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论文

2023-07-13 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环境教育的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环境教育的论文1

  幼儿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环境的好坏,将取决于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水平,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幼儿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同时,环境教育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一出生就接触环境,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及个性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期的教育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良好的环境对幼儿发展起促进作用,在幼儿园中开展环境启蒙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指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初步的环保意识”。

  因此,环境教育应从幼儿抓起。但是,如何提高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质量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思考的问题,经过努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一、从感知入手,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生态与环境的好奇与兴趣

  1、身临其境,引发幼儿喜爱洁净环境的共鸣,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

  由于幼儿的年龄正处于情绪化阶段,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他们的情感又十分外露、鲜明,抓住这一点,我们带领幼儿观察感受幼儿园附近的两条被污染的小路和被污染的海滩,让幼儿发现路面和海滩上的垃圾,被污染后的味道及惨状,鼓励幼儿想办法来改变这种现状。小朋友纷纷提出建议,通过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应该写信给环保局的叔叔、阿姨,请他们采取措施改变路面和海滩的面貌。再带领幼儿参观黄道周公园、风动石景区感受洁净的家园。

  2、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欲望我们以幼儿的生活为主,设计了多种的活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如通过文学作品形式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坐火车》来感受散文中“绿绿的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黄黄的一片”、“金黄的油菜花”;等优美的语言,大自然中优美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幼儿从散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了自己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幼儿初步感受到美丽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愉悦。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得到的效果。有的教师通过故事、儿歌《瓜瓜吃瓜》、《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来进行环保教育,教师通过边讲故事边、让幼儿分析原因、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再引伸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该怎么做,这时可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每个人都应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

  而中学习动物歌曲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让幼儿观察动物外形的同时,向他们讲述自然界中各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知道滥杀动物是会破坏整个生态平衡,人类必须爱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应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另外,专门开展《我们爱地球》绘画比赛,让幼儿思考、表达如何爱地球?融故事、儿歌、音乐、美术游戏、表演为一体,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加以滲透。我们还组织幼儿利用费旧材料进行手工制作,这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形式之一。垃圾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丢弃物,垃圾在幼儿的眼里原来是无用的东西,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从小懂得节约资源,变废为宝。

  教师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些一拉罐、矿泉水瓶、纸筒废挂历、旧报纸等制成精美的装饰用品、有趣的玩具。用它来装点我们的活动室。使得幼儿迅速地加入了利用垃圾的再创造行动行列中来。在幼儿手中,一个废纸杯变成一只可爱的`小兔,几个烟盒变成沙发、衣橱,几个果冻杯变成风铃等。幼儿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真实感受变废为宝的乐趣。“六一”节,我们还组织了“绿色环保小制作”活动,到活动最后让幼儿将制作的“时装”进行表演,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幼儿不乱扔垃圾的文明行为习惯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融会贯通,将环保知识随机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个教育“有心人”。我们班教师的环保意识较强,平时都会密切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及时进行环保教育。如:幼儿乱摘花、乱丢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或洗手后不及时关水龙头,以及自由活动时高声喧哗等现象,我们教师就会及时晓之以理,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幼儿这些良好的行为逐渐成为幼儿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行为,并逐步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使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小环境做起。

  三、以情促行,让幼儿的环保意识、态度转化为行为,把幼儿园的环保教育落到实处

  1、讨论、达成共识

  在前面各种活动的基础上,让幼儿一起来讨论,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通过热烈的谈话、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发明一种垃圾清理机,来清理路面上的垃圾;有的说把垃圾捣啐做成砖瓦,用来造房子等,最后还决定在幼儿园里开设一个“废物回收站”。

  2、从自己做起,人人参与

  幼儿园的“废物回收站”清楚地出现在显眼的大门口,提示老师、幼儿、家长等所有人,都自觉地从我做起,把各种废物积极主动地分类投放到“废物回收站”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行为。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主动协助幼儿完成使命。

  3、监督他人,让全社会的人来自觉执行

  幼儿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督促他人。在幼儿园要督促同伴;在家督促父母、长辈;在公共场所督促不文明的人做文明的事。例如: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能主动拣起地上的落叶、纸屑扔到垃圾箱里。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四、以点带面,让幼儿的环保行为变成大家的榜样,把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推向社会

  保护环境的教育虽然很重要,但这只是一个点,废物回收活动更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小点,但这一个点,渗透到幼儿的心灵中,对幼儿自己,对幼儿的家,对社区,乃至对全社会,都象是一股清泉,“润物细无声”。让我们的国家更昌盛,我们的社会更具生命力!

