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腊月现代散文

2023-03-03 散文

  清脆的鞭炮声惊醒了时光老人的梦,他睁开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便将日子扯进了腊月。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18岁就离开乡村,参军到部队,转业后入住城市,一直认为,不管你走到哪儿,要想寻找腊月最纯正的文化底蕴,还是非到乡村莫属。如今,走进腊月,儿时乡村腊月的那种情感,那种氛围,永远记忆犹新。那时候,乡村人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对过年却是格外重视的。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祝福》中说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每当乡村进入腊月,村庄上空袅袅的炊烟在缭绕盘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的鱼肉的浓香,家家户户的门前贴着对联,挂上大红灯笼,近处远处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随着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一切都是那样的香甜和喜悦,可以让你体会出一个纯正的腊月气氛,让你温馨、快乐、幸福。

  那时的乡村腊月,孩子们最开心。一迈入这腊月的门槛,我与伙伴们便在村里成群结队地疯玩。“娃娃娃娃你别闹,进了腊月就放炮,男娃女娃嘴别馋,杀了猪后就过年。”在这稚嫩的童谣里,迎接过年大幕就拉开了。腊月像是一辆从远方驶来的列车,风驰电掣,直奔年关。辛苦劳作一年的农民,平时压在箱底舍不得花用的血汗钱,这时也要拿出来花一番。再穷苦的人家也要购买过年的物品,除食品之外,还有鞭炮、对联、年画和灯笼,更要为孩子备些礼物,哪怕是一件新衣、几颗糖球,也会圆了一个乡下孩子一年的梦想。

  宰猪,是乡村腊月的一个亮点。在普通农家,每年能宰上一头年猪是一家人“运程”好坏的象征。“年猪”,据说是专门用于过年食用的猪。这头猪在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贴”食,即喂精饲料,用最短的时间把猪喂得膘肥体壮。这时候的猪好像已经感觉到它的厄运的降临,行动缓慢,斯斯文文,少了往日的潇洒和活泼。到了宰杀期临近,能看到猪的眼槽里流出的一股泪水,看起来真的有点凄楚,可是,就是因为它的奉献,装点着人们年的氛围。每当看到大锅里烀猪肉,我站在锅台边,紧紧地盯着锅,闻着那飘出的香气,不知不觉地唾液流出。母亲在旁边看了,便会掀开锅盖,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狠狠地咬下去。

  那时乡村人生活困难,平时豆腐很少吃的。进入腊月,不管平时多么节省,家家都要做一道豆腐,整个腊月菜谱,煎炒烹炸都离不开豆腐。那时做豆腐的工具是石磨。石磨,现在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即使现在农村也很少见了。就是两块直径一米左右,约20公分厚的圆石摞在一起,放在一个比较牢固的架子上,上面的一块中间有一个圆的孔,边儿上对称着插着两条木柄,也叫推把,下面的石磨边上有一孔,把豆子和着水从上面石磨中间的孔放进去,推动推把转动圆石,白花花的豆浆便从下面石磨的孔里流进大桶里,再经过加工成型,豆腐就做成了。后来村里有了电,很快又有了电磨,也就告别了推磨的历史。但吃着电磨做出的豆腐,总觉着不如石磨磨出的豆腐好吃。

  腊月里与母亲一起贴窗花,是我最高兴的事。将旧窗纸换了,打好面浆,重新糊上白纸,再在一个个小格子里,贴上一对对五颜六色的窗花。真不知道民间艺人们是怎样放下锄头,用那样粗糙的手,剪出这样神形毕肖的花鸟虫鱼来的。那种巧妙,真是让人看不厌、爱不够。特别是那一只点缀在白菜上的蝈蝈,从它那悠闲的姿态,使人仿佛听到了它的高声歌唱,为画面增添了音乐旋律,有了动感和灵气,它是整幅窗花的灵魂所在与点睛之处。蝈蝈为画面增添了活力,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寓意着人们安逸的生活,与祥和的气氛。一幅幅窗花就是这样地带着蓬勃的春的气息,开遍千家万户的窗口,点亮人们心中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希冀。

