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2022-04-15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40年代新诗现代性探求的,无疑是穆旦。他的诗歌以深邃的内涵、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穆旦给人感受最深的不光是他的诗,还有他在逃避不了的坎坷命运中的奋斗,或者说是他面对命运的不同常人的选择。有时人的命运是不可选择的,个人的命运也无法把握,但是他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在《我看》这首诗中,我们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人类的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这时候就听见我的主暗笑”。

  这是说,在爱的发展中,“你我”的理性的因素仍然在起作用,以致使“主”暗笑,“主”也就是造物者——人类生命本能,包括爱的创造者——自然,他也在暗笑,现在的“你我”太理智了,所以,就“不断地添来另外的你我,/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这个“另外的你我”,就是对于现在的过分理智的“你我”的一种超越,添加之后的“丰富而且危险”,是对于爱的热烈感情的一种抽象性的暗示。“主”的“添来另外的你我”,实际上是说自身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的发扬。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美。

  3、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都喜欢春天吧,只要在春天走进大自然,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世界。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对春景,诗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曾用笔名梁真,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2)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38年,当时作者年仅20岁,正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读书。

  (3)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和袁可嘉。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诗歌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

  (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

  (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4)注意词语的重读;

  (5)读出情感。

  例如:第一节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要求。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2、画出第一节中能表现春风和春草特点的词语,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辞或者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的格式来表达)

  明确:“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3、品读第二节,思考:第二节紧承第一节哪个词语?第二节描写的意象有哪些?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紧承第一节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飞鸟、天边的流云和大地。

  画面: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4、品读第三节,这一节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在作者笔下“大自然”有什么特点?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明确:“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5、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

  6、品读第五节,思考: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明确:愿望: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表现出来。

  7、请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

  明确:这首诗写于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时刻,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目标导学三:把握中心,体会特色

  1、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春天的大自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因时代而产生的欢乐和忧戚。

  其一: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的大地。

  其二: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其三: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抒发得很强烈。

  三、板书设计

  我看

  穆

  旦

  所看:春天之景

  所感: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抚慰人的心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注重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诗歌的表现力,并注重诗歌画面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不足之处

  1、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没有具体阐述,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障碍。

  2、对生命的感悟方面引导得不多,只是停留在情感抒发方面。

  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篇2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

  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8226;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课后找出穆旦的其他诗作诵读,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你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

  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环节二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环节三

  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义

  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

  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三、归纳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

  1.意象大气而深远。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畅。

  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

  环节四

  文章主旨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板书我看:自然之美

  我看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人生意义

  环节五

  阅读穆旦的《春》《诗八首》《青春》,感受其诗的特点。

  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训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扮演的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不是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权利,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会揣摩诗歌语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语言揣摩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难点)

  三、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四、背景资料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五、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丰润(rùn)沉醉(zuì)忧戚(qī)

  勃发(bó)飘逸(yì)漫游(màn)

  流盼(pàn)摇曳(yè)枉然(wǎng)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íng(凝)望yǒng(咏)赞

  流pàn(盼)màn(漫)游

  3、解释词语

  1、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2、枉然:白白地。

  3、飘逸:漂浮,飘散。

  4、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6、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六、指导朗读

  七、感知课文

  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八、品读课文。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答案】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答案】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答案】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九、难点探究

  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十、课堂小结。

  本课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十一、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春风春草

  所看飞鸟流云

  我合而为一

  看生命的勃发热爱自然

  所思静流的飘逸

  生命的飞奔

  与自然合流

  教学反思:

  《我看》这首诗发现作者不仅写了春天,更写了青春。朦朦胧胧地感觉到读这首诗的时候有一种复杂的心情,有快乐、有渴望、有热烈,也有压抑、有痛苦、有迷茫、有反抗、有等待。这两点给我感触最深,因此讲课时也是围绕这两点展开的。之后又查阅了其他人对这首诗的解析,作者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九叶诗派诗人的诗歌特点,就这样,由整体感知到细细揣摩,在一遍遍的背诵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备课的第一阶段主要理解文本,对于如何展开教学并没有思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想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这首诗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描绘春天的?写到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修辞……等等。不过更多的是根据自己在阅读文本时的感受及想到的问题来设计的。关于作者穆旦的介绍处理的不太好,只让同学们自己看了看,没有统一说,总之,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成与败。提问之后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如何有效的进行评价与总结也需要好好琢磨。中间部分处理的还是有点快,整堂课的节奏快了,主体部分结尾处没有过渡好,结尾结的有点突然。布置了作业,以“写在青春的时刻”为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之前再加一个小小的总结,整堂课会显得完整流畅些。另外,最后也可以推荐学生看穆旦的其他诗,比如《冬》,通过《春》与《冬》的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

【「统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6《我看》优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统编版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名师教学设计03-04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设计03-17

苏教版一上第8课《看菊花》教学设计01-10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03-23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09-14

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木兰诗》教学设计12-28

初中物理课《欧姆定律》教学设计03-16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白鹭》练习题及答案09-02

篮球课教学设计03-18

《钱唐湖春行》教学设计 初中版11-21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