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2021-09-29 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作文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篇1

  【训练新目标】

  1、了解审题的内涵、意义和步骤,明了准确审题的重要性;

  2、字斟句酌,把握题意,明确限制和自由,学会准确审题的技巧。

  【导写零距离】

  古人说:“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不能者百箭不中。”审题犹如射箭,审题正确了,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如审题错误,必然一错百错,全军覆没。审题就是反复咀嚼提供的文字,字斟句酌,弄清题目的词句的意义和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整体地理解题目对写作的要求和规定。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就可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或适合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如以时间、地点、人物、场景、事件的其中一项或两项以上为题目的(如《发生在双休日的故事》),或题目的开头或末尾带有“记”、“忆”、“访”、“传”、“事”、“记事”、“故事”、“见闻”、“漫步”、“游”等词的(如《美好的回忆》)一般要写记叙文;有“颂”、“赞”、“唱”等字眼的(如《小草赞》《生活的赞歌》),宜写成抒情散文。现在的作文命题往往淡化文体,所以有的题目适宜写多种文体,如《学会感恩》《理解》《责任》《选择》等。对于没有明确文体限制的作文考题,同学们就要选择最适合自己、最好把握、最易写好的文体来写。

  2、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写人、记事,数量、景物,抒情议论等都有明确的范围要求。因此,要学会反复推敲,确切掌握。这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的每一个词语,弄清它的中心词、限制词特别是关键词,从而明确写作范围和重点。如《我家的一件趣事》,“事”是中心词,“我家”、“一件”、“趣”是限制词,“趣”又是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选材和立意的重点。所以在作文之前,要认真揣摩命题的语法结构和语言内涵,抓住题眼(即关键词,有时也是作文的文眼),并围绕它框定选材范围,确定写作重心。

  记叙文的题目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写人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要侧重于人物形象的描绘,要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道德情操、性格特征等,并适当地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穿插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如《我的老师》《我尊敬的一个人》等题目都可以写成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要把记叙的诸要素交待清楚,把事件的脉络及发展过程叙述明白,使读者有个清晰完整鲜明的印象。如《童年拾趣》《挫折》《难忘的一节语文课》等题目都可以写成记事的记叙文。

  3、审清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如《我钦佩的一个人》与《我喜欢的一个人》,二者的内容虽都侧重于写人,但“题眼”不同,就决定了选材重点不同。前者的“题眼”是“钦佩”,后者的“题眼”是“喜欢”,两篇文章的选材和写作重点就要从“钦佩”和“喜欢”入手。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材料,确定文章内容。

  一般作文题都有提示语或引题的材料,要认真透彻地阅读这些材料,理解出卷者意图,明确写作重点,确定文章内容。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如盐城市近两年都是以“裸题”的形式命题,去年是以“歌声”为题,今年是以“眉头舒展了”为题。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连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如《眉头舒展了》这个题目的已知因素比较概括笼统,如果在这个因素上增加几个相关因素:谁“眉头舒展了”,为什么舒展了,出现了怎样的问题让人眉头紧锁,事情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最终找到了怎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的写作内容就具体了。同样《笑容》《忏悔》《欢乐》《渴望》等题目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审题。

  【误区会诊室】

  学生作文时在审题方面可能出现的误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之一:不辨文体

  应试作文中,如果作文题后的要求中已规定了文体,自然不存在辨析该用什么体裁的问题,如果未作要求,则必须仔细分析,以防“文不符体”。

  如福州中考作文《从此,我不再》。这个题目可以写记叙文,继续自己不再任性、不再害怕困难、不再迷恋网络等等,但一定要以继续为主。也可写成散文,表达自己告别某种个性上的弱点、走向成熟的情感。但切不可写成说明文或议论文,既偏离了文章重点,又偏离了文章体裁。

  要克服这种毛病,当然还得从题目入手,明确其所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文中用什么方式来配合。如果文题中没有标志性的文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辨析:以人物、事件、时间、场景、地名、物名为题的,一般写记叙文:如《笑声》、《关怀》、《我的好朋友们》。念起来情味浓、意味深者,一般写抒情文:如《让我们再说一声:老师好》、《我想化作》当然,这些都是一般规律,题目与文体的规律不是僵死的,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之二:不明题眼

  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应试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如盐城中考作文《改变了我》这个题目的题眼是“改变”,这就决定了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之前的情况是次要的,而“改变”之时和“改变”之后的情况是主要的,要详写。如果反之,就偏离重点了。

