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表内除法的横式、竖式写法和试商的方法。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口算和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3)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弄懂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学会笔算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教学准备:
准备小棒卡片火车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发小棒,用小棒摆喜欢的图形。
2、引导用小棒摆一个一个独立的三角形。
二、探讨新知
1、小组交流摆的情况:最多摆几个,怎样列式,为什么?
2、汇报:用12根小棒摆4个,123=4。用11根小棒摆,113
3、讲解竖式写法。思考:余数表示什么?
4、观察比较:观察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5、
三、巩固新知
1、用13、47根小棒摆三角形,怎么摆?列式计算(做一做)
2、坐车去旅游。看你桌上的题卡,请你认真做对题,可别上错车。(贴火车图)
3、咱班共有多少人?下火车需要租车,如果一辆车可以坐8人,需要租几辆车?剩下几个人怎么办?(列式计算)
4、老师还要再考考你们,看谁最快,最先到达目的地。(卡片)这个大红苹果就送给你。
四、全课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及操作活动,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概括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学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及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等。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51页的主题图,创设情景,提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合作探究,创新发展。
(一)自学、交流,学习例2。
(1)自学、合作探究。
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课本P51的例2。
出示: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摆,最多摆几组,还多几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跟你们组的小伙伴尝试解决问题。
(2)学生自学、合作探究。
(3)学生自由汇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4)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本。
(二)自学、交流,学习例3。
(1)猜想-验证,突破难点。
1、让学生猜想:假如除数是5,请猜猜余数可能是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验证: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到底余数可能是几?请同学们翻到52页看例3,利用小棒摆一摆,再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得出:余数<除数
4、
(2)看书质疑。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本51-52页的内容,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三、
1、基本层:
⑴、P52做一做。(课件示“第一关”)
⑵、P53做一做。(课件示“第二关”)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P51的问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你是怎样想的?)
(3)p51做一做p53.4(课件“第三关”)
2、综合层:(课件示“第四关”P53第2题)
3、开放层:(给猫送鱼)
准备:余数分别是1、2、3、的3只猫,及鱼状的卡片。
方法:学生写了余数的算式(鱼)贴上相应的猫上。
最后点评表扬学生(课件出现小猫说谢谢同学们送来的鱼)
四、全课
1、今天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2、你能说说自己或小伙伴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吗?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设备
学具准备:
水果卡片(不同的水果),鲜花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2、学生摆、问老师、老师答。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图意,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校园情景,认真想一想哪些使可以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课件展示)
学生提出问题
2、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a.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
b.动手操作:
c.提问思考:
d.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e.你能说说列竖式的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吗?
(2)教学例题2。
a.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b.仿照例一的方法进行探究,发现有什么不同?
c.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d.尝试列式:23÷5=4(组)……3(盆)
e.适时
f.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g.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比较
观察一组列式,你能发现什么?
a.课件展示
b.小组讨论
c.全班交流
d.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四、巩固拓展
1、猜猜看:课件展示,学生猜
2、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五、归纳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9个蛋糕、10碗方便面……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9;4=2(个)……(个)学生说出9;4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师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方便面:10;4=2(碗)……2(碗)
矿泉水:11;4=2(瓶)……3(瓶)
香肠:12;4=3(根)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师: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你打算每人分几块?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学生回答:我想每人分2块,
我想……18;2=9(人)18;3=6(人)
学生独立完成。
18;4=4(人)……2(块)18;5=3(人)……3(块)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三、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分苹果和观察、分类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认识余数,了解带余除法的意义;知道“余数比除数小”。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带余除法。
3、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探索问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
小朋友已经学过除法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有余数除法。小朋友听说过有余数的除法吗?你觉得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生介绍)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开门见山,请小朋友自己介绍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
1、分糖果
师:有一天,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到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么样呢?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些糖,但糖果数量可能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生活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实践活动入手,让每一个小朋友动手分分写写,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体验过程,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2、反馈结果,讨论分类
(1)学生上台汇报,逐一补充。师:小朋友很会动脑筋,你能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吗?
[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
(2)结果分类,并用算式表示
师:正好分完是以前学的。我们一起用算式来表示。
那么这些分后有剩余的,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试一试。
[自己想办法写一写如果分后有剩余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在数学中,我们习惯上这样表示:14÷3=4…2(举例)用三个小圆点
[把概念当作学生学习的生成点,让学生在探索中自然习得,让学生从模仿、识记水平达到理解和领悟的水平。]
二、学习实践,探索新知
1、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分一分,写一写,认识了余数,那么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7÷3,你能列竖式吗?试一试(生板演)
[学生已经学过了怎样列竖式解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因此老师可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地去解决这一新问题,发挥学习主动性。]
(1)列竖式计算
(2)互相议一议计算方法
(3)教师点拨
(4)练一练:17÷320÷6(师:先请小朋友自己做一做,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试商对有些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安排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
(4)反馈情况:你们是怎么做的?(展示,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
2、知道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
(1)师:小朋友非常能干,那么我们算了这么多题,你能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余数要比除数小)真的是这样的吗?你能举个例子吗?来老师这里也有几道题,我们一起算一算。(板书:11÷214÷324÷618÷5)
(2)说一说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师:如果余数比除数大,可以吗?
[用多媒体实物演示,使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这一较难理解的道理变得形象、清晰,帮助孩子获取信息、明确道理。]
3、判断下面各题计算正确吗?用手势表示,并指出错在哪里?
19÷6=2…725÷5=4…520÷3=7…117÷5=3…0
三、学习反思,自我体验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本领?
四、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抢答)
10÷511÷57÷523÷519÷5
这些算式里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发现没有?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哪几个?为什么?
2、找一找,小房子里可能住的是谁?
师:听说我们在学带余除法,很多小动物都赶来了,请你根据他们身上的号码及刚才学的知识,猜一猜,蓝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绿房子可能是哪些小动物的家?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找你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让学生置身与喜闻乐见的情境中,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再次体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探索,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到了数学学习之中。]
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从内容来看有余数的除法,无论在算理上,还是在求商上,横式、竖式的书写格式都比表内除法复杂,并且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时也会一定的困难。但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初步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的横式、竖式书写方法,因此我考虑在这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尝试及同学间的合作交流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课堂中我首先开门见山,请孩子自己说说对带余除法的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课题。然后安排分苹果的实践活动。一般老师都会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确当学生有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或需资源共享时,要小组合作,但我认为在这一分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体验的深刻感受,并通过自己的活动将动作、语言、符号相对应。因此我安排每位学生自己圈圈写写,初步感知分后有剩余的情况。
接着,让学生根据分的结果分分类,正好分完和还有剩余。这样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正迁移,从而能够开展有效学习。考虑到学生年龄偏小,在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时,还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在通过观察板书的习题,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在启发学生自己举例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