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小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小论文1
上个星期,母亲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父亲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父亲,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父亲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由于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因此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父亲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父亲:“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父亲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科学小论文2
立题原因:
今年夏天,妈妈买了一个可以自己制作雪糕的雪糕模子,我们事先将雪糕的原料放进模子里,放进冰箱两个小时,我就可以吃到甜甜的雪糕啦!在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在放进冰箱之前,我明明没有多放水,但是等我拿出来的时候,总是有一部分雪糕已经在外面了,而且每一根雪糕多出来的部分差不多。还有我也发现放进冰箱冷冻层的矿泉水总是容易被冻裂了。对于这些现象我知道一点原因,水在结成冰的时候,体积会变大。但是变大了多少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我的实验。
实验情况:
我准备的材料由:圆柱型容器两个,水,直尺还有水性笔。第一步,我将水分别倒入圆柱形容器中,使用直尺测量水的深度,深度都维持在10厘米,并在圆柱型容器外侧的水位线处标上记号。第二步,讲两个圆柱形容器都放进冰箱的冷冻层中,冷冻两个小时。第三步,将两个已经结冰的圆形型容器拿出来,马上用直尺在圆柱型容器外侧测量此时冰的高度。两个容器冰的高度都在十一厘米左右。第四步,总结分析了实验过程,发现水结冰之后体积会变大十分之一左右。 结论:
水结冰之后体积变大了十分之一左右,我又想问为什么了?所以我上网了搜索了相关资料,在水结成冰时,水分子的运动不能破坏氢键,氢键起主要作用,它把水分子结起来形成有规则的空间结构,在一个晶格中,四个氢原子在正四面体的顶点上,一个氧原子位于四面体四面体的中心。这样,使分子间的空隙变大且保持一定,因此水结冰时体积变大。我大概明白就是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导致体积变大。
科学小论文3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与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是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与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的时候,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科学小论文4
去年年底快过节时,母亲给我买来了一个水仙花的球茎,我高兴极了,我按母亲说的把它放进了盆子里,然后倒进干净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几颗小鹅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母亲说春节就能开花,还说花特别香。过了几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葱苗。大概一个月后,碧绿的叶片中探出几棵花苞。
春节快到了,那几个花苞还是没有开,它也许不知道我看花的心情是多么迫切啊!春节过了,它不但没开花,而且花苞枯萎了。母亲告诉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伤心极了!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电脑上查找资料,原来,水仙花的生长要求有阳光,适宜温为12摄氏度——16摄氏度,假如水温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长叶子不开花,甚至死亡。那段时间,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们这里的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连十几天的低温,我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来保护花苞,导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这样由于我的失误,被冻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养水仙花也需要学问呀!养水仙虽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假如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不可太低,10摄氏度为宜。此外,假如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有了这次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底我肯定能养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科学小论文5
大家都知道,秋天的时候,枫叶就会变红,满山的枫叶就像一片火海,十分漂亮。可是,为什么秋天的枫叶会变红呢?
原来,枫树种在秋冬的时候,体内会产生一些化学变化,让原本树叶中所含的有用的物质或部份组织分解之后,回收并储藏在茎或根的部位,明年春天的时候可以再利用,叶绿体和叶绿素就是被分解回收的对象。因此当叶子里的叶绿素没有了,其它色素显出来,如花青素的红色、胡萝卜素的黄色等,就成了红色。植物的叶片中除了叶绿素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色素如黄色的叶黄素、胡萝卜素,红色的花青素等。但因为叶绿素的含量较大而遮盖了其它颜色,使叶片呈绿色。到了秋天,叶绿素因为气温下降而渐渐分解,其它色素的颜色才显露出来。除此之外,枫叶中贮存的糖分还会分解变成花青素,使叶片的颜色更加艳红。
只要大家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小论文6
科学课时,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去做一个小实验。同学们听了都非常的兴奋,也很感兴趣。
回到家后,我开始琢磨到底做个什么实验呢?突然我想起上星期的“吹气球比赛”,那次我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吹了5个气球。今天我决定做个“不用嘴吹的气球”的实验。我先准备了一只塑料瓶、一只气球、一只空盆和一瓶热水,开始动起手来。
我先把去掉盖子的塑料瓶放入冰箱,大约十分钟后,我把它取出,放入空盆里,迅速地把气球口紧紧套在塑料瓶口上,再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只见气球鼓了一下便泄了。我不解的看着气球,“怎么会这样呢?难道是我哪个环节出差错了?”回想刚才的实验过程,会不会是冷冻的时间太短了呢?于是我决定把瓶子冰的时间长点来试试。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先对气球作了一些处理,多吹了几下,使气球皮能够松懈。一个小时之后,我再次取出塑料瓶放入空盆里,套上气球,不断地把热水淋在塑料瓶上,这时我看到气球慢慢地鼓了起来,越鼓越大。“哇,我成功了”!我非常地兴奋。
这是为什么呢?我决定上网来搜索资料。经过查找,我知道了这是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同时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如果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多查资料,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解决。
科学小论文7
“我们今天玩尺子。”“什么,玩尺子?”“尺子有什么好玩的?”“尺子非常常见,不好玩!”一听说玩尺子,我们的好奇心,激动的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师见我们好奇,激动的心飞了,继续说:“别急,先看我。”说着,老师拿起一张纸,把它撕成了碎片。
“哎,今天不是玩尺子吗,怎么成撕纸了?”……纷纷议论起来。老师撕好了纸片,叫我们拿起尺子在头发上摩擦,我们慢慢地感觉尺子变热了,到最后,当尺子滚烫滚烫时,老师说:“赶快把尺子放在纸片上。”这时,奇迹出现了,纸片竟然自己飞了起来,紧地吸在尺子的下面。“怎么会这样。”“太绝了!”“真是奇了!”……我们纷纷惊讶得赞叹起来!
