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

2021-07-01 论文

  1规范化管理对策

  1.1加强血液管理工作

  血液为生命之源,临床釆血以及用血质量对患者生命健康可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应对采供血以及临床用血等工作做好规范化管理。输血科应将临床用血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正确管理卫生安全以及用血安全,并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升输血科医护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管理能力。做到科学规范用血,坚决禁止不规范临床用血情况[3]。输血科可采取随机抽查以及不定期检查等形式对工作中采供血情况进行监测,将整治工作与输血科日常规范化管理结合,不断改善采供血工作中所产生问题。与此同时,可建立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可对临床用血安全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应正确发展无偿献血以及相关工作。做好釆供血场所的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操作的环境应保持卫生清洁。相关部门应协调临床采供血基础工作,提升群众的卫生意识,使其不良采供血观念得到改变[4]。采供血时应严格根据规范化流程,确保采供血工作安全完成,与此同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2完善血站血液管理体系建设

  随着相关血液管理规范的发布,釆供血机构已逐渐靠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标,从而保证采供血质量安全,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做出保障。输血科应完善对血液进行管理制度,依据情况对采供血点进行合理安排[5]。血站还可对输血科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流程指导,使输血科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输血科应定期对其血液、试剂以及温度等情况进行检查,保障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对采供血种类、时间以及数量等均做好规定,使工作轨道正确运转。血液质量可对受血者以及供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因此,输血科应保证采供血质量绝对过关[6]。针对此问题,输血科可组建管理小组,对血液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纠正,保证工作中各个环节以及流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用血安全可受试剂质量问题影响,应将试剂放置于规定位置,对其所处环境的温度进行严格把控,标本在运输以及存放的过程中均应维持无污染状态。对相关仪器定时进行维修、保养以及调试等工作,以保证其工作状态维持在良好水平上,从而维持诊断结果的稳定性,确保血液质量安全。

  1.3强化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

  临床应合理安排血液的使用情况,避免发生血液被浪费状况。保护血液的关键点在于对血液用途进行合理分配,输血科应将临床采供血安全以及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保证输血过程的规范化,确保用血质量的安全问题。对于输血者以及供血者进行采供血的过程应严格要求,坚决不允许输血机构发生自采血以及自供血的情况,禁止工作人员对临床用血进行变动。输血科应组建管理小组,定期对输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与督促,对于违反用血规范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理。开展关于用血安全的培训活动,鼓励医护人员多学习,提升工作技能,制定科学采供血计划[7]。将可输血液与不可输血液分开进行管理,输血过程中,应秉承禁止过量输血的原则,同时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以及禁止浪费血液的基本要求,可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与此同时,输血科还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维修以及保养,确保硬件设施完好无损,可保障血液质量的安全。

  2影响临床输血质量及安全的因素

  2.1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

  因输血所引发的疾病,其病因大多与患者所输血液中含有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微生物有关,可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细菌感染可导致患者产生输血反应以及溶血反应等症状,临床上因输血而导致的疾病中,肝炎以及艾滋病较为严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因此,确保血液安全与质量的关键点在于防止输血产生不良反应以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临床输血工作中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点。

  2.2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以及梅毒等疾病均通过血源进行传播,在釆血以及输血过程中,患者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病毒与HIV等疾病感染均有窗口期,若供血者于窗口期进行采供血工作,其血液虽为阴性,但输血后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2.3血液免疫学的因素

  红细胞具有26个血型系统,400多种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具有148种抗原,其成分中的每种抗原都可当作免疫原,可导致患者产生对应抗体,引发类型相同的免疫性输血反应。部分抗体浓度较低,不易被检测且进行交叉配血时不易凝聚,患者输血5~14d后,可产生延迟性溶血反应。2.4输血科工作质量问题输血科工作人员应以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对待标本采集、核对、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等工作。在临床配合抢救或手术中需紧急用血的情况下,应正确规范完成相关工作,做到争分夺秒。必须依据规范化程序,工作中细微的错误都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导致严重后果。

  3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3.1严格把握血液制品交接手续

  为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可靠,应严格把控血液制品出、入库关,各项交接手续应齐全。血液制品从中心血站取回后应认真核对并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是否有破损或漏袋,标签填写是否清楚等。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血液应严禁接收。

  3.2输血科应能满足不同血液制品的储存要求

  输血科进行储血的环境应达到相关卫生要求,储血设施应满足临床上各种类型不同血液制品的'存放条件。工作人员依据血液制品的种类、存放条件以及有效期长短等区别,将其分别存放于合适的专用设施中,设施上应标有显著的血型标记,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对其造成破坏。2~6℃冰箱内可存放全血以及红细胞悬液,-20℃冰柜可存放血浆,-38℃冰柜可存放冷沉淀,应在冰箱内放置温度计,对冰箱内温度每日定时进行监测。随时对所存放血液制品进行监测,注意其是否产生脂血以及溶血,血浆颜色是否呈铁锈色,是否产生絮状物以及凝块等变化[8]。如发生上述情况,应尽早与中心血站进行联系,将不过关的血液制品以及过期的血液制品存放于单独专用冰箱,等待中心血站对其进行处理。

  3.3防止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为避免因血型不合而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输血前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以及血型鉴定。对曾有妊娠史、输血史以及近段时间内多次进行输血的患者,还应进行抗体筛查试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交叉配血以及血型鉴定,可受到冷凝集影响,因此,实验室温度应维持于20~24℃为最佳。凡血袋产生以下状况中的一点,严禁对其进行使用:血袋有漏血状况;标签字迹模糊;血液中产生凝块;血浆为乳糜状;血浆中产生较多气泡以及絮状物;红细胞与血浆层的分层界面模糊不清;过期等情况。临床上使用血液前,发血人员应与取血人员同时对血液进行核对。所核对血液应无溶血、无污染、无凝块以及无破损,且与受血者血液进行配血试验后无配血禁忌。发出血液应立即进行输注,严禁将所发放血液存放于临床,血液一经发出后一律不得返回。

  4结语

  输血疗法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均需利用到血液。若临床对用血工作管理不规范或采供血某一环节发生错误,可对患者造成较大痛苦,甚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临床提供质量安全、合格的血液以及相关血液制品,满足临床工作需求,为输血科主要工作。因此,为保障输血科所用血液质量安全,应加强临床对输血科工作相关管理,对输血科工作进行严格把控,制定规范化管理措施,保障临床用血的规范与安全。

  参考文献:

  [1]顾红.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输血安全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2,18(8):1178-1180.

  [2]李文静,蒋学兵,王燕菊,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065-2066,2068.

  [3]鲁君艳,姜志刚,谭正芳,等.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34-235.

  [4]陈荣仓,陈筱华,林碧,等.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在临床输血安全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2011,26(2):105-107.

  [5]王志红.Rh血型c和E抗原配合在输血安全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4(3):231-233.

  [6]吴海波,张亚文.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33-135.

  [7]孔祥骞,吴松远.加强输血科质量控制与管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04-105.

  [8]李哲.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选与输血安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720-721.

【医院输血科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相关文章:

家蚕上簇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1-25

围术期麻醉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1-26

基层专项经费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2-18

中学电教装备资产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2-18

医院政工管理系统的建设探讨论文12-31

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探讨论文07-04

管理会计在医院应用的探讨论文07-03

市立医院绩效管理实践探讨论文12-01

幼儿园教研工作规范化管理探讨论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