  当然,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课题,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会日渐成熟。让我们大家都来为生态平衡出份力,开创环境教育的新篇章。

  环境教育的论文2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环境资源的忧患意识,提高学生对未来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高度责任感,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紧迫性

  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环境教育上存在一些明显偏颇。如中学历史教材从社会角度诠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但忽视了对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与影响的分析,对环境保护的内容很少涉及。而我们的日常历史教学,往往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却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至自然、生态环境常常被排斥在历史教学之外,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割断。

  然而,从古至今,人类粗暴地对待环境,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构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威胁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由于不合理的水利灌溉和过度烧荒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衰落了;印度哈拉帕文化,由于掠夺性开垦荒地,使土壤草皮化和沙漠化,也衰落了;由于几百年狂滥的`农业开发、毁林开荒,玛雅人失去了沃土,也失去了曾孕育玛雅文明的基础,最终,玛雅人从地球上消失了。

  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随着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出现了“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的状况。到了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工业废水、汽车尾气,以及人们谈之色变的“疯牛病”、口蹄疫、SARS、沙尘暴等问题。人类的过分开发带来的地球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尊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法则的惩罚。

  面对当今人类生存环境的严峻形势,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历史发展中的环保内容,在吸取先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使学生提高对国家、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

  1、挖掘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虽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完整、系统地体现出来,但作为历史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环境问题已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负面影响中,只要历史教师加以深入分析,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例如“北京人”(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说:“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而在“黄帝的发明创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开篇第一句,说“在古都西安和革命圣地延安之间,有个黄陵县……”。于是,笔者提请学生注意,中华民族的祖先之所以选择了黄河流域作为生存繁衍的地区,无疑是因为那里森林茂盛、水草丰美、土地肥沃。而现在的这些地区已成了土地贫瘠的黄土高原。

  这么大的历史反差是怎么造成的?答案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垦。“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烧光了山上的森林;过度放牧,牛羊啃光了地表的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一部分田地被暴雨毁坏了,人类只能向仅存的少量山林进军,而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更加剧了水土流失。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形成了今日贫瘠的黄土高原,这样讲解能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森林、保护水土的重要性。

  再如在“张骞通西域”(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一目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玄奘天竺取经”(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一目中讲玄奘用两年时间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为了进行环境教育,笔者作了补充,告诉学生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描述当时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繁华景象:“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然而,历史发展到今日,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三十六国,早已烟消云散,如今只剩下“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古代文明就这样一个个被黄沙所埋没。

  中国文化史的许多内容均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素材,如教材介绍贾思勰及其农学着作《齐民要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时写道:“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他着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我们可以从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入手,对学生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历史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教科书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和依据,历史教师应通过有机的渗透教育,发挥历史教育特殊的环境教育作用。

  2、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既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历史教师应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迫切性。

  例如,在讲授“我国国都由西安向北京转移的原因”时,笔者先提出“为什么元朝以后我国都城长期设在北京”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生态环境方面查找原因:两宋以来,黄河中下游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入海口长期在天津至淮河一带摇摆,黄河的长期泛滥破坏了黄河中下游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故元朝以后的都城迁至了远离黄河的北京,经济重心也完全转到长江流域,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然后,联系现实,如2000年4月,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十几次较大范围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其强度和密度为历史所罕见,京津地区学生亲身感受,深受其苦。经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大家明确了人类对资源过度开发使生态遭到破坏,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现在的都城北京正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就是其中典型事例,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从而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现在我国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其中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78%的城市河段已不宜作饮用水源,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植被破坏,耕地质量下降,土质恶化扩展,每年流失的土壤有50多亿吨,全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耕地面积总和,且土地沙化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受污染的农田面积在增加,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中国环境问题已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3、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历史课外活动是环境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环境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开展多种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环境破坏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具体来讲,活动可以采用义务劳动、课外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例如,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笔者组织所任教的班级学生每周一天,利用业余时间捡拾校园垃圾,帮助食堂打扫卫生,擦洗楼道扶手等。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以及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让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相关部门调查了解大港几十年来的环境变化。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总之,中学环境教育既是国策教育,又是国情教育,更是人的素质教育。面对21世纪的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同其他学科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及责任心,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环境教育的论文3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环境污染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到了人们在地球上的健康生活。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类文明素质的构成部分。对于环境教育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十分合适的平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观,熟知化学环境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现文章主要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环境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满足当前我国环境教育的需求以及生态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

