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2023-01-12 诗歌

  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探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赏析历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高考都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旨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这就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苏教版七-九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应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阅历、情感价值观等局限,循序渐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赏析技巧,并指导学生自觉地运用到课外同类古诗词的赏析之中。笔者在多年的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总结出了“三赏”教学法,即赏“情”,赏“技”,赏“妙语”,教学效果显著。本文所述皆以苏教版七-九年级课本所选古诗词为例,兼以课外延伸训练的古诗词。

  一、赏“情”。“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苏教版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3、思乡之情。4、热爱山水田园。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等等。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一是换字法。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二是填空法。笔者曾让学生做过这样一道题:在“轻风( )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扶”,并且能说出“扶”字的妙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护、送”的妙处。三是情境分析法。“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风沙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觉,然后再说说“穿”的意思及表达作用。铠甲都被风沙磨穿,更何况人的血肉之躯。“穿”写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突出表现戍边将士比钢铁还顽强的意志和杀敌报国的坚强信念。以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的表达作用。

  “卑之无甚高论”,上述赏析法,其实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有所应用,笔者只不将一点心得体会付诸文字而已。

  参考文献资料:

  1、唐诗鉴赏词典

  2、唐宋词鉴赏词典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是中华文化的沉沉载体,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

  “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阅读教学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造成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症结: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归纳出“查、释、探、品、悟”的五字古诗词教学法。

  1 查——查询了解诗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设计了“查”这个教学环节。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通过查询获得信息,既看得见,又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种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更有利于记忆。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们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教师在上新课前布置学生查询(查询方式自定)所学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2 释——介绍背景解释诗题,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赤瑞特拉的另一个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在旧的教学模式中,诗的写作背景是由教师介绍的。现在我们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古诗诗题的含义,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3 探——质疑讨论探诗意,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要鼓励学生学而思,思而疑,在阅读时划出对诗文不理解的地方并提出疑问来,再通过独立探究形成初步结论,最后让学习协作小组讨论、筛选,把难以饵答的问题归纳整理后,通过小组或班级交流、评议。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众所周知,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并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 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4 品——吟诵品诗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1 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2 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3 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5 悟——迁移拓展悟诗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获取的感悟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从这点出发,我们安排了“迁移拓展悟诗质”这个教学环节。其用意主要是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邀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长期以来,在诗词教学中,学生只是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诗词鉴赏变成了语文教师个人的解读。教学中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词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诗词教学的整体效益大大降低,使诗词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人文精神不能得以传递和弘扬。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五)加强对古代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筛选,精心指导,有布置,有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总之,我们在诗词鉴赏教学中,应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教学效果。

  上好语文复习课的探究

  又是一年期末,也是师生们最忙碌的时候了,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期末考试。期末考试,起着检测我们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上好期末的复习课,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仅就我们备课组及我个人的一些做法,说说我们是如何准备复习课的,仅供大家参考、指正。

  首先要做好复习计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老师就得积极备战,发挥好统帅的作用。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师们就得研究好考试题型,要根据题型,做好组内分工。四字词语、默写填空、病句修改、文言释词、一词多义,这些都是我们每年期末必须准备的复习资料,如果有新添题型,我们也将有老师专门负责研究整理。比如去年期末新添的“表格题”,我组的李雪萍老师,就经过专门的研究,不但为大家上了复习示范课,讲解这种类型题的答法,而且他精心准备的练习题,也让我们在期末考试中获益匪浅。至于其他复习内容,我们都是根据题型,出专项练习题,由备课组内的老师各承担一项,(如: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说明文、现代文)到期末最后的时候,由备课组长出一套综合模拟题,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以减轻学生答期末试题时的压力。这样,经过集体备课研究,就能使我们的复习课任务明确,知道每天该复习什么,已经复习到了什么程度,以此来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使语文复习增强了针对性,避免了随意性。