  要克服这种重点偏离的毛病,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写作阶段的内容,从而略写别的阶段,以作为铺垫烘托,来突出详写的重点阶段。一般地,题眼总是处于题目的逻辑重音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在默念题目时,自然感觉到的那个最响亮的字眼,如《同学,你不能这样》,中心词是“不能”,那么重点是要论述“为什么不能”。又如《生活告诉我》,中心词是“生活”,首先要理解“生活”的含义。在这里,“生活”是指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告诉了“我”什么?“我”又从中悟出、提炼出什么道理来?因此,这篇文章要写成夹叙夹议的以叙为主的文章。

  误区之三:站位不准

  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一是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作者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二是角度失准。审题时,对题意把握失准,着眼点、思考点有误,人称使用不当,或角度弄错。明明是正面写的题目,文章却站在反面来写,或者反之。如文题《发生在家中的一件趣事》,有位考生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作文题目限制发生的趣事“在家中”,所以文章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眼光去叙事,而该文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事,显然采用的角度失当了。又如《美在课余》,这显然是一道正面命题,可有的考生却从反面来构思,写一些女同学在课余时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的情景。再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是一道中性命题,可有的考生从反面角度,把它当作“挫折”来写,结果当然只能得低分。

  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灯》。“灯”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F

  误区之四:厚此薄彼

  一是只重材料、不顾标题或只重标题、不重材料。考生面临既给材料又给题目的作文时,忽略哪一方面都是不切题意的,必须要二者并重。

  二是只重题目,不顾要求。要求是对文章的限制性文字,一般有表达方式、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考生因审题不周,忽略要求,结果写好的作文不尽合题意,

  误区之五:挖掘不够

  有些题目的命题意图,并不在外表,而在深层或题外,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觅题外之意,倾听弦外之音,这种命题,一般文字简洁,没有什么提示,审题失误率也最高。如《心愿》、《意外》、《温暖》、《书声》等题目,以《心愿》为例,是谁的心愿,是什么样的心愿,是一个还是几个心愿……可任选一个方面来写,但重点写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这才是深层内容,才是题外真意。可是有的考生,只静止的写有个什么样的心愿,极力渲染“心愿”变成现实的心情,对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的原因却写得很少,虽也能扣题,但只抓住了题目的外表,而影响了文章的深度,又如文题《村边的那座小桥》,有位考生写自己四岁时在桥上玩耍不慎落水,后来在大人的鼓励下重走过那摇摇晃晃的小桥,也不怕它了,结尾写道:“昔日的小桥如今早已不再了,伴同我那次的落水一起成为了历史。”就桥写桥,在审题时未作深层的审视和思考,未能赋予文章以深刻的内涵。如果能从中悟出点如“昔日的小桥成了我人生的一个起点,我学会了不断的尝试”的哲理,文章就有了深度,就有了“闪光点”。

  【超越无极限】

  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备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

  请以“点点滴滴都是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600字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细节描写的内涵,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鉴赏、训练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引发学生情感冲动,激起参与兴趣,产生表达冲动,诱发成就动机,从而自觉投入写作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激发情感,把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真实、独特的感受化作细写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看希望工程宣传图片,谈感受)

  看了图片你有何感受?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明确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及作用。

  2、初步掌握描写细节的方法和技巧。

  三、感知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我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细节,如果把我的作品比做编织好的生活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的结点。”———(托尔斯泰)

  四、品味经典,欣赏细节

  品味以下的经典文段,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片断】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朱自清

  (点析)动作、外貌描写,用慢镜头分解,细化动作。

  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父亲的外貌: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

  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这里背影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动作是人物的情感性格的流露,来自于作者的真切的生活体验。在这样的细节中,最容易使读者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

  小结: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四、借助实例,明确细节(分类)

  品读下列细节描写,思考是怎样描写的?

  1、场景(环境)细节描写。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服饰(外貌)细节描写。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3、语言细节描写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4、动作细节描写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5、心理细节描写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都德《最后一课》)

  五、对比反思,探究方法

  1、这里有段学生习作,写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老师办公室的情景。大家来评一评,写的怎么样。

  【甲文】

  我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里面充满了责备,我喊了一声“黄老师”,黄老师点了下头,只是“嗯”了一声。

  学生点评并试着修改

  点拨:我是怎么走进办公室的?有什么动作和心情?黄老师的目光是怎么样的?看到那样的目光我又有什么心情?我是怎么“喊”老师的,有什么心情?老师点头的神态,“嗯”一声的语调如何?这些都是可以展开描写。

  出示【乙文】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办公室,迎面正碰上黄老师的目光,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于是一阵恐惧袭上心头。我只好勉强的笑一笑,喊了一声“黄老师”,连声音都有几分颤抖了。黄老师皱了皱眉,鼻孔里“嗯”了一声。我的心又是一阵紧缩:我犯了什么错吗?