  1、高中化学教学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当前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由于人们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环境保护教育而带来的后果。而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确高中化学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第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学旨在让学生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第三,在高中化学中融入环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强烈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习惯。

  2、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2.1在化学教材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就是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化学课堂中,结合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教学,让环境教育与高中化学课堂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高中化学教材中不同的的知识点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在进行硫与硫的化合物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酸雨危害、温室效应、硫酸的用途及其污染、酸雨的酸碱度测定、大气污染与防治等环节保护内容;在进行氮元素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N2O导致温室效应的过程,NO2、NO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的处理,磷元素与人体健康、无磷洗衣粉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等内容;在进行烃类物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有机物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甲烷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多环芳烃的致癌作用,氟氯烃导致臭氧层破坏等[1]。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进行不同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的结合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污染与化学环保知识,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巩固复习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化学物质对人类影响的双面性,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

  2.2在化学实验中融入环境教育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门,化学实验拥有其他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并且形成各种成分复杂的废液或废渣。因此,化学实验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对化学实验进行规范化管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切忌在实验完成后随意丢弃实验废弃物。在开展化学实验前做好装置封闭性检查,在制备毒气的化学实验中需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铜的化学实验中,可以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进行点燃处理,不单单避免了气体毒害,同时还形成了热源。又例如,在进行氯气制备的化学实验中,只需要使用碱液将尾气进行吸收处理就能够避免化学实验过程中毒气的泄露。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能够养成节约使用化学物品的习惯,指导学生对化学物品进行回收再利用[2]。很多学生在使用化学物品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都不考虑到物品的用量,往往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来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其定量的意识。例如,要制备1升的氯气,大概需要4g二氧化锰,则需要使用天平来准确获取用量,不能再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平台。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环境教育。例如,在硅酸盐工业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的硅酸盐工业生产的建筑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气体污染、固体污染十分常见,因此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来融入环境教育[3]。例如,在进行有机化学知识点的教授中,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空调、冰箱所使用的拂绿烃类、护肤品、塑料制品都是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十分容易被人体呼吸道、消化道与皮肤所吸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会导致组织蛋白坏死;水体污染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导致水体产生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等。大气污染:在大气污染中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是主要的污染来源,硫酸厂、硝酸厂所排出的废气是重要的污染来源。学生们日常接触的环境保护与生活现象都包含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融入环境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师要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根据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与化学课堂来高效的开展环境教育,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运用,将环境教育深入的融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吴婕.基于SPSS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03):23-25.

  [2]张悦.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3,(05):51.

  [3]蒋娟.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文理导航(中旬),2015,(09):49.

  环境教育的论文4

  摘要:现阶段,随着新课改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推进,给我国高校的环境监测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实际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积极的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力度,不断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以此来满足环境监测发展所需。本文主要针对创新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教育;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树立创新教学理念

  首先,我们要想培养更具有创新理念的人才,我们就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着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是否拥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可以说是创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根本目标,通过不断的教学,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往往过于注重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老师才是主体,一切教学都是围绕老师展开的,而在创新教育下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权威性,而且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存在,从而在环境监测课堂学习当中,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更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一)优化教学方法

  其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创新教学。例如,在环境监测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措施,以此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疑问、并穿插一定的兴趣点,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并通过运用各种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促进学生由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变。例如:当我们在讲解空气采样点的设置方法以及设置原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对自己的校园的空气质量来进行监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最为合适。

  (二)更新教学手段

  我们在学习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内容的时候,会涉及很多的监测仪器的构造以及监测点的布置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利用语言一时半会是很难讲清楚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积极的应用新媒体等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结合课程的特点,制作出关于环境监测的学习课件,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环境监测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很多具体的实验操作都是非常的繁琐的,而且学生看一遍也是一头雾水,满脸的问号,这样一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实验教学,清楚的向同学们展示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整个监测流程,学生就能够了解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监测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就自然而然的提上去了。

  三、创新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建立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

