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鸿门宴》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鸿门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 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 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 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
(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5)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学生边读,边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数目项王:shu 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
生字:
鲰生 zōu 浅陋的小人
卮酒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lù 合力樊哙: kuài 刘邦的战将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参乘: cānshèng 负责警卫的骑士 彘肩: zhì 猪腿 啖: dàn 吃 靳强: jìn qiáng 刘邦的战将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生:述(略)
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 (7)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是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
1.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同上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同上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同上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而听细说
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②如
例句出处 万事如意 成语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③举
例句出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贤任能 成语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杀人如不能举《过秦论》 举世无双成语举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④谢
例句出处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释义依靠趁机 于是 趁机 释义 顺、随 比得上 到,去 释义
举起、抬起推荐 科举考试 全、尽 全部、整个举起 释义 道歉 告辞 感谢
(5)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
教学步骤: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 项伯泄密、刘邦设计
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请看第3段。 学生朗读。
《鸿门宴》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⑵ 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⑵ 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⑴ 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⑵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步骤(1)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步骤(2)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步骤(3)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2、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3、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6、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8、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1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步骤(4)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1、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2、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鸿门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的运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表达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从故事的经过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烘云托月的写法
教学方法:
讲析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知识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6年,也就是陈涉吴广起义的.第四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离营地。
二、作家作品常识: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史记》草创未就之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历史著作《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带领学生正音、断句。(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诵读)
四、课后作业:
1、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了解刘、项斗争经过;
2、背诵第3、4段
《鸿门宴》教学设计 4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结合书下注释,快速读课文,思考:
全文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曹无伤告密,范增趁机献计,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项伯徇情泄密,张良临危献策,拉开了刘、项和谈序幕。
第二部分(3、4段),描述宴席斗争:刘邦谢罪,项羽息怒,起始气氛缓和;范增蓄谋,项庄舞剑,气氛骤然紧张;项伯坏事,翼蔽刘邦,双方斗争僵持;张良救急,樊哙闯帐,气氛紧张至极。
第三部分(5、6、7段),叙述宴后余事:刘邦脱身回营,张良入谢送礼,范增无可奈何,刘邦除掉内奸。刘、项双方斗争,以刘邦获胜谢幕。
二、学习1、2段:
1、诵读,掌握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宴前写了几件事?哪件是导火线?有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
三、学习3、4段:
1、复习1、2段主要内容
2、诵读,学生找文言现象,教师指导补充
找一学生朗读,找另一学生评价,注意刘邦谢罪的语气。
3、三个矛盾冲突:(刘邦请罪),范增举玦,(项王默然),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项王不应),可用于写作
4、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例如:数目、翼蔽。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可用于写作
6、喜欢哪个角色,认为谁是英雄?为什么?(用文章中句子做依据,最好找出3句以上),分析人物性格。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要发现人物的闪光点)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能屈能伸、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范增:老谋深算、洞察敏锐、骄横浮躁
张良:多谋善断、处事不惊、沉稳机智、处事有方
7、拓展:《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四、课后作业:背诵第3、4段
《鸿门宴》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流畅说出《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的分析,识记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客观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等人物。
学情分析
通过《史记》名篇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叙事笔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淀,但此文篇幅较长,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因此,本次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圈划、朗读等手段,巩固、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味情节和人物,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鉴赏。
课标要求
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考点分析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记》基本常识的识记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整理《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音乐起,播放项羽的《垓下歌》,在音乐中体会其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课件展示《大风歌》,齐诵并简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引导学生思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借此引入《鸿门宴》的学习。
二、分享搜集成果。
(检测为主、明确知识点。)
环节一:
司马迁和《史记》;
环节二:
历史背景。
(课件明确。)
三、分享预习,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强调字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古:敬酒。今:长寿。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学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
(1)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结果如何?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开?(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四、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前预习。
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以鼓励激发兴趣。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目标。
问题的设计着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加深对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获得具体感悟。
在互动和分享中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分析阐述不全面,适当引导。
基本文言常识通过学生交流补充,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并归纳总结。
通过朗读,揣摩语气,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课小结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借鸿门宴上双方人物的一次汇集,生动地写出了项羽、刘邦双方明争暗斗的斗争场面,刻画了项、刘两人不同的性特点及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刻画了张良、樊哙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之余,需要更多关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写凸显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处。
课后作业见作业包1+2(必修+选修)
《鸿门宴》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
2、认识“鸿门宴”这一斗争的性质,注意本文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重点学习“军、击、内、如”等实词和“其、而、则、乃”等虚词,了解课文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军、击、如、信、谢”等文言实词和“因”、“为”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做到读文为主而兼顾读史,二者做到相辅相成。
2、注意作者运用对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文重点、难点,总体上采用诵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从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导入课文。
二、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史记》的知识,快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三、问题设计:
①全文按鸿门宴的前的前后过程分为几部分?
