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论文

2023-04-13 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的论文 篇1

  对于小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而言,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小学阶段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科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小学科学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其与道德之间存在共性。要使学生从小懂得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遵守规则等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准则,就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是现代人文精神形成的资源宝库,我们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科学教育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理性,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促进教学有效性

  所谓教师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培养学生时“个体”所必需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化教育力有机统一的综合素养。高度地融合这三个要素,教师的人文素质才能产生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人文知识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材料支持,人文精神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动力支持,人文化教育力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持。[1]

  要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就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充满“尊严、责任、敬业、自觉、和谐”的人类精神和“严师、爱国、进取、诚实”的人文理念促进在职教师知性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首要内容”的教师教育目标,促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自觉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中的“重理轻文,重课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要害是轻人文素质”的倾向,主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采用探究式、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

  二、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要采取渗透模式,即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与目标。[2]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对世界产生完整的认知观念,具有观察和了解科学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从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看,《科学》教材注重内在价值在课堂上的体现,因此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有着较宽的人文视野,而这些正是科学教学的返璞归真。教材除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之外,一个突出的新特点便是增加了诗歌形式的科学美文,几乎每册都有两三篇诗文。如,“土壤和生命”单元的首页上写着:土壤是为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地球上亿万个生命/都在她温暖的`怀抱中成长。又如,“植物的种子”一课中有一首“蒲公英的歌”: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谁也不知道/我的快乐和向往/风儿风儿/带着我飞向远方。[3]这些优美的小诗充分展示了科学与文学的交融,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表达了科学中的人文之美。

  从科学课程的理念看,“通过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品味科学家发现的喜悦,让学生用情感、智慧和理性去体味成功的滋味和价值”。[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自我评价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来让学生品味自豪感。学生通过独立的研究,对某个问题进行自圆其说,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打破条条框框对人思维的限制,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精神压抑,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

  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5]这一提法既体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

  三、彰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这就是说,从人文的维度上,科学探究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授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人文内涵的彰显,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支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彰显科学课堂教学的人文性,教师就要蹲下来教科学。

  首先,营造“共享”氛围,建构人文性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呼唤着“共享”式的师生关系。人文理念指引下的“共享”过程,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承担着学生“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科学课程标准中所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学生是小学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小学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其次,凸显“现实”意味。组织人文性的探究内容目前在新课程统领下的每门学科都比较注重人文性,学科教材的编写上都增设了许多充满人文色彩的内容。科学教材也不例外,既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又有充满诗情画意的科学小诗……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还应该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教材的内容。从而能有效接轨学生的生活现实,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氛围,让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四、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推动人文素质教育

  “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它以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对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结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和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的进行,使儿童从小培养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

  “做中学”项目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通过小组学习,体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通过交流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科学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人。要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加强科学史人文价值的开发。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主线,是科学教育的基石,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是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科学教育应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科学历史事实内在的精神价值,凸现自然科学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通过科学史教育,展现自然科学所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公平精神和宽容意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密切关系。“今后在科学教材中应加强科学技术方面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内容,穿插一些科学家故事,讲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坚韧精神,这些都是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与融合的有益尝试。”《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科学史实例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看到,科学事业是富有哲理的,社会性的活动,是充满人性的。

  通过对科学认识活动过程的历史考察,追溯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本源与演变,能够使学生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已有的科学知识,由此从宏观上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观念,以弥补学科科学教育之不足。科学史教育注重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与历史发展的辩证统一,因而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科学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水平,同时起到“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作用。学习科学史,可以感受和发现科学家们在探求科学真理活动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了解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从而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对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今后初中、高中实施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程改革打下基础,而且这种探究学习方式深深地影响了儿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在学校乃至社会形成“爱科学、做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文化氛围。发展“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将为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科学的论文 篇2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一种较为成熟和完善的教学模式。

  本文就导学案的特点及运用问题谈一些看法,试图揭示导学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是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从目标导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教学反思等方面总体制定的教学过程,将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点拨、学案导学、习题训练、捆绑评价、教案与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六步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作用。通过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的转化,使教学过程优化,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导入目标。

  在设计学习目标时,教师首先要理清本节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概念,这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也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目标必须符合课程标准、教情、学情,情感目标符合实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空间,保证整体学习的高效性。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目标设计要主体分明,须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有时主体是学生,有时是教师主体,这会导致教学的混乱。第二,目标引入要自然。可采用口述、小黑板、多媒体等形式,也可利用故事悬念导入。教学内容有时是枯燥的,教师如果能找到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事件为导入点,就可化枯燥的知识为有趣的问题。事件的选择要真实、感人。语言要生动,要用优美的文辞将学生吸引到故事中去,要给学生留悬念,让其有思考的空间,从而活跃思维。此外,还可用知识迁移法导入目标。知识迁移法是将学生学过的.知识用到新的教学中,提高对新问题的思考和理解程度。知识迁移法最好用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知识点来创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导入时教师要胸有成竹,智慧点拨,才可达到预期效果。第三,设计目标时,教师要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以体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系。

