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也谈语文阅读教学(苏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1-24编辑:互联网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全面识记;整体感知;体验升华

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学生获取更多知识、身心健康发展。又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换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而不是命令学生如何阅读、阅读什么。《学记》有“学不躐等”、“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①的说法,1835年第斯多惠也提出四条教学规则:“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章时,也应遵照“全面识记--整体感知--体验升华”这一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

首先,阅读文章要全面识记,不能片面或局部地理解和分析文章。

爱因斯坦在读书时提出了“总、分、合”三步读书方法。所谓总,就是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不要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该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保证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对课文中的“人”有整体的形象、对课文中的“景物”有整体的轮廓、对课文中的“事”有整体的思考。如《故乡》一文,文章涉及到形形色色的多个人物、过去和现在的事件、前后迥异的人物性格特征、看似无意却是有心的景物和人物描写。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如果不对课文进行全面的识记就急于对文中的人物或景物或事件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杨二嫂由“豆腐西施”变成了“圆规”,仅仅从时间的变化去理解会正确吗?显然,杨二嫂有如此的变化,原因和闰土(甚至故乡所有的人)一样:“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再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和“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这两处描写,如果仅从“深冬”和“天气又阴晦”来理解,肯定与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相离十万八千里。还有闰土木讷的神态、吞吞吐吐的语言等等,都应该从文章的整体来理解……显然,不仅《故乡》该如此阅读,其他文章的阅读、赏析,也应该如此。

第二步,阅读文章要深入,要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感受体验、整体把握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③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要能理解文章的真谛,就要综观全局,抓住中心,切实把握作者的思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语段,只要进入一篇文章中,就会马上与周围的词、句、段以致篇章发生具体联系并受其制约。同样,一个人、一件事在一篇文章中也是会受到其他人、事的影响和制约的。因此,大家欣赏一篇文章时,不能只停留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件事上,应该把文章读完,如果是节选的文章,则应尽量了解全文的整体思想内容,从总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品的主题,联系前因后果去理解人物性格和事件性质,真正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④换句话说就是在深入了解文章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如《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祥子为什么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拉车?写其他人物的种种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句话仅仅是表现冷吗……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如果教师不让学生从小说的整体去理解、感知,又怎么能学好这一课?古文也如此,《曹刿论战》一文中,一句“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仅是曹刿的看法而已?非也!他辐射了很多内容。鲁庄公的“小惠、小信”和他在战争中的鲁莽和无知--“将鼓之”、“问其故”,不都是“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表现吗?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不可少啊!

第三步,要联系生活体验,对课文作出个性化反应。

阅读是个人行为,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最终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同样也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每一篇文章都反映着作者对时代、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其内涵只有在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解读之后,才能被领悟、挖掘出来。我的一个学生在学了《出师表》后对诸葛亮提出非议,认为诸葛亮对刘禅就像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件事该怎么做,那件事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刘禅能不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吗?诸葛亮死后蜀国能不灭亡吗?这个学生还把诸葛亮的做法说成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等等。面对如此学生,教师该如何?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出师表》就不能只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还要允许“计划经济体制”之类的看法,要鼓励学生寻找和说出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所有阅读教学都应该这样--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⑤而作为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我们的教师要教方法而不是讲答案。古语云:“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⑥我们在教学中,的确应该尝试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受益终生。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⑦在知识日见丰厚的明天,学生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杨培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