②宴前共写了哪几件事?用精炼的'词语概括。哪件事是“导火线”,这一部分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四、学生带着问题②诵读(1─2)节,教师指导学生不懂之处。
五、作业布置:请学生在理解(1─2)节的基础上诵读(3─4)节。
第二课时
六、学习(3─4)节
七、问题设计:
①宴中这部分共写了哪几件事?它围绕对刘邦的态度反映了项羽、范增之间什么矛盾?
②文中的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分别具有什么性格的特点?通过他们的哪些言行表现出来的?
八、学生带着问题①②读(3─4)节,并让同学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布置作业:⑴背诵(3─4)节
⑵完成练习(二)P91
《鸿门宴》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常识,学会辩证性地分析人物,评价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角色扮演和人物对照的方式,体会鲜明的人物性格,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难点: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理解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人生道理。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玩过象棋吗?(多媒体出示棋盘的图片)我们会发现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楚”代表的是项羽,“汉”代表的是刘邦。我们了解历史知道:刘邦是属于一个贪财好色之人,而项羽是一个骁勇善战之人,按理说楚汉战争应该是项羽取得胜利称帝,但是结局却是项羽失败,自刎乌江,刘邦称帝。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迁先生笔下的《史记》,去深入了解一下刘邦和项羽两个历史人物,一探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作品及相关史实。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入狱遭受宫刑,但他没有自我放弃,后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
(2)《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思考“在鸿门宴这个故事中地点上有什么改变”?”
明确:①(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前)。
②(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宴中)。
③(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宴后)。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对文章的哪一部分感兴趣?(预设:学生宴中对感兴趣)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并思考:刘邦在鸿门宴上谢罪的语气是怎样的,为什么他的语气是这样的,项羽又是怎么对待刘邦的?
明确:刘邦的语气谦卑的,这种谦卑让项羽放下戒备,原本设鸿门宴想杀刘邦,却因为这种谦卑放过了刘邦一马。说明刘邦百般迎合,深谋远虑,能言善辩,忍辱负重。项羽骄傲自大,毫无远虑。
(2)在宴席上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文章情节的`三起三落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羽不应
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以身翼蔽
三起:樊哙闯帐三落:项羽不仅不怒,还称“壮士”,赐酒、赐彘、赐座。
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优柔寡断、不善用人才和骄傲自大之人,也为后文刘邦尿道逃跑,为刘邦胜利、项羽失败埋下伏笔。
2、综合全文看,请同学们以语文小组为单位合作思考:从实力上看项羽想杀刘邦轻而易举,但是最终没有杀成反而失败,请品析文章,找出你认为影响刘邦成功,项羽失败的关键性人物进行品析。
明确:
①项伯:从文章的第一个自然段可以知道项羽因刘邦有称帝的想法而想攻打刘邦,而从实力上来看,如果项羽攻打刘邦,刘邦必败;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指婚、项伯具言使得整件事情有所转机,交代了刘邦要去赴宴向项羽道歉。所以说如果没有项伯的献计,也许项羽就会杀了刘邦;但是项伯属项羽一方,却向刘邦告密,从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是个背信弃义之人;另一方面,从原文中我们得知,项伯只是间接性的告诉了刘邦项羽要杀他的消息,当他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于是去找张良,是想告诉他的好朋友张良逃跑,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所以总结得出:项伯既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又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②张良和樊哙:张良当收到项伯告密的消息后没有逃跑,反而是给刘邦献计,从中可以看出张良是个不贪生怕死之人,也看出了他对刘邦的衷心;樊哙在宴中不畏项羽,从容不迫协助张良帮助刘邦逃脱,从中可以看出樊哙是个有勇有谋,赤胆忠心之人。
③刘邦:纵观全文,在宴前礼遇项伯,信任张良,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个知人善任,审时度势之人;在宴中,懂得能屈能伸,巧妙的使项羽放下杀心,从中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深谋远虑、忍辱负重之人;从张良和樊哙对待刘邦的态度上来看,可以看出刘邦是个知人善任,善用人才之人,才会使得他们忠心耿耿;在宴后处决告密之人曹无伤,可以看出他是个不优柔寡断之人。因此,虽然刘邦贪财好色,但他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善用人才,在樊哙、张良和韩信的辅佐下最终取得成功,荣获帝位。
④项羽:