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疗效改进计划(surgicalcareimprovementproject,SCIP)于2006年7月在美国启动推行。这项计划事实上是全美国外科控制感染计划的一部分[1]。该项目的初衷是争取降低与伤口相关的术后感染率[2]。然而,该计划提出后立刻被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fordiseasecontrol,CDC)和医疗赔偿机构(centersformedicareandmedicaidservice,CMS)所采纳,并进一步扩展了它的实施范围和领域[3]。该计划具体项目包括:(1)严格遵守术前和术后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原则;(2)高危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并发症;(3)术前皮下注射肝素和术中应用压缩袜带预防深静脉血栓;(4)控制餐后血糖水平<200mmg/dL,促进伤口愈合和避免感染;(5)肠道手术术中采取有效保温措施降低伤口感染率等。并将这些考查内容设为总体评价临床实践管理质量的标准[4]。该条例和要求公布之后,被制定为全美国所有医院都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准则。严格实施这些制度的目的是通过5年的努力,要求全美最佳医院将其外科包括感染的围术期相关并发症降低1/4[5]。此项提议马上得到了国家医疗监控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关注和响应。他们甚至提倡应用这些标准和尺度作为衡量及评估医院服务质量优劣的尺码,也作为指导患者和保险公司评判医院高低级别的水准。SCIP在美国已经实施超过10年,对于美国的医疗安全保障和质量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推广SCIP的必要性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医疗赔偿机构为何极力在全美各地医院推广普及SCIP的理念?美国年手术量约1500万例,其中约75万例手术会合并伤口感染。因此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并发症相关的花费,其结果造成国家年度花费超过20亿美元[6-7]。虽然影响手术后伤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术前状态、手术技巧和无菌操作、麻醉术中操作和管理以及术后护理多个环节。然而没有一个完全理想的方案可以降低手术后的伤口感染率,因此2006年包括CDC和CMS超过10家医疗和监管机构达成共识,决定推广普及SCIP。首先采纳了多个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并且可以统一规范化实施的措施。目标是希望在2010年底能将术后与感染相关的并发症降低25%[8]。事实上SCIP比原来减少伤口感染率的初衷有了更高的要求。目标集中在减少3类并发症:伤口感染率、心血管意外事件(心梗和房颤)发病率以及血栓和栓塞发生率[9]。SCIP的实施并非包罗万象,而是目标相对明确集中,并努力建立规范化的围术期临床实践步骤和流程。该计划的实施,也与当前围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指南相吻合,而且明显降低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导致的相关并发症[9-10]。虽然患者围术期继续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讨论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对于高危患者仍然坚持使用这个措施[11-12]。最近研究证实[13]控制术中血糖水平有利于伤口愈合并降低切口感染。尽管外科疗效改进措施中控制血糖也许对心脏手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影响[14],但有证据表明[15]严格遵守药剂科和护理部拟定的胰岛素血糖控制流程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2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
SCIP在全医院范围内推广SCIP是医院相关科室实施规范化管理的一部分。接受并遵照执行SCIP在各地医院也存在着不同的历程。由于该措施要投入精力、人力和财力,又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早期实施这个计划遇到了多方的阻力和障碍。最初很多医院的手术科室采取了观望和等待的态度。相比之下,一些严格遵守此项计划的医院术后伤口感染率明显下降[16],同时患者受益于住院时间缩短[17]。哈佛大学附属医院通过教育和严格履行围术期抗菌素应用方案,不仅医院伤口感染率下降而且经济获益明显,抽查分析的2年当中都因此节约花费超过20万美元[18]。规章制度建立后不予严格遵守,将必然流于形式而逐渐被搁置和遗忘。在美国SCIP是要求参加的医院根据所定指标自愿收集数据并且上报结果,如果参加医院没有定期上报相关SCIP监测指标,医疗赔偿机构有权力减少医院所需赔付的2%[3]。这些硬性指标也被美国医疗监管机构用于客观评估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标准[19]。医院医疗监管机构和赔偿机构同时也将SCIP实施情况和医疗质量改进状况予以挂钩,且通过检查医院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实施奖罚条例和相对客观的经济赔付机制[4,6]。当今中国医疗行业蓬勃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仅增加病例数量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家卫计委已经开始提倡和重视医院工作的重点要落实在医疗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保障,于2015年12月倡议成立中国患者安全联盟,并通过7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20]。该项举措包括降低医院感染和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如何真正将这个理念融入医院文化,需要多层面的教育、支持和监督。切实改变仅限于检查表面工作,而缺乏深入核实客观数据和实效的做法。提高医疗质量管理,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保障患者安全历来就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宗旨。而目前快速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医院发展的重点仍然偏重于加大体量解决患者就医困难的现状。贯彻实施卫计委的倡议,就需要在医院建立围术期安全意识的文化氛围,提倡安全文化和职责管理。建立规范化的体制和流程,手术室内团队紧密合作和互相监督,通过细致核查避免或降低围术期环节中的系统和人为误差。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6,21]。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用于临床实践,将规范化措施流程融入医院日常工作仍然是医疗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使用各大医院统一的或兼容的电子病例系统有利于即时提示,督促遵循规范化管理体系,及时纠正改进管理方案,降低并发症和改善患者预后[22]。通过医疗大数据的整合还可以从整体上动态监控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及时干预和处理不良事件。医院管理质量理性的评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模糊体验,而需要通过对多方面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精确评判。医学发展至今,提倡的安全目标是医疗服务的完美和降低失误至接近零。医务人员追求的改进不是1/%的变化,而是1/‰甚至更细微的提升。
3规范化培训要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
目前,麻醉学科正在向围术期医学转型,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临床实践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包括精准医疗和转化医学[23-24],快通道麻醉,以及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25]。这些新型模式的出现除了反映了医疗体制改革对经济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体现了医疗改革对于保障围术期的质量和安全,注重改善患者预后的期待。中国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生群体已经全面展开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行业也不例外。年轻麻醉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应当建立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麻醉学科需要借鉴国外成熟和有效的理念,结合国内和医院现有体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方案。将围术期循证医学的科学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今,国内外医学交流广泛,尽管东西方文化和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国内外临床实践的差异和冲突在所难免。传统医学观念和现代医学思维及理念必然也会交叉和相互渗透(图1)。如何整合不同的观念并指导医疗体制改革走向正确的目标,需要临床数据的支持,同样需要建立简单、经济、有效的麻醉规范化管理平台。改革需要有投入,创新必须有成本。单纯强调提高麻醉管理质量而不考虑经济成本核算的思路是无法长久持续的目标。虽然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思维理念存在分歧,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继续徘徊观望。麻醉学专业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体制,求同存异开拓创新的临床管理模式。也许手术科室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借鉴和应用SCIP的理念,有助于促进和强化围术期麻醉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改善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转型,实现学科发展的飞跃。
【围术期麻醉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家蚕上簇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1-25
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07-01
基层专项经费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07-01
中学电教装备资产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07-01
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07-01
油气田施工现场规范化管理探讨的论文07-01
火电施工管理探讨的论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