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学设计

2021-05-07 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望庐山瀑布

  一、情境导入,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

  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

  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四、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五、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

  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

  (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六、个人建议

  对诗的意思只要大概明白,不必要求掌握。本案中设计的问题比较好:“你看图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第二课时

  绝句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

  画面上有哪些景物?

  (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

  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

  (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

  四、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

  (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

  (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

  (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

  (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五、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

  (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六、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七、个人建议

  背诗也要注意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带者美好的心情去背诵。

《诗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插图,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古诗,感受优美的春景,能说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认识13个字,会写6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怎样?(指名说)

  2、 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 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

  1、 老师感悟。

  2、 学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 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三、再读感悟。

  1、 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哪里讲了花?用诗句来告诉我们。

  2、 这么美丽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 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

  2、 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

  1、 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

  面。

  2、 这是什么?

  3、 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二、揭题

  1、 出示课文插图

  2、 诗人高鼎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中,我们来读一读。

  3、 板书课题,读准“村”。

  三、初读感悟。

  1、 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 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 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2、 全班齐读。

  3、 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

  5、 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五、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 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 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同学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诗两首》教学设计3

  29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板书:

  乞巧

  乞—气

  宵—霄

  课后反思

  1、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

  2、未有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

《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释题:

  ⑴读古诗题目。

  (注意重点字音:赠。)

  ⑵师简介诗人“苏轼”。

  2、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⑴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

  擎残橙刘

  ⑶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⑷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七、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1、释题:

  ⑴读题。

  ⑵简介诗人“杜牧”。

  2、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3、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⑴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⑵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4、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5、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⑴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⑵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6、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⑴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⑵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古诗《雪》节选了4句,作者尤袤抓住子夜雪的两个特点,将夜雪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雪》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犯的心志,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

  设计理念: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图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第1学段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认识7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会写11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书写11个生字。

  3、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冬季来临,我们就会经常看到雪花那轻盈的身影,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有月光的映照下,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南宋诗人尤袤是怎样赞颂这雪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实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指导朗读,感知诗意。

  1、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诗,可以借助拼音,把古诗读准确。

  2、同桌互相读,听一听,他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读。

  4、这首诗,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

  5、请你像老师这样读,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会!(自由练读,读中体会。)

  6、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三、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互相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整体感知全诗内容。对学生理解困难的词语重点指导。

  3、由文入画,提升理解。

  学生观察插图,理解全诗,图文结合,同桌合作交流,理解全诗内容。

  四、感悟诗境。

  1、作者尤袤就是用这样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看到此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2、配乐反复吟诵,体会诗境。

  五、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雪、窗、照”3个字。

  3、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南宋诗人尤袤笔下的夜中雪景,然而,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唐代诗人柳宗元主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第2首《江雪》。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结合插图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指名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说。

  ①配乐,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②谁还有什么补充的?(指导对“蓑笠翁”的理解。他身上穿着的是——蓑;头上戴着的是——笠;整个词的意思就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③与第1首《雪》对比,此时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④带着你的体会再读一读(自由练习、指名、齐读)。

  (2)画。

  ①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②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③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3)读。

  ①指名读。

  ②集体评议。

  师指导朗读停顿、节奏、韵脚。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③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④背诵。

  四、识字与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检查字词读音是否准确。

  2、合作交流识记方法,重点指导“惊、独、钓”3个字,特点:左窄右宽。

  3、学生按照田字格练习书写汉字。

《诗两首》教学设计7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各位老师可以作为参考使用。

《诗两首》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⑴ 音画情景。

  ⑵ 朗读领悟。

  ⑶ 诗歌欣赏。

  ⑷ 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⑴ 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

  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

  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

  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

  2、配乐读。

  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二、对话平台

  1、初读:

  ⑴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⑵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⑶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2、研读:

  ⑴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⑵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⑶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⑷汇报交流诗意。

  ⑸多种方式朗读。

  3、诵读:

  ⑴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

  ⑶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写字:

  ⑴出示要写的字:

  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⑵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⑶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⑷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5、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一、对话平台

  1、复习:

  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自学:

  ⑴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⑵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⑶汇报:

  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⑷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细读:

  ⑴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⑵指名读,读后评价。

  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⑷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4、诵读:

  ⑴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⑵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⑶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5、写字:

  ⑴出示生字:

  枫、于,学生认读,

  ⑵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⑶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

  “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⑷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6、练习与拓展:

  ⑴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⑵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诗两首》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1、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2、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⑴ 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⑵ 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⑶ 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⑷ 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⑸ 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① “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 “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⑹ 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⑺ 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3、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⑴ 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⑵ 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⑶ 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⑷ 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⑴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⑵ 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⑶ 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2、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⑴ 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⑵ 欣赏交流佳句,如: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3、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⑴ 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⑵ 生探究、发现。

  ⑶ 交流感悟。

  ⑷ 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⑸ 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⑹ 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⑺ 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4、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诗两首》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会认“庐”等9个生字,会写“吴”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的实物投影。

  2.课件。(瀑布映衬青山、飞流直下的情景)

  3.生字卡片。

  第 一 课 时

  (学习《望庐山瀑布》)

  情境导入 ,理解诗题

  1.(投影展示插图)老师以优美的导语 ,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同时随机讲解“香炉”“庐山”等词语。

  2.理解诗题,认读生字“庐”“瀑”。(注意“瀑”的读音)

  3.齐读诗题。

  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吟读,用笔圈出生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以后再读给同桌同学听。

  2.结合插图思考:诗人站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物?