  其次,课堂教学真抓实干。我们的校长曾告诫我们,学生是“考”出来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差生指着它拿分,好学生要想得到优秀,就不能在“语言积累”这部分的答题中有失误,所以,我们的课堂复习,除了要进行一些新题型的专项学习之外,常规的复习课都是“板块”式的,如:四字词语的听写(或者一词多义)(10分钟)+默写(练、写共10分钟)+课内文言文复习(释词),我们的目标就是:夯实基础,力争每人过关。对于阅读题,我们的复习模式是:讲--练(考 )--总结--强化。下面,我以现代文(散文、记叙文)的复习“讲什么”为例,说说我是怎样引导学生复习的。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是一个公认难点,很多同学在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但最后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这是其解题思路与出题者意图的偏差造成的,对待阅读的技巧是要先领会作者的写作观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文章中的观点破解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因此,我在领着学生复习现代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复习什么,即明确题型。一般来说,根据“课标”和“考纲”,现代文的出题思路是这样的:整体感知--理解(词、句)--赏析(句、段)--问题探究--读写结合。

  【整体感知】

  (一) “写什么”的感知。这种题型,现在常见的问法是:“作者认为… …是什么”、“在作者笔下,… …是一种怎样的形象?”等,我个人认为,这比以前的“概括故事内容”要有难度,需要你从各个自然段里挑出关键词,学生往往找不全,找不准,那么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去筛选出文中每一段中的中心句、评价性的词语,如“……是一种宽容”、“有胆量的”等,引导学生答题时要关注全篇,切不可只答一点,谨防一叶障目。

  (二)行文思路的感知。(结构、线索)要关注的是文中表时间、地点的短语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指代:词语的指代:往往是文中的一个词或短语;(如:“一个精灵掉落了”中的“精灵”是指“小红花”)还有: “这” 指代什么?答这类题 ,就要告诉学生,把题干中的问题回归文本,采用“排雷法” :先前后后,先近后远去找文中的句子作为答案。

  【词、句理解】包括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词语或句子情感表达的理解。

  词语的含义:(1)含义为隐含之意,将此放置于文中,结合语境、中心推断其具体内容或深层含义。

  句子含义的理解:(1)哲理句:将深奥句通俗化、直白化;紧靠中心去答。

  (2)修辞句:找寻本体,根据中心,揭示修辞的根本。

  词语或句子情感的表达:词语:感情色彩(特殊使用:贬义褒用) 在语境中的变化

  句子:关注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

  【赏析(句、段)】(怎么写)(一)句的赏析:按照“语言形式+表达效果+内容(写什么)”的格式来答即可。关键是要找准修辞(细节)用法;说明表达的效果;说清运用此种语言形式的目的是为了 “写什么”。

  (二)段的赏析。从文本与相关课文中选出的两段文字的比较。这类题学生答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内容上的异同”还好答些,从选材与主题上去思考就可以了;而“表达上的异同” 学生就乱答了,指导学生从修辞上、表达方式上、句式上(特殊句式、长短句的结合使用)去思考,强调学生不能把“内容”与“表达”混答。

  【问题探究】(为什么这样写)从文体知识上去考虑。如:题目在文中的作用?(内容概括、线索、中心、双关、吸引读者) “删除”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就可以删除;为中心服务的,要保留)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景物描写;结尾段:铺垫、过渡、呼应;总结;首尾呼应;等等)

  【读写结合】(1)描写类:中心突出,描写细致,语言表达好(修辞、句式),有深意

  (2)联想、想象类:不脱离上下文,想象合理有中心、表达好

  (3)感悟类:观点+引文+说理(名言、事例)+联系实际+总结 表达好

  以上说的是一些答题的技巧,然后由老师负责找出一定的语段,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番,老师通过批改,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强化,以尽可能减少答题技巧上的失误。这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指导,遇到具体问题还得灵活运用;而且我还认为,题型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要读懂文章。在平常的阅读练习中,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先速读文本,再带着问题重读文本,找到某些题的答案位置,对于拿不准的问题要三思,再回到文本中精读,最后还应根据老师的指导,带着答案,理解性地四读文本,以检测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只有读懂文本,才可能应付千变万化的试题,光掌握死记答题技巧,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

  至于期末的作文教学,我们采取“考前热身”的方法,即考试前,让学生再写一到两篇文章,以达到熟悉考场作文,不至于在考场上没有写作思路的目的。再关于其他方面的复习内容,在这里就不细说了,相信各位同仁都会有自己的高见的。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

