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苏轼《江城子》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
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
(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
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
《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
(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
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100字左右)
学生写作事例: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学习了两首词、两个人、两座城,以及同学们笔下的城,是记忆叠加的书写,更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呼吸的印证。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于中国,我们有古老和年轻的城市,同学们高中努力学习,可以考西安交大,去古老的城市西安;可以考上海复旦,去年轻的城市上海。然后请你们和古人一样,用文字,用文化记忆来书写城市,这样,城市的精神就能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了!
拓展阅读:
《望海潮》原文: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望海潮》参考注释:
①冰澌:冰块。
②金谷:金谷园,在洛阳城西北,晋石崇所建,常在其中宴饮宾客。
③铜驼:铜铸的骆驼。古洛阳宫门前四会道口置铜驼,夹路相对,时对铜辽街。
④西园:洛阳名园。汴京好西园。汴京也有西园。此借指汴京的名园。
⑤是事:事事,凡事。
《望海潮》赏析:
这首词约作于作者贬官后重过洛阳途中。词人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痛感世事沧桑悲凉情怀。早春时节,旧地重游,倚栏极目,满眼惟是暝烟栖 ,与昔日的歌舞欢宴、桃红柳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年华暗换、流水天涯的凄凉之情油然而生。秦观词向以“情韵”著称,语言工巧,文字精密,这首词中“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二句犹为脍炙人口。一个“乱”字,点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思路幽绝,令人激赏。起头三旬写初春景物。从“金谷俊游”以下,以下,一直到下片“飞盖妨花”为止,一共八句都是写旧游。换头“西园”三句,人美妙的景物写到愉快的饮宴。
以上总结共十一句 写旧游。把过去写得愈热闹,就愈衬出现在凄凉、寂寞。“兰苑”二句从繁盛以孤寂,逼出“重来”句,点明怀旧之意。“烟暝”末五句又归到“今”,“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词中以“陈、隋小赋”手法极力铺叙过去的欢乐,句法丽密,而目前的凄清牢落,却只以疏笔借景物点染,形成强烈的对照,感人至深。词中“柳下桃蹊”几句,把绚烂的春色,无处不在春光渲染得十分真切动人,充江了生意。整首词典清丽,温婉平和,气骨不衰,含思幽绝,语意婉约,韵味很醇厚,是出色的长调。
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扬州慢》原文: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参考注释: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 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著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扬州慢》赏析: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诚然,由于生活道路和审美情趣的制约,较之辛词,姜词的题材较为狭窄,对现实的反映也略显淡漠。但他并不是一位不问时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历高、孝、光、宁四朝,其青壮年正当宋金媾和之际,朝廷内外,文恬武嬉,将恢复大计置于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叹。淳熙二年,他客游扬州时便有感于这座历史名城的凋敝和荒凉,而自度此曲,抒写黍离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词中,这是最早的一首。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虚处传神,城池荒芜、人烟稀少、屋宇倾颓的凄凉情景不言自明,这与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笔相若。“春风十里”,并非实指一路春风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诗意,使作者联想当年楼阁参差、珠帘掩映的盛况,反照今日的衰败景象。“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陈廷焯《白雨齐词话》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姜词以韵味胜,其佳处即在于淡语不淡,其中的韵味反倒是某些浓至之语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几多曲折:下有同仇敌忾之心,而上无抗金北伐之意,这样,清泠的号角声便只能徒然震响在兵燹之余的空城。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从怀古中展开联想:晚唐诗人杜牧的扬州诗历来脍炙人中,但如果他重临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缱绻的诗句,因为眼下只有一弯冷月、一泓寒水与他倘佯过的二十四桥相伴;桥边的芍药花虽然风姿依旧,却是无主自开,不免落寞。尤其“二十四桥”二句, 愈工致,愈惨淡,可谓动魄惊心。萧德藻认为此词“有黍离之悲”,的确深中肯綮。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海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2-06
望海潮教学设计12-23
望海潮教学设计12篇12-23
秦观 望海潮09-03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3篇12-16
柳永《望海潮》教学设计(精选8篇)03-18
秦观《望海潮》赏析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