  学生对比点评

  点拨分析:(1)用词比较准确。例如“忐忑不安”一词就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的七上八下的心理(2)细节突出。例如:黄老师皱了皱眉。(3)注意了人物的情态特征。例如:“那双眼睛里没有了往日的慈祥可亲,而是充满了责备”。

  小结:方法一: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方法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结合前面环境、外貌描写例句。)

  六、退而结网——学以致用

  1、明确强调:细化动作、延长过程

  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2、练笔:选择以上方法,试根据语境,任选一题,给下面的句子添加细节描写。

  1、下课铃响了,老师还在讲着,同学都很着急。

  2、我的同学小宇他很瘦。真没见过这么瘦的人。

  3、学习借鉴这里有一篇写片段2的学生习作。大家来看一看好在哪里?。

  【甲文】

  我的同学小宇他很瘦。真没见过这么瘦的人。

  【乙文】

  他很瘦。有人形容谁瘦常常说“他瘦得像豆芽菜”,但是他即使是豆芽也是那种脱水两三天之后的蔫豆芽。他很瘦。笔挺的西装到了他的身上往往就变成了风衣,只能向下垂。他受的叫人担心,以至于关心他的人总是劝他——风大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即使必须出门也要离树远一点,离水远一点。他瘦得是那样的彻底。假如医学院的学生要学习人体骨骼的位置,看看他就一目了然了,视觉效果绝对不亚于医学标本。

  学生对比点评

  点拨:怎么个瘦法,瘦到什么程度?

  分析: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突出人物特点。

  七、作业

  文题:我从没有这样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舒畅、激动、烦恼、懊悔等。

  2、以写人、记事为主,记事要完整、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3、至少要有一处人物细节描写,拿红笔用曲线勾画出来。

  4、不少于600字。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观察好习惯。

  2、学会捕捉精彩镜头,并运用想象把所见、所听、所想写进自己的文章中。

  3、从片段描写入手,把片段描写写具体。

  教学重点

  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运用想象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课伊始,与学生交流对作文课的看法,喜欢是为什么,不喜欢又是为什么!

  2、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谈论,一是喜欢作文课。是因为从上三年级后,每到作文课的时候,老师都能引领学生做一项游戏,并在玩中学习写作。精彩的作文完成后,老师能及时讲评,并给予学生鼓励,让孩子们特别有成就感。二是不喜欢作文课。毕竟有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不太喜欢写文章。

  3、老师相机引导,喜欢是因为你体会到了写作的乐趣,不喜欢是因为你还没有品尝到文字带给你的快乐,没有关系,只要你用心去做,一定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今天我们就再来一场快乐大比拼——跳绳比赛。喜欢吗?既然喜欢玩,那就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来对吗?

  二、比赛规则

  本次比赛规则如下:将我们班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我们来个男女大PK。从每队中选出15名队员,有两名队员摇绳,其他的队员一次从绳下跳过,每人每次只能跳一个就出,后面的接着进,就这样来回接龙一样,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组跳的最多。

  1、大家听懂了吗?

  2、谁还有疑问?

  三、游戏过程

  1、选出比赛队员,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准备比赛。

  2、采访参赛队员:告诉老师你现在是什么感觉?紧张到什么程度?你心里想什么呢?根据具体情况做机智的调整。以使现场气氛更热烈而紧张。

  采访观众:告诉大家,你们想什么?(也许想快点开始,也许想希望本队胜利,也许怕别队胜利……)

  3、在学生急切的心情中宣布比赛开始,但忽然又停下来,老师讲活动时的观察要求: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要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去观察。

  4、第一场比赛正式开始。

  5、比赛结束,带孩子们迅速回到教室里,再次采访参赛队员:(说出最真实的体会)。

  采访观众:

  (1)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他们比赛队员的动作、神态等方面去谈论。)

  (2)听到了什么?(从参赛队员的方法指导上和观众队伍的加油声,及自己身边的人的语言上着手交流。)

  (3)想到了什么?(由看到,听到然后再去思索,把自己的思索大胆的说出来)

  6、依然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第二场比赛和第三场比赛,发现与第一场比赛的不同之处,然后与同学交流。

  四、指导写作(片段描写)

  1、在刚才进行的三轮比赛中,你认为最值得一写的是那一场比赛,为什么?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学生写哪一场比赛的都有,因为哪一场比赛都有可写之处)

  2、你认为选择一场比赛进行写作,要从哪几个方面去描写呢?

