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wèi)动用法”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之外的一种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活用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即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而发生的,宾语表示主语的目的、原因、受益者等。也就是说,动词对宾语含有“为谁怎样”的意思,“主语为宾语而动”。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为”“因为”“向”“对”“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
为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有一个显著区别,后两者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状况)都不是主语产生的,而是宾语产生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或状况,意动用法是宾语认为宾语产生了某种变化或状况,而为动用法的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变化或状况的施事者仍是主语,这和一般动词用法一致,但主语的行为、变化或状况却是为了宾语而产生的,即宾语是这种行为的目的所在。
为动用法的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其格式为:主语+为动词+宾语。它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 动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庄子》)
死:为……而死;伯夷为了名声而死在首阳山下。
2.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死:为……而死;同样是死,为国家大事而死可以吗?
3.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死节:“为节操、节义而死”。
4.夫人将启之。(《触龙说赵太后》)
启:为……打开(城门) 。
5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请:替……请;请三帅:替三帅请求。(不是请求三帅怎么样或做什么)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为……而哀 ”。
二、名词的为动用法 例如,
1.如姬资之三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资:为……而(出)资;如姬为这事出钱已三年了。
2.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序:为……作序;序其诗:为自己的诗作序。
3.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名:为……命名。
4.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前后两个履都是“为(替)……穿履”,老人说:“为我穿鞋子。”张良给老人取来鞋子,就跪在桥上替老人把鞋穿好。
三、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李白将进酒》)
悲白发:为生白发而悲。
2.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苦:为……(受)苦;苦秦:因为秦而受苦
3.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对(为)……下;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对(为)……骄;骄士:对士人骄傲。
4.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晏子春秋内篇》)
傲:对……傲;轻:对……轻。景公在国外对诸侯摆架子,在国内对百姓很轻慢。
为动用法在中学古诗文中出现不太多,但在高考中却是不时就会考到的,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第11题:
把第Ι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这两个句子应该翻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皇帝)让群臣为它治丧,他想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大臣对此做法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其中“使群臣丧之”的“丧”,应翻译为“为……治丧”。 2007年江西省联考试卷中有一道文言翻译题:
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4分)
参考答案是:有用仁义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仁义而死也不回头;有用功利来倡导的,他们的门徒就是为了功利而死也不退缩。
按江西省近年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这道翻译小题的得分点共有4处:“死仁义”“死功利”“不顾”“不返”。两个“死”均为“为动用法”,可以合并为一个得分点,译对得1分;“不顾”“不返”各自要按本义来译,译对得1分;大意2分。
绝大部份学生尚未接受这种实词活用,大多是下面两种错误的译法:①因(因为)仁义而死 ②死于仁义(死在仁义上)。这就是没有理解和掌握为动用法造成的错误。
最后再提醒两点:
一、古文中“某某死之”,常常翻译成“某某为之而死”,几乎是固定句式。
二、为动用法尽管在古汉语中出现不太多,但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其用法的, 比如用“殉”字组成的词汇,像殉情、殉国、殉职等,用文言解释相当于为动,即“为……而死”。
有些成语和固定说法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比如: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宣传群众(对群众做宣传)。
蒲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