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价值》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发布时间:2017-10-28编辑:互联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明确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长城价值的评价和独到的见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古诗《长城》

汪遵(唐)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这是一首写长城的诗,对于长城,历来赞美较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又对长城有什么样看法呢?

二、作者介绍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历史地理学家。他以灵活的笔法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在《世界上不止有中文》一文中,他把清代英国使节所带来的英文版文书客观翻译后的内容与当时清 朝臣工们翻译给皇 帝看的内容放在一起,使得清末统治者们自欺欺人的做法显露无遗。

三、关于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的齐、楚、燕、赵、魏、秦和中山等国都筑有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燕、赵北面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增筑新的城墙,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 以后,又经许 多 朝代的重修或增筑,现在的长城是明代在旧有的基础上修筑的。西起甘肃嘉峪关,中经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 北京,东到河北山海 关,长约6300公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我们 也常用长城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 量。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四、朗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查找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

断垣残壁、未谙事宜、众志成城、风雨沧桑、强词夺理、畸形繁荣、流风余韵、自圆其说、不言而喻、一厢情愿、长驱直入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五、整体感知

1.作者对有关长城的哪些看法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判?

明确:

① 作者从尊 重史实的角度出发,指出一些传说及赞叹的不合理性;

② 作者否定了长城价值要依据美国宇航员在太空能见到的唯一建筑是长城的观点;

③ 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2.哪一点是全文的中心?

明确:作者更否定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修长城就是爱国的说法。

六、研讨课文

1.文章开篇说:“不知道长城的中国人大概绝少,但真正知道长城的中国人我敢断定也不多。” 作者是怎样证实这一论断的?

明确:用了两个自然段先提出人们对长城的普遍了解,再从史实的角度一一加以否定。

2.作者指出人们的错误看法有何用意?

明确:为了自然地引出后文对用长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观点的否定及提出自己对民族团结的看法。

3.很多人以美国宇航员“长城是在月球上能看到的唯一建筑物”的话为荣,可作者却认为那只是一种偶然,为什么?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长 城就是长城,它的价值应该由我们自己来确立。

4.在绝大多数中国 人的心中,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者对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为什么?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长城从来就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5.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了长城历史上在民族团结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

第8段,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 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第9段,长城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固定了农牧业的界线。

第10段,作者认为康熙的统治思想才是英明的,也如孟子所说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

6.具体地说,作者肯定了长城的哪些方面,否定的长城的哪些方面?

明确:

否定方面:

防御的军事手段,限制民族间交流,固定农牧业界线。

肯定方面:

修德安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提出了怎样的呼吁?

明确:在特定历史阶段看待长城的意义,它所象征的“保卫中原,防御外族人侵”的意识不可再保持下去。

8.你怎样看待作者对长城的看法?

参考:

赞同,作者能由此想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问题实在难得,他为我们思考长城的价值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欣赏,作者的思考过于冷静,以长城作为我们树立民族自豪 感的契机未尝不是件好事。

七、作业

1.自主查找关于长城的古诗词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长城的价值

葛剑雄

否定--肯定

防御手段--修德安民

限制民族间的交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定农牧业的界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雷真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