奔家来。老徐那三间砖瓦房已经冷清了许久,平日里,这里除了老徐,就是一大片的果树。孩子们也好久没回来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渗入老徐的心里。此刻,他很害怕黑夜,夜里难以入眠。老伴的身影、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不时映入脑海,他很孤独,急需要亲人的陪伴。

  孩子们回来了,而且带回一大堆的新奇玩意,只是现在的老徐对那些毫无兴趣,他看着孩子们陆续进了家门,还没说几句话,不是这个手机响了,就是那个手机响了。老徐显得很多余,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孩子们忙着打电话、接电话。好不容易等他们都忙完了,老徐坐在正屋下的太师椅上,孩子们统一坐在炕沿边。

  老徐发话了:从老大到老六,按照周一到周六的顺序,每天必须有一人来陪他两个小时。当然,老徐也知道孩子们都忙,也适当放宽条件,孩子来不了,孙子来也行,或者委托其他亲戚也可以。孩子们面对老徐这一要求,顿时乐得直笑,原来这就是所谓的大事,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个不停,不断向眼前的父亲诉苦,说他们多么的忙。可老徐发话了:谁不来,就和谁断绝关系。孩儿们一听到这,顿时低下了头,一个个立刻答应了。刚开始还好,孩子们的确很听话,每天都准时前来,有了亲人的陪伴,老徐畅快了许多,夜里也能安心睡眠了,梦也是甜蜜的。只是日子久了,便有了无故缺席的,刚开始的时候,还会打个电话或者捎个话。不到半年,那三间砖瓦房里又剩下老徐一人了。老徐想再次给孩子们打电话,但想了想,终究还是没打。

  老徐买了一辆电动车,经常去镇上瞎逛。用乡亲们的话说,老徐是现在村里活得最滋润的老人,什么也不用干,整日里骑着电动车瞎转悠。其实老徐心里的孤独、苦闷又有几个人明白呢?老徐的孩子真的很孝顺,他们时常回来,只是带回来一大堆的吃的、喝的,说不了几句话,便再次离开。但同村、邻村的乡亲们见了,无一不是羡慕啊!

  老徐经常去老哥们老牛那里发牢骚,老牛听完老徐的一通絮叨,对他说:“你就知足吧。你看看村里吃不到嘴里的老头、老太太有多少个?”这话倒是没错,在所有的老人里面,老徐是物质生活最丰富的。虽然果园早在几年前已经被推土机推平了,他也没有收入来源,但也从来不缺钱,孩子们给他的钱足够日常生活使用。

  除了自己的孩子以外,只有一位甥孙时不时来看他,和他一起说说话。每当见了甥孙,老徐心里那是一个畅快啊。甥孙也很喜欢老徐,不管老徐说什么,他都在认真地听。和甥孙在一起的时候,老徐满脸的褶子一下子舒展开来,心里被说不出的甜蜜充满。而老徐的孩子们对那位善解人意的孩子的做法却是嗤之以鼻,直接说是“不务正业”。

  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老徐走了。至于他咽气时的心情究竟怎样?无人得知。他一生的最后时光里,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我们也不知。只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在想念那些多日不见的孩子们。

  老徐的葬礼办得很隆重,挽幛挂满了村子的巷道,花圈摆满了院子,放了七天露天电影,请来剧团不间歇地表演。礼炮声声,震耳欲聋;哭声震天,感人肺腑。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们无一不是痛哭流涕,任谁看了,不是红了眼眶,就是湿了衣襟。上百桌的宴席,排了三里路长的送殡队伍,那场面热闹极了,只是爱热闹的老徐再也看不到了。

  那位“不务正业”的甥孙也在披麻戴孝的行列,也唯有他面色平静,没有嚎啕大哭,仅仅流下两行难过而无奈的泪水。

【老徐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老徐的希望散文08-12

老院子的优美散文11-21

老校长优美散文12-19

怀念老列车优美散文12-20

河边的老柳树优美散文12-23

老木楼优美散文12-22

老海棠树的优美散文10-28

喜欢老徐随笔欣赏05-02

老徐读书名人故事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