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1-08-25 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胡同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诙谐、传神的京味儿语言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2、立足文化发展的视角辩证审视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消逝的复杂情感。

  3、结合生活体验为北京胡同的未来出谋划策,强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抒情散文,本节课将“审视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消逝的复杂情感”作为教学难点;作者汪曾祺用诙谐、传神的京味儿语言传递了胡同文化的多元内涵,这是理解作者复杂情感的重要抓手,因此本节课将“品味诙谐、传神的京味儿语言体会胡同文化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往往会忽略情感是如何表达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也就是“怎么样”和“为什么”的层面;而且,学生体味情感往往具有单一性和片面性(比如仅仅停留在“惆怅”的层面),不能辩证立体。因此,本课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文化发展的视角,辩证审视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消逝的复杂情感。传神、诙谐的京味儿语言是本文最有语文味儿的东西,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来说,品味这些语言还是有一定经验差距的。基于此,本课将“品味诙谐、传神的京味儿语言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诙谐的京味儿语言体会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立足文化发展的视角辩证审视作者对于胡同文化消逝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作者汪曾祺是南方人,但他的大半生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可以说北京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所熟知的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在胡同的`角角落落里,在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乡情里。胡同文化孕育了汪曾祺,也孕育了汪曾祺的“胡同味儿”文笔。今天让我们走进《胡同文化》,感悟一番地地道道的胡同味儿。

  我们先来交流北京胡同的解说词。

  2、情感体验

  (1)感悟伤感与惆怅

  老师用虔诚的心聆听了大家的解说词,对胡同的特点有了比较形象、直观的了解,这种方位正、命名俗、数量多、环境幽的胡同孕育了富有魅力的胡同文化。然而,在汪老的笔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既然胡同和胡同文化遭遇了这样的处境,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呢?说出你的依据。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愫呢?你能否结合文章前半部分进行分析?

  (2)体会超然与洒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胡同造就了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胡同文化,这种气氛温馨、融洽,给予作者浓浓的家园温情,作者虽未生于斯,但求食于斯,荣辱于斯,也将终老于斯,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同和胡同文化已经成为作者的精神依托。面对她的消逝,怎能不惆怅?那作者只是一味的惆怅吗?你能否从后三段里读出作者的其他情感?说出你的依据。

  你能否继续从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找找作者这份超然和洒脱的依据?

  3、理性剖析

  作者在第5段里告诉我们: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北京胡同是北京城历史文化传承的印记,是北京城历史文化的记忆。从这个角度看,胡同文化是北京的文脉啊,胡同文化消逝了,就相当于城市文化记忆的线索断了,面对此,怎一句“再见吧,胡同”了得啊?你怎么看待作者的洒脱与超然?

  4、研究拓展

  面对即将作者笔下即将消逝的胡同和胡同文化,你认为在伤感之余,更应该怎样?

  为拯救弄堂,上海人有哪些文化呼吁和实际行动呢?能否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5、课堂结语

  文化遗存是一个城市的DNA,作为社会的一粒微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保护她、改造她。以此共勉!

【《胡同文化》优质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2.《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4.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5.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6.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7.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8.胡同文化 教案教学设计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下一篇: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