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的论文

2021-06-10 论文

  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大的拦路虎。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白,抒情往往曲折幽杳,方式方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古典诗词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至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等。本文试图用常见的诗句来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对比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用这些词语。

  一、从触景生情说起

  首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首《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朦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首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方,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用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金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心境。我们先看这首词如何抒情。首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所以,后面写起来后所见所感。在静夜里,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日里郁积的愁情便一起涌上心头了。这里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而触发诗人内心情怀的,这就是触景生情。这里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人内心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一切便都涌上心头了。再比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与表予心?

  骆宾王为小人所害,身陷囹圄,他生性耿介,有豪侠心,相信自己的高洁和正直。蝉在诗词意象中是高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其诗曰“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高洁。这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是很经典地写出了由景“西陆蝉声”到情“客思深”的过程。这便是触景生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只要稍加注意,我们会注意到上面引用的两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写的是“实景”。是因为见到这样的景物了,就被触发了与此景物有关联的情。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并非如此。这两个词语尽管有表述上的不同,其生发情感的心理机制却是相同的,都是先有情感,再凭借景物抒发出来。前者更体现了“借”的特点,所谓的“为情造景”,作者是用寻找或者营造那个景的方式来抒情,却不一定是眼前的实景。例如“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柳色新”可能是所见,也未必是所见,诗人这里是要凭借“柳”这个词来表示离别的留恋之意。还比如杜甫的《望岳》,作者写了山的雄奇之后,再写内心的雄心壮志,他用一个“会”――应当,来写想象中的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里的“凌绝顶”和“众山小”不是眼见的,而是作者为抒雄心而做出的想象,正是“为情造景”,这是比较典型的“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更侧重于先有景,再把情融于景物描写中的过程,很多时候,“寓情于景”接下来的表现就是“情景交融”的境界,难以区分哪个先哪个后,而是情与景的彼此交融。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写春天夜雨,对于心忧黎民的杜甫来说,一场春雨自然让他内心欣喜。这首诗我们不说它是“触景生情”,原因在于作者看到下雨了就写它是“喜雨”,是就雨来写雨,并没有因此景而触发内心郁积的其他情绪,它不具备看到景物引起内心波动的特点。作者通过写雨来赞颂雨,来表达因为下雨而带来的欣喜之情。所以,这可以成为“寓情于景”。

  从写作的心理机制上来看,触景生情是景物引起情感,而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则是先有情感,再把情感放到景物描写中。而情景交融并不是写作过程中的创作心理,而是阅读者从中感到的某种心理愉悦。这样,我们发现情景交融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当作品中景与情达到某种高度的协调统一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三、托物言志

  前面说到了“借景抒情”,这个词在字面上和“托物言志”是近义词,也常常被学生混淆。仔细体会,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情”和“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情感、情愫、情绪;而后者是志向和抱负,是一个人的人格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次,前者是“景”,是眼见之物,却未必是一个完整的“景物”,写作者往往攫取与情感相近的多个景物;而后者往往体现在某一个事物上,作者把它作为抒发志趣的载体。例如辛弃疾写的《咏梅》,我们不便于说这是“借景抒情”,作者在这里写的不是个人情感,而是志趣,是作者生命中所坚持的道德操守,他寻找到可以寄寓这个坚持的“物”――梅花,然后对梅花进行了全方位的在塑造。所以,托物言志更像是谋篇的艺术手法,而不是行文的修辞。

  我们会发现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比如于谦的《石灰吟》、虞世南的《蝉》等等,都是专一于某一事物上,竭尽所能地挖掘出这个事物身上自己所要表达的志趣。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词有相近的地方,也有许多想通的地方,有的诗句很难明确地断定它究竟使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

  故此,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尽管在概念上有相交相容的地方,但披索探究,总会找到作者运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进而由表及里,读懂诗歌,感受诗人深厚的人文情怀。

【浅议诗歌鉴赏中的几个近似概念的论文】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8-18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03-23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03-23

精选诗歌鉴赏-记忆中的村庄06-12

诗歌鉴赏:坛中花06-12

精选诗歌鉴赏:废墟中的记忆11-29

诗歌鉴赏在痛苦中挣扎12-11

客中作-诗歌鉴赏12-12

古诗鉴赏中几组概念的辨析(网友来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