  进入腊月,转眼就到腊八节,从那时开始,登上了“过年”的第一个台阶。这一天,母亲必定会早早地起床,把精心备下的大米、小米、豆子、核桃、栗子、花生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的煮。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啪啪”和“咕嘟咕嘟”的有节奏的响声时,我与妹妹总喜欢围拥在母亲的身边,或用冻得发红的小鼻子嗅嗅随着粥的热气弥漫过来的香味,瞬间蠢蠢欲动的口水流到嘴边。舀一口含在嘴里,清香瞬间溢满舌尖,吞下去,只觉得有一种暖。母亲熬的腊八粥它已经深深地溶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相传灶神专管人间厨房烟火,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生活情况。在这一天晚上,家里的女人要把厨房里的锅台、灶堂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头上点起“青龙过江”的灯,彻夜不灭。把糖、果、瓜子等食品盛于盘中,为灶神饯行。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这些流传在世间的习俗,把喜迎过年欢快忙碌的景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腊月三十过大年,我像出了笼的小鸟,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无拘无束地在房前屋后疯跑着。父亲买来的鞭炮舍不得成挂的燃放,把它拆散一个个地点燃,每一声响都是那样地悦耳动听。当看见父亲去门口将一挂鞭炮悬挂在一根竹竿上点燃,在“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才知道时过中午,要吃团年饭了。一顿团年饭,便是过大年的主题曲。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炖菜、炒菜、凉菜样样都有,当然,那盘红烧鲤鱼是不能少的,因为“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年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骨肉亲情的快乐。

  到了晚上,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夜,母亲将花生拌着沙子在铁锅里炒,随着铁铲的搅动,受热的花生在跳动中发出哗哗的响声。这时母亲口中便念念有词:“腊月三十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其中苹果少不了,叫作“平平安安”。最令人欢乐的是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钢镚儿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到了子夜,各家的鞭炮都要拿出去燃放,把年夜衬托得异常热闹。我与小伙伴们早已约好,打着灯笼,一起出去观赏。大街上,胡同里,到处是晃动的灯笼,我们追逐着、比试着,看看谁的灯笼最美,谁的灯笼最亮。

  难忘的年夜总是过得很快。天亮了,人们开始相互拜年,整个乡村又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在乡村,拜年可谓是整个节日期间最富年味的民俗活动了。乡村拜年,与时下所说的拜年是大不相同的。现在拜年无非就是见面时互相问候一声,讨个吉利罢了,而在乡村拜年却要讲究得多,也庄重得多。首先要给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们拜年,这时长辈们给孙子儿女们分压岁钱。然后跟在父亲后边去给长辈亲属们逐一拜年,最后是给村子里左邻右舍所有熟悉的人拜年。这样一趟下来,虽然很累,但我的兜里却塞得满满的,从压岁钱到糖果、饼干,真是应有尽有。天气虽冷,但我心里是热乎乎的。

  如今的乡村腊月,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新变化,有些场面和氛围已渐渐离我们远了。腊月淡了,年味也淡了,是耶!非耶!不好妄下结论。我倒觉得这一切全在于一种心态,一种感悟,一种追求。在改革开放的新年代,乡村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转变,给乡村腊月也注入了很多的新内容。现在所流行的网上拜年、拜年、短信拜年,非常便捷,可免除走访亲友劳顿之苦;闭路电视100多个频道任你选,令你眼花缭乱,不知看哪个好,特别是大年三十春节晚会给人们文化生活增添了亮点;更令人惊奇的是,全家老少、亲朋好友走出家门,到酒店吃团年饭,个别有条件的家庭还去外地旅游观光,欣赏人文景色,既愉悦心情,开阔眼界,又丰富了知识。似乎人们都知道,进入腊月不在是仅仅吃好喝好玩好,而是融入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变成在民俗基础上的精神盛宴……

  乡村腊月,是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往今来,源远流长,如百年陈酒,窖香浓郁,醉人肺腑,品不完,尝不够;乡村腊月,来得风火火,走得急匆匆,留给人们多少温馨的回忆,多少美妙的憧憬;乡村腊月,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吉祥,也孕育着来年的希望。正是有了它,乡村人才年年过得有滋有味,魅力无穷。

  • 相关推荐

【乡村腊月现代散文】相关文章:

腊月优美散文(通用33篇)01-31

现代经典散文07-09

现代散文05-26

除夕现代散文08-30

成熟现代散文10-02

秋雨现代散文08-24

现代短篇散文04-11

饺子现代散文01-28

乡村的野狗的散文09-03

乡村草垛散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