老师说:“塑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尺子是塑料做的,用它和丝绸,皮毛相互摩擦,就会产生一种静电,这种电能吸住一些轻的东西!”
“原来是这样!”大家赞叹又道。“竟然可以用丝绸,我们试一试吧!”我们又在外套上摩擦了一会儿,我们一试,果然可以!
科学小论文8
我们身边有许多属于科技的东西,例如:电饭锅、电脑、电视机、和电灯等等。
我们的科学真的越来越进步了,这都靠大家的努力所创造的。科学给我们带来许多益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科学家们的努力没白费!以前的黄泥路→泥沙路→水泥路→演变成今日的沥青路,这代表我们的交通已经进步了。
以前的月光→萤火虫→油灯→煤油灯→演变成今日的电灯,这代表我们的火灯已经进步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东西,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近来,发现我们的马路会有汽车闯红绿灯的情况,所以安了个拍摄机,一旦有汽车冲过红灯,要罚款200元啊那东西就会把那时的情景给拍下来,!我舅舅就是一个例子,都怪表弟表妹们的好奇心,现在我们都可以安心地过马路了!真方便!我们有路地上走的汽车,海上的船,天空上的飞机和火箭……已经摆脱了“两脚车”了,这就是科学的进步。
科学会让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
科学小论文9
科学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用一只手捏碎一个鸡蛋。我当时心想:不就区区一个小鸡蛋吗?壳薄薄的,肯定一捏即碎。晚上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这个试验。
我从冰箱拿出一个最大的鸡蛋,在下面放了一个碗,以免捏随后会洒满一地。我把鸡蛋放在手心,五只指头握住整个鸡蛋使劲捏,可是,怎么捏也捏不碎。我认为是鸡蛋太大的原因,便拿了一个小小的土鸡蛋。我又把那枚土鸡蛋放到手心中,使出了吃奶的劲,可这个小家伙仍纹丝不动。
我叫了妈妈来捏鸡蛋,她把鸡蛋躺在手心,用五只指头握住鸡蛋,可是也奈何不了这枚小小的鸡蛋。
后来,我们只好请出家中的“大力士”——爸爸来捏这个小家伙。爸爸说:“你们这十几年白吃了!一个小小的鸡蛋都捏不碎,看我的!”爸爸将鸡蛋放到手心中,用五指握紧了鸡蛋,把脸都涨红了,也拿这个小东西没办法。爸爸红着脸说:“中了邪了,壳那么薄都捏不碎。咦,是不是这个鸡蛋是实心的呢?”我们一家人怀着好奇心,把鸡蛋往桌角轻轻一敲,鸡蛋碎了,这是枚普通的鸡蛋,并不是实心的。
为什么用手用力捏比不过在桌角轻轻的一敲呢?我心中带着一个大大的问号,走到了电脑前。我打开了主机,等待电脑开机。
我打开了网页,急忙忙地查了起来,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原来,那毫不起眼的鸡蛋,也有一个原理呀。
我们在捏一个鸡蛋的时候,手的扛杆力平均分散到了鸡蛋的各个地方,不足以把它捏碎,因为拱形是最稳定的形状。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造出了拱桥,尽管它看起来比较单薄,但是车水马龙从它身上辗过,它巍然不动。例如赵州桥,它在那里站立了几千年,将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也没有倒塌。
那为什么在桌角轻轻一敲就碎了呢?因为施加的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就越大,所以在桌角轻轻一敲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鸡蛋搞碎。
啊!身边处处有科学,没想到一个小鸡蛋有如此多的学问!