  众所周知,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拥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当中掌握基本原理以及内容。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都是老师进行讲授,并加以指导,学生在下面做实验,做完实验写报告。而且所做的实验内容大多都是一些验证性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课本上的操作步骤来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就行了。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很完美的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此外,环境监测这一门课程的实验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之内,更多的需要样品采集、样品预处理、采样点布设等室外的实验环节。创新教育环境下,我们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将此作为根本的教学目标,不断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还应积极的鼓励广大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在基础实验当中,大多是进行一些水质监测、空气质量检测等,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正确的监测步骤以及监测方法,这些大多都是一些分析性、验证性的实验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能够充分的提高学生的检验测试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全程监测能力,我们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设立相应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内容,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试验范围。例如:可以设置“特征废水水质监测”这一综合性的实验内容,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各种水质指标的监测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污水处理工艺中废水中污染物的处理效果。通过不断的创新环境监测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及开发应用能力。

  四、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及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我们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及教学评价体系。

  在创新教育的教学背景下,以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为基础,改革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综合发展相结合,采用“合格+特长”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例如:在理论方面:可以提高在口试等方面的力度,在实验方面: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实践操作三部分,最后在融入特长生的创新学分,积极的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五、结语综上所述,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全面加强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以生为本,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质量。

  环境教育的论文5

  摘要: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文章从高校非环境专业入手,探究了环境教育的含义,展现了目前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科技的飞速前进,人口数量上升,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索取,造成了资源的不科学利用和破坏,进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污染问题。而这种不科学的利用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是由于人们缺少对环境的正确认识所造成的。所以,开展环境教育,尤其在高校除环境专业的其他专业中开展,使高校大学生的言行与环境相协调,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及手段[1]。

  一、环境教育的含义

  伴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教育随之出现,环境教育与很多活动相似,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我们熟知,环境教育并不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2]。所以,环境教育是以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以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通过学习必要的环保技能和知识,最终开展文明环境的活动。总的来说,环境教育注重改变人们的言行,来取得实际的环境效益。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现状

  根据马玉香等人的研究调查表明,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还没将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纳入培育大学生的目标之中,也没有把基础的环境教学课程列到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中[3]。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开展情况不佳,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开展环境教育却是目前社会改善环境问题现状的`必经之路[4]。在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对环境问题浅薄了解的基础上,向他们灌输环境知识,加强他们对环境的认知,有利于促进其提升环保意识,提高参与环保行业的主动性。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成型的时期,在高校中将环境教育作为公共教学中的一部分,并在非环境专业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对解决环境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一)以课堂为依托,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是大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之一,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中讲授专业知识,也应将环境道德规范融入所讲的内容中,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课余学习的一部分。同时,也可在课间播放环境类小视频,在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让其从中学到知识并强化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引发大学生的一些思考,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

  (二)以高校社团为平台,促进环境教育

  在课余时间,以社团为平台,举办有关环境的竞赛活动,设置相应奖项,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竞赛。环境教育竞赛的过程不仅能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提升大学生应对竞赛的能力,还可以对所有非环境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大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及课外知识与环境相结合,使其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从而促进环境教育[5]。

  (三)开展实践活动,深化环境教育

  开展环境教育时,大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去旅游景区、乡村、自然保护区等公共场所进行实践活动[6]。例如,利用假期到乡村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融入环境教育,或者在“世界水日”“无车日”“环境日”等与环境相关的节日进行环境宣讲,在实践活动中深化环境教育,将空洞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提升环境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在所不辞的使命,我们有义务树立环保责任意识。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环境教育在高校非环境类专业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可以以课堂为依托,开展环境教育;以高校社团为平台,促进环境教育,并开展实践活动,来深化环境教育,从而改善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刘振军,薛发翠.高师院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02-107.

  [2]HEIMLICHJE,邱文晖.重新定义环境教育[J].环境教育,2016(9):78-79.

  [3]马玉香,刘青广.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79-81.

  [4]王金亮,何云燕,李亚,等.论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98-101.

  [5]赖发英,周颖,周健,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06-108.

  [6]高桂娟,李志丹.高校低成本环境教育实践平台构建模式探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5):109-112.

【环境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环境教育论文01-25

学前教育环境创设论文01-25

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论文12-17

环境治理论文11-08

环境污染论文07-16

环境污染的论文07-13

环境治理论文[经典]05-31

环境毕业论文02-13

环境保护论文06-24

环境治理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