  复习课是一种再现教学内容,巩固和完善认知结构,深化基础教学的课型。上好复习课能达到整体记忆、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如何上好复习课,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把平时上课比做“栽活一棵树”,那么单元复习或是期末复习就是“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由于多年固定的复习模式,使学生一提起复习课便没有了兴趣。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三是没有激活语文复习课的一潭活水。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一、 科学认识复习课

  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复习就是复收,就是通过复习来弥补知识的缺漏,于是让学生读读记记,做做练练,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也有些教师像放电影一样将平时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还有的教师认为复习课可紧可松,可多上可少上,没有硬任务。

  其实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单元知识系统进行梳理,以加深理解,系统掌握,全面提高,综合运用。同时,总复习又能查漏补缺,并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触类旁通,总复习可以弥补平时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平时学习中的遗漏。通过总复习,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认真备好复习课,精心设计教案,研究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课质量。由此看来,要上好一节复习课,教师任务更重,压力大,要求更高;学生在复习课上学习更紧张,节奏更快。

  二、 设定好复习目标和注意针对性

  复习目标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考试说明和学生的实际来设定目标。目标的设定是把握主要知识点、能力点、考点,在认知目标上下功夫,,要明确这些点在不密闭中应达到的思维层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不仅重结果 ,更重要过程和方法,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体验。 目标要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与学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利于学生从新的认知高度上,运用联系、对比、归纳整理方法,再巩固知识。决不能漫无目的,一堂又一堂,机械重复。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繁重的复习中理不清头绪,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灵活运用,那后果非常可怕。

  三、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堂理想的复习课,实际上就是交给了学生一把金钥匙。学生运用这把金钥匙打开的将是宇宙之门,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规律 ,抓住规律,你就能举一反三、轻松自如。复习课要培养学生“一叶落知天下”的能力和由此及彼相关知识串联的敏锐感觉,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法无限生发,由“吹面不寒杨柳风”想到有关“风”的诗句还有哪些,由“风”联想到“雨”、“雪”,由“长江” 联想到“黄河”,由历史联想到现在,由政治联想到经济军事;还可以“由点到面”拓展。如:由课内复习《美猴王》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哪些更有趣故事,你怎么评价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也可以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如:复习有关爱国词人辛弃疾,可以回忆同时代人,其他时代的爱国诗人,并涉入思想时代背景与诗人思想感情关系,归纳他们的诗词,名句,这样能使零乱知识连缀起来,形成知识网等等。

  四、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把复习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复习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教师不把复习课还给学生,仍然先入为主地以为只要自己在复习时讲了,学生就应该答得上的话,那么,教学也就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将新学习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给学生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不论教师讲授多少,都将是徒劳的,尤其是复习课。所以,复习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复习内容和形式,自己整理、归纳、总结知识,自己摸索、掌握适合自己的复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如此一来,学生有了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有了自由发展的天地,因而变得愿学、会学、乐学,并从复习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的复习乐趣,体会到探究知识、探究真理的乐趣。在复习课中,教师应更大程度地还课堂与学生,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讲,要讲重点、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过程;讲要有针对性,要讲到位、重刺激;讲到关键处,要重视学情,要简明扼要、要新意,忌机械重点、蜻蜓点水。

  练,选题要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兼顾题型,注意综合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三位一体从严要求,要定量限时,提高练习速度,增大思维密度,培养应考能力。倡导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参与。 ,

  以上几点建议是笔者在语文复习教学中的一点看法,粗陋之处难免。但是,不管怎样,一堂好的语文复习课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复习效果,应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应该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和能力。总之,高效率和高质量是衡量一堂好复习课的惟一标准。只有这样,语文复习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真正承担起“温故而知新”的重任。

  上好语文单元整理课

  单元整理课是每学完一单元后必上的“温故而知新”课。 “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也是查漏补缺、综合、提高课,就如何上好单元整理课,讲几个问题