科学小论文10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苍蝇停在桌面上,你用手去捕捉它时,会发现手还未落下,它早已飞离了这块“是非之地”。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苍蝇背后还长了眼睛不成?科学家通过对苍蝇眼睛的研究发现:蝇眼十分特殊,共有5只。其中3只较小的是单眼,是感觉亮度强弱的,另外2只为复眼,每只由许多六角形的视觉单位小眼组成。这众多的小眼都自成体系,有独立的光学系统和通向大脑的神经,这些小眼的视觉神经都能互相配合,既能协调一致又能独立工作。因此,蝇眼不仅有速度、高度的分辨能力,并且能从不同的方位感受视像,这也就是人们用蝇拍从背后打它也易被发现的原因。这种复眼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率,它能把运动的物体分成连续的单个镜头,并由各个小眼轮流“值班”。人的眼睛是球形的,苍蝇的眼睛却是半球形的。蝇眼不能像人眼那样转动,苍蝇看东西,要靠脖子和身子转动,才能把眼睛朝向物体。苍蝇的眼睛没有眼窝,没有眼皮也没有眼球,眼睛外层的角膜是直接与头部的表面连在一起的。从外面看上去,蝇眼表面(角膜)是光滑平整的,如果把它放在显微镜下,人们就会发现,蝇眼是由许多个小六角形的结构拼成的。每个小六角形都是一只小眼睛,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小眼。在一只蝇眼里,有3000多只小眼,一双蝇眼就有6000多只小眼。这样由许多小眼构成的眼睛,叫做复眼。蝇眼中的每只小眼都自成体系,都有由角膜和晶维组成的成像系统,有由对光敏感的视觉细胞构成的视网膜,还有通向脑的视神经。因此,每只小眼都单独看东西。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把蝇眼的角膜剥离下来作照相镜头,放在显微镜下照相,一下子就可以照出几百个相同的像。科学家对蝇眼发生兴趣,在于蝇眼有许多令人惊异的功能。如果人的头部不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不会超过180度,身体背后的东西看不到。可是,苍蝇的眼睛能看到350度,差不多可以看一圈,只差后脑勺边很窄的一小条看不见。人眼只能看到可见光,而蝇眼却能看到人眼看不见的紫外光。要看快速运动的物体,人眼就更比不上蝇眼了。一般说来,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楚物体的轮廓,而蝇眼只要0.01秒就行了。蝇眼还是一个天然测速仪,能随时测出自己的飞行速度,因此能够在快速飞行中追踪目标。根据这种原理,目前人们研制出了测量飞机相对于地面速度的电子仪器,叫做“飞机地速指示器”,并已在飞机上试用。这种仪器的构造,简单说来就是:在机身上安装两个互成一定角度的光电接收器(或在机头、机尾各装一个光电接收器),依次接收地面上同一点的光信号。根据两个接收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并测量当时的飞行高度,再经过电子计算机计算,即可在仪表上指示出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飞行速度了。
科学小论文1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有科学的影子。只要你用心观察,仔细寻找,就会发现科学是令人赞叹的,科学是奇妙的,科学更是变化莫测的。
科学是一位魔法师,会七十二变。在机械设备上,它变成杠杆、滑轮、轮轴,让我们用很小的力气移动大物件。在学习上,它变成了墨囊、橡皮,使我们的学习更轻松便捷。在国防上,它变成了卫星、导弹,使我们的国家更强大,人们的生活更加安稳。
在学校的科学课上,我们经常会做一些小实验,比如:熔岩灯、大米跳舞、气球火箭等。曾经,我就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在家里独立完成了一个实验,并赢得了全家人的赞赏。步骤很简单,就是用糖水在空白的纸上写上字再晾干,然后用火一烤,空白的纸上就会出现褐色的字迹。是不是很神奇?
科学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大家还记得《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吗?在古时代,你要说陶罐比铁罐更经久耐用,肯定会有人笑话你。但科学证明,经过时代的推移,风雨的侵蚀,当时认为坚不可摧的铁罐竟化成了一滩泥土。而陶罐却依旧屹立不倒,最后成为现代陶瓷的象征。
邓小平爷爷曾说过: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我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为了让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们一定要一起加油。
科学小论文12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科学小问题的答案,你们想先听哪一个呢?哦,是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呢,还是凸透镜能点火呢?哦,你要先听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呀。好!马上为您揭晓!