  3.伙伴之间交流,老师随机点拨。

  4.组织交流或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进行指导,结合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紫烟”“遥看”“飞流直下”等词语。

  5.老师小结: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看着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产生了一种想象──这飞流直下的瀑布,真好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一样!(学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让学生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练习背诵,可同桌之间互相背。

  巩固生字

  出示“庐”“瀑”“炉”“疑”,用卡片检查学生认记情况,用组词的方式理解字义。

  学写生字

  1.出示下列要求会写的字:炉、银、烟、流。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老师点拨。

  3.重点指导“流”字。(提示:“流”右边的上半部分与“云”的区别,右下部分三笔之间的间距要匀称)

  4.学生先观察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第 二 课 时

  (学习《绝句》)

  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望庐山瀑布》。

  2.填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揭示诗题“绝句”,简要说说诗人杜甫。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生字表的拼音读准字音,再读正确、读通这首诗。

  2.同桌互读。

  3.指名朗读,齐读,注音纠正读错的字音。(如“行”不读xíng;“泊”不读pò)

  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思考:画面上有哪些景物?(柳树,黄鹂,天上飞的白鹭,山上的积雪,江面上的船)

  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板书:黄鹂白鹭雪船

  2.看图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结合理解“窗含”“门泊”两个词语的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根据学生的提问师生一起答疑)

  4.看图读课文,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

  活动激趣,记诵诗句

  1.找对应的词语,老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的词语。(如两个—一行黄鹂—白鹭翠柳—青天窗—门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

  2.师说生读。(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相对应的诗句)

  3.读词连诗。(老师出示诗中任意一个词语,学生背出相对应的诗句)

  4.情境背诗。(让学生扮演诗人,指点画面上的景物吟诗)

  5.集体背诵。

  识字、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要求认识的字“鹭”“含”“岭”“泊”“吴”,引导学生交流记字方法,练习组词语。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吴”“含”“窗”“岭”“鸣”“绝”“泊”“柳”。

  3.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记忆方法,识记字形。

  4.重点指导“窗”与“柳”的笔顺。

  5.老师范写。(注意把字写美观,提示容易写错和不容易写好的字)

  6.学生先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再书写,老师巡视。

  7.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第2道填空题。

  课外延伸

  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试着背一背。

《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咏、碧、妆、剪、裁”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咏柳》。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谈话激趣:同学们,春天到来时,天气转暖,花开了,草绿了,小鸟又飞回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春天的一切都充满着生机。春天是这样的美,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

  2.释题:“咏”即用诗歌来歌颂和赞美。“咏柳”即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合作探究字词。

  (1)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相互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释词:

  碧绿:翠绿色的玉石。

  妆:装扮,打扮。

  万条:文中指无数根柳条。

  丝涤:用丝织的带子。文中用来形容柳枝细长而柔嫩。

  裁:裁剪。

  三、深度感悟,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二句诗。

  (1)自由轻声朗读第一、二句,思考:这两句是是什么意思?

  (2)指导看图: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儿童坐在一棵柳树上吹着竹笛)从远处看,倒垂下来的柳条像什么?(像用丝织成的带子)

  (3)理解句意。

  谁能试着说说第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高高的柳树如同碧玉装饰成的一样,万千条柳枝好像垂下来的绿色丝带)

  (4)指导朗读。

  一要读出对诗人的赞美,二要读出节奏感。

  引导:诗人从柳树写到柳枝,又从柳枝写到柳叶,诗人看到这细嫩的柳叶,是怎样想的呢?

  2.学习第三、四句诗。

  (1)指名读第三、四句。

  (2)交流汇报:诗人是怎样想的?

  (柳叶怎么这样细这样尖,好像是人裁剪出来的)

  (3)诗人又想到是谁裁剪的呢?

  (二月春风)

  (4)诗人为什么会想到二月春风呢?

  (因为春风一吹,吹绿了柳树)

  (5)投影出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导理解。

  (6)谁能说说这两句的诗意。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教师范读。

  2.同桌对读。

  3.指名读。

  4.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背诵。

  五、小结

  在春天里看到吐出新绿的柳树,就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所以许多诗人都写是赞美杨柳。诗人赞美杨柳更为奇特,从“树——枝——叶”联想到“碧玉”“绿丝涤”,最后把二月春风比作剪刀,仿佛是二月春风把这剪刀裁出满树又细又嫩的柳叶。

  六、扩展升华

  诗人描写的柳树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那么你眼中的柳树又是怎样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唱一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激发对春天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了解比喻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咏柳》。

  2.全班齐背《咏柳》。

  教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写春天柳树的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景物的另一首诗《绝句》。

  3.介绍杜甫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杜甫到了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那时正是春天,他看到明媚的春色,心情十分愉快,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诗句。

  2.边读边想:诗人看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上有些什么?

  3.同桌交流。

  三、合作探究,质疑释惑

  1.齐读第一、二句,想想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美妙的画面?

  2.指名读第三、四句,说说这两句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指导:诗句中的一个“含”字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在屋子里向远处眺望。这窗户好像画框,远处的山,门前的大船,都镶嵌在画框里。诗人写得多妙啊!

  四、朗读感悟,欣赏体会

  1.指导朗读。

  朗读这首诗时语调要轻松,要突出重音:鸣、上、含、泊、千秋、万里,要边读边想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语言特色。

  4.体会诗歌节奏。

  读中体会。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画面有声有色,充满生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你能体会得到吗?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还(huán)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相关文章:

1.《诗两首》教学设计

2.《诗两首》教学设计

3.《诗两首》优质教学设计

4.《诗两首》教学设计模版

5.《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6.诗两首教学设计范文

7.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8.诗两首教学设计模板

9.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母鸡》教学设计 下一篇:小学《蜜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