  1、单元整理课内容的整体性单元整理课是把平时在每篇课文中学到的零碎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因此,要把复单元整理课课与新授课区别开来,切忌逐课逐段地把字词句像回放电影镜头似的重复一遍。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单元教材。在复习之前先把本单元中的基础知识按照拼音、字、词、句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把课文中出现的练习题类型分别列出来;再把阅读思考题的类型、作文训练的不同内容等也分门别类地列出来。这样,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内容,复习就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但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2、单元整理课过程的开放性

  单元整理课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要实施开放式教学,即让学生自主选择复习的内容和形式,自己总结复习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等。复习时,教师不再布置学生多读多写,而要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你愿意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可以反复练,可以同桌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容交流。”每复习一类知识或一个单元让学生写一份“复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复习中的新收获和成功的复习方法。复习完整册教材后,让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题,在全班内互相检测。这样的开放式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生受益,教师也了解到更多的学情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3、知识之间的互融性

  在单元整理过程中,还应还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以复习课文段落的阅读为载体,把基础知识和写作的复习融入其中,三者兼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课文中蕴含的训练因素,是复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阅读为核心,融”双基“于一体,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复习的效率。

  4、单元整理课原则

  A、主体性原则。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在复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复习空间,协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系统地整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自我复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B、灵活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知识内容呈现方式的新颖性,运用知识的灵活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现实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敏性。

  5、单元整理课应注意六性:A、体现目标性B、讲求序列性C、注意联系性D、突出方法性E、发挥主体性F、具有趣味性。

  6、单元整理课树立三个理念

  A、新理念,即减少头绪,加强综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B、新内容,即依据教科书,并适当向课外拓展,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为纬,组织复习内容。

  C、新教法,即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复习,多读书、多积累,精做题,做好题,举一反三,掌握规律。

  7、单元整理课树立三种教育思想

  A、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B、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

  C、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

  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词要一个一个地积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课文要正确流畅地读,话要清楚连贯地说,作文要通通顺顺地写,该背诵的诗文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只有这样,才能把基础尽可能打得扎实一些,才能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才能落实“三个维度”.

  8、单元整理课处理好几个关系

  A、处理好单元整理与考试的关系,不要以应付考试而学习。应该以整理旧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的。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B、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教材是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精心设计的。训练是有针对性的,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此,复习时应以教材为主,资料为辅,多举教材中的实例更进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训练项目明显的资料作为运用练习之用。没有课内的“一”,哪有课外的“三”。

  C、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坚持“三为主”的原则,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个本原则。

  坚持“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9、单元整理课把握好方向

  A、 重视积累

  根据课标的理念和总目标的要求,做到立足教材,多维拓展,即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媒体、网络等资源,选择、编制复习内容,以加强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知识积累的灵活和开放性。

  B、体现综合

  选择一种形式,如阅读、作文等,把各项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组合,融合其中,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所蕴含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学科知识的序列和目标的综合。

  C、展现学生的智慧水平

  要平衡“基础知识和能力”与“重视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内容的难易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智慧水平,使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上好语文复习课

  上好语文复习课

  平视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要上好一节复习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认真备好课,对知识进行综合,扩大课堂容量。由于复习课一般来说没有上新课生动,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因此复习课的应试性必须突出,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这是不容置疑的前提。忽略了这个前提,复习课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但是复习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要不枝不蔓,必要时直奔主题,在考点上下功夫。

  首先,复习课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针对性原则。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存在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三、系统性原则。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对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其次,复习课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一、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

  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二、梳。“梳”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到线、由线及面的总结,做到以一点或一题串一线、联一面,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梳”的过程是梳理、沟通的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三、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这一环节重在设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内容较多时,可以分类、分专项进行分析、对比。

  四、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测。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复习完成时,可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最后,要优化复习方法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优化复习方法。我认为,在总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五个为主。

  1、以学生为主。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和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以课本为主。期末复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以课内为主。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以练为主。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5、以能力为主。知识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联的。知识的存在和增长,的确是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相关推荐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相关文章:

古典诗歌鉴赏06-15

古典诗歌鉴赏教案02-03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2-18

初中诗歌鉴赏答题技巧09-14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12-26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6-28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06-30

石达开古典诗歌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