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树理》谈起(文艺点评)

发布时间:2016-5-6编辑:互联网

《赵树理》是一部电视剧,然赵树理却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质朴、纯粹而又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电视剧《赵树理》的真正光彩,其实主要是源于赵树理本来就秉有的高尚道德情操与人格魅力。可以说,几乎无需修饰,不用剪裁,只要把赵树理的真实人生在荧屏上还原出来,就足以让人为之感佩,使人由衷地歆羡和崇敬。

赵树理虽然是一位饮誉文坛的大作家,但他决不是仅仅为了当作家而当作家,他始终都坚持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做一个永远都无条件地沉在生活底层、融入人民之中、搏击于时代大潮最前沿的拓进者。在赵树理看来,作家不是什么自恃高人一等的精神贵族,更不是什么恣意“表现自我”的放荡者。对于负责任的作家来说,不论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其作品的精神底蕴和社会效能就都必然和必须是积极教化人和引导人向真、向善、向美,而绝不是相反,也绝不能相反。

然而,作品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作品的创造者的作家,就首先必须具有创造这种作品的素质和品格。艺术生产是一种情感的流泻,是一种德操的体现,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的艺术化表达。正因为如此,也就决定了它必然属于精神、道德、情愫、趣味和价值追求方面的高度综合性与意识艺术化的创造活动,其创造主体与创造物必然要在一元同构趋动中进行交融和实现认同,最终达到主体意识向其创造物的艺术化转移和升华,在客观上使创造物成为创造主体的意识载体与美学凝积。

赵树理不仅在工作、生活和创作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了这个规律,而且以朴素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解读和诠释了这个规律。尤其重要的是,他始终都能以高度的自觉性予以严格恪守和认真执行。正如周扬所说,赵树理“文好人也好”。

关于赵树理的“文好”,这可以有他的作品做见证。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福贵》、《地板》、《罗汉钱》等,到《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张来兴》、《卖烟叶》、《套不住的手》、《十里店》等,都早已成为有口皆碑的佳作,也都艺术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在半个多世纪中的历史变迁,并因此而在新文学发展史册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赵树理的“人好”,主要表现在他为人诚恳、质朴、纯真、善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灵透明得像一池子清水,生活朴素得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无论当“官”和当名作家,他都不矫揉造作,从不摆“谱”儿,他走到哪儿都能和群众打成一片,都能如鱼得水般地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无论在尉迟村,还是在河底村,哪家有病恙,哪家缺米粮,哪家房子漏雨,哪家婆媳不和,他心里都有一本账,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他就会终日寝食难安、彻夜心绪不宁。作为一个高级干部和知名作家,赵树理不仅把村里的干部请到北京,向其推介玉米良种,而且竟然亲自背着犁铧和农药喷雾器送到乡下。不论是村里挖水库、筑堤坝、修梯田,也不论是农民娶媳妇、唱大戏、闹社火,处处都少不了赵树理,他不仅犁耧耙耱门门精通,而且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至于逢年过节编快板、写对联之类的事,那就更是由赵树理一包到底了。赵树理认为,作家深入生活的关键是要真正融入生活,绝不能是水上漂、两张皮,而融入生活的关键,则在于要交真心,讲真话,做实事。

赵树理已经进入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像出差回来不用公款报销;因为自己有稿费,就不再去领工资;自己虽然抽的是2毛钱一包的玉叶烟,但为农村和社会公益事业捐款却从不吝惜;出差坐火车总是买硬座,一为省钱,二为便于接触老百姓;自己宁可少挣稿费,也要执意把小说稿送给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此等等。正因为赵树理的精神实现了升华,品格已经淬炼到了精纯透亮的程度,真真正正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这才使他有条件成为一名大作家,这也才是他能够写出优秀文学作品来的内在动力与根本原因。

以精神的富赡迎取创作的丰收;从人格的高峰跃向文学的高峰--这,便是赵树理所走过的文学之路,这同时也是赵树理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所给予我们的巨大启迪和明睿昭示!

凡此种种,于今尤具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来 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