  (抓住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语言去写;抓住观众的各个方面去写;还要描写自己的情况,如心情、想法、感受等)

  3、写作:那就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你的笔写出来吧!

  五、片段赏析

  在赏析中,借鉴,然后修改自己的文章。使自己文章更精彩。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去发现丰富而精彩的素材。

  2、懂得作文是写自己最想写的,写别人最想知道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材料选择空间的拓展。

  2、写法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指导“写什么”

  从动物身上发现。

  出现图片:小猫上树(画面取名:小猫的勇气)

  1、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学生有:小猫很有勇气,小猫敢爬树等)

  等爬完树,你会发现小猫的肉垫、爪子、毛等等都有了变化,这时,你又发现了什么?

  2、出现不起名组图:小猫斗大猫小猫洗爪子猫睡觉大猫妈妈的母爱

  A现在你又从猫的身上发现了什么?

  由学生任意挑选说自己的发现,并简单地进行叙述。

  1、导入身边动物。

  A、猫的身上的发现是这样的多,其实狗的身上的发现更多,我们同学家里养过狗吗?你亲戚家里有人养过狗吗?你曾经发现过狗的什么?

  (估计学生有:狗会摇尾巴;狗会看门等)

  B、还有别的动物吗?

  2、从身边发现

  出现图片:一个躲在门里的小女孩

  A、这个人是谁啊?会不会是你?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学生有:向来以为自己胆子大,却发现自己胆小如鼠;看见老鼠害怕了等)出现图片:妈妈和爸爸在地里割稻(起名:我发现变了)

  B、你发现什么变了?(估计学生有:妈妈的手变粗糙了;爸爸的脸更黑了;我变得更爱妈妈了等)

  3导入生活。

  啊,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出现游泳三阶段:不会、会、熟练的图片)

  你瞧,就算是一个事情我们就有三个发

  估计学生有:我发现游泳真难啊;我发现我也会游泳;我发现游泳很简单

  小结:发现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充满浓郁乡村气息的地方,啊,抬头就有发现,低头也有发现,回到家里,妈妈的眼神,爸爸的问候都是发现,发现太多了,把你所能发现的填在纸上

  1把你的发现与小组的同学分享。

  2挑你最能说的一个告诉同桌。

  二、指导“怎么写”

  (提问指导法)学生上讲台回答同学提问

  (第一位)朗读题目后学生提问,讲台上的学生回答。

  引导:你觉得他回答得不够清楚,你可以要求他说得更清(第二位)朗读题目后,猜同学会提问些什么,并把自己猜的问题回答。(这个猜问题不难,一般都能猜到,特别鼓励猜问题的学生)、范文指导法。同学们有很多发现,这里也有四位同学有自己的发现:《我发现妹妹咬人的秘密》

  《我发现选择范文后,教师要求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注意提问质量)

  引导:如果你们想知道问题,作者能在作文总告诉你们,那么作者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朗读范文,并让提问的学生回答,自己的问题作者有没有告诉你。

  猜范文的内容。

  选择第二则范文,教师要求学生猜作者写了什么?(学生猜)

  范文朗读,并让学生自己回答猜中了没有。

  小结提问为什么作者写的,你们都猜得到,而你们想知道的内容,

  作者也似乎心有灵犀一般都写了,你们写作有什么秘诀没有?

  导出作文秘诀:作文就是写你自己想写的,写别人想知道的。

  三、学生写作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写作。

  部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个别指导指导方法

  你猜猜,老师看了你这个题目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习作,音乐。

  既然写作文有秘诀,那么我们评价作文是不是也有秘)评价秘诀:看作文中是不是解决了我们想知道的,看是不是作者有必要写的。学生上讲台读作文。

  评价优点:哪些问还存在什么问题?

【初三作文教学设计范文】相关文章:

1.初三《心声》教学设计范文

2.初三的化学教学设计范文

3.初三作文教学设计

4.初三教学设计

5.初三化学空气教学设计范文

6.最新初三化学空气教学设计范文

7.人教版初三英语Unit 2教学设计范文

8.初三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上一篇:《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设计 下一篇: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