蚂蚁是社会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蚂蚁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蚂蚁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当蚂蚁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蚂蚁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
但是死蚂蚁不会像活的蚂蚁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蚂蚁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蚂蚁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蚂蚁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我们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如果你想逗它们玩,把手一伸,它们就乱套了。
下面我为你讲述下一个的答案,冰之所以会融化,是因为冰接收的热量比失掉的多,总体处于接收热量状态,所以融化。
在南极、北极,或者气温处于零下的地区,水冻成冰后是不容易化的,例如南极的冰川一直都存在,即使每天有阳光照射,也不易融化!
冰凸透镜可以点火,是因为光的折射,光进入凸透镜后折射到一个点,该点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点火了。但是光进入冰凸透镜的同时,冰也吸收了一部分光的热量,如果外部温度很低的话,冰吸收的热量就都散失出去了,所以冰才不会融化;如果外部温度很高,冰还同时吸收太阳光的热量,那么很快冰就会融化掉了。
总而言之,冰在折射光的同时,也在吸收光的热量,关键看外部温度是高是低。
真是有趣的实验啊!
科学小论文13
今天,当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的时候,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电视中的卡通人物,背景等等东西为什么会随着时间的快慢而变化呢?
我先作了一个猜想:假如电视的构造中有一个大圆盘,所有的图片都固定在大圆盘上,因为圆盘与遥控器上天线的关系正如两个能吸在一起的吸铁石一样,所以遥控器可以轻松自如的控制电视,我又做里一个小实验,我在一张长纸条上写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几个数字,接着,我找来了一支笔,把笔钻进了中间的间隔里,我拿着笔慢慢地转着,上面的数字也在我的眼前慢慢转着,我停止转动,上面的数字也不转了,我飞快的转着笔,上面的数字也在飞快的转动着,现在,我的手好像遥控器,管理着电视播放的速度与电视播放的频道,而中间的笔,就像天线,传达我控制的东西,并把我控制的东西传达进“电视”而上面写着数字的小纸条,就像是电视,我把遥控器摁快进,电视上节目也播得很快,这一下子我明白了,原来我们看到的电视就是由一些设计的图片绑定在胶片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我找到了《十万个为什么。生活篇》这本书,上面说动画片诞生于1831年,法国人普拉托把画好的图片按顺序放在一部有观察窗的机器的圆盘上,图片随着圆盘旋转,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动画片原始的雏形,在这之后,又前后被人经过四次改造,分别是:1906年美国人史蒂沃德,1908年法国人科尔,1909年美国人麦克基,1915年美国人赫德,最后从1928年开始,沃尔特。迪斯尼完善了动画体系与制作工艺,也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将动画片推上巅峰。
我想爱画画的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画几幅画,钉在一起,很快的翻动纸,会产生一种与动画片一样的性质。
科学小论文14
星期天,我和妈妈一块儿做了个实验。我按照妈妈的吩咐,拿来一个干燥的空玻璃杯,一个打火机,找来几支蜡烛和一些石灰水。首先,妈妈取出一根蜡烛,小心翼翼地点燃它,竖拿着。蜡油顺着滴在了台子上。妈妈乘着蜡油没有凝固时,将蜡烛粘在台子上。然后,妈妈把一旁的空杯子照在上面。这时,蜡烛似一个乖巧的小孩一样,熄灭了火星。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并不怎么奇特,但自己却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好请教妈妈。妈妈说,因为火在燃烧时需要氧气,而杯子把它盖住了,里头的氧气就受到了限制,很快火焰就会把氧气烧光,当杯子里没有氧气时,它就会熄灭自动熄灭了。
接着,妈妈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又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很纳闷。妈妈听了,笑着说,你还是去请教电脑老师吧!我一听,打开电脑查了起来,原来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哦,原来是这样呀!”我急匆匆地喊来妈妈,给她看了电脑上的说明。妈妈笑着说:“今天你有知道了一个新知识了。”真是一次有趣的实验!以后,我还得多做些实验,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学知识!
科学小论文15
秋风一起,金黄的树叶纷纷落下。我在门前做清洁工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地上的叶片大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为什么呢?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我想应该做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我的想法。于是我制作了像叶片一样的风筝去放。由于不太会放,因此放了很多次风筝也没有飞起来。我记得风筝落地时总是重竹条的一面朝地,这是不是和落叶朝天有相同的地方呢?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因此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