  二、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要简洁、明了。能从“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程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保障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二次备课,利用导学案,让学生先自学新课,找出本节重点,以基础知识、重点知识作为主攻方向,进而整理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教材内容较多,教师则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

  三、小组交流。

  学习小组的组建要科学,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要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民主和谐,才能使其提出挑战性、独创性的见解。

  根据教学内容,每课时应有2~4个小组讨论问题。针对教学重难点合作讨论,尝试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全班展示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解答学困生的疑点问题。

  四、展示点拨。

  这阶段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悉教材,技术运用得当,学科功底厚实,知识面广。小组的展示要主动,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质疑。教师的讲解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得法,点拨适时、精炼、到位。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重点,并总结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特别指出学生容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五、训练拓展。

  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有一定梯度、题量适中的课堂练习题。导学案中的习题设计要科学、有层次,包括当堂训练和适量的课后练习、周检测题。要根据个体差异布置作业,题不宜过多,覆盖面要广,题量一般控制在 5~10 道,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体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巩固学习成果。

  六、小结反思。

  学生能独立构建知识网络,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小组之间交流借鉴,共同提高。教师的点拨能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结反思可采取多种形式,最好让学生自己完成。如安排组内一名成员总结,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总之,“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则起引导作用。教师关于课程改革的意识要强,理念要新,进而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学生学习与教师引导互补协调,密切配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这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科学的论文 篇3

  摘要:

  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

  科学 课堂教学 生成 动态 探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课堂在经历了一些插曲后终于回到了正途。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科学的论文 篇4

  “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一个基本教学特点。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惟一依据,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师正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将更加全面,把儿童的主体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来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

  教师要准确把握实验教材所体现的几点基本思想,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的实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创设一个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满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科学问题。教学《动物与环境》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通过放录像,让孩子们看到乱捕乱猎、乱砍滥伐,野生动物纷纷倒下,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到最后全部默默无声。见此情景,我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在不知不觉中,既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又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人。如有段时间,三年级的学生对玩纸飞机成风,可多数人的纸飞机却飞不高,飞不远,热情与日俱减,这时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时,我们恰好学习《纸飞翼》这一课,我给学生介绍了纸飞翼的常识,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如何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学生们参与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实践,每人手中的纸飞机试飞时,多数人眉飞色舞,热情高涨,因为他们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师生互动、合作使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还应作到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更精彩.可以说这样是一种最优方法。

  三、注重和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无疑,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要做到:

  (1)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说的白一点,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什么做这个实验。

  (2)设计实验。此环节是重中之重,因为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设计好实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

  (3)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5)应用结论。学科学,关键是要用科学,如在教完"磁铁的力量"这一课后,我设计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巧取缝衣针”,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这时,再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铁的例子,也为后面学习“磁的应用”作了铺垫。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运用当地资源,让学生感知、体验

  在学习《观察身体》时,教师首先让同桌同学互相观察对方的身体,了解身体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什么样的,并把观察到的画下来,在对身体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孩子摸摸自己,发现身体里还有什么,比如找心脏的的位置,找肋骨,并数数肋骨有几根。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教师又让孩子在观察种子的基础上,分小组亲自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并为植物的每个生长时期画像。在这游戏,观察、实验、记录、制作、画画等多种活动中,孩子不仅仅亲身体验了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而且还有了极高的兴趣。

  在教学《青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清青蛙是怎么跳跃、游泳的,教师就可自制课件,向学生播放青蛙跳跃、游泳时的慢动作画面,让学生与实物进行对比观察,以让他们了解青蛙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们一会儿低头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会儿抬头看看电脑播放的青蛙跳跃、游泳的慢动作画面。不一会儿,学生们就纷纷举手请求汇报观察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学生们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观察任务。

  五、赏识教育更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来的优势吧。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进学生的心里,对一些学习困难的或甘于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每次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课程标准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对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科学的论文 篇5

  摘要: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经历探究;激情;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效果;方法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科学的论文 篇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高中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都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需要,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已经成为生物教学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要努力探索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性问题,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促进,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有效的结合,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再由教师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建立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中获得新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生物科学史,领悟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史是由很多生物学家在历史中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一部科学的探究史。它需要学生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动的去学习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例如,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进行探索,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在生物史上奠定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的内容,重视生物科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家们拿着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及科学家身上的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的技能

  高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接触到生物体本身,可以直接的对生物现象进行研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实验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生物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学生自主的动手完成实验的内容;同时还应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经过思考和分析,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从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水平。

  四、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生物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因此,在生物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他学科的渗透,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把握生物学知识重点的同时,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利用学生学过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还未学习的生物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实际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可以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使抽象具体化和简单化,运用生物概念和生物原理等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只有将科学技术和实际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另外,生物学是21世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已经成为科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注重给学生多教授一些生物发展的实际案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更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小结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自主学习能力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发展。

【科学的论文】相关文章:

科学小论文04-30

科学小论文08-20

盐的科学小论文09-06

关于科学的小论文12-11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的论文09-24

科学小论文400字07-30

科学小论文(15篇)08-20

科学实验小论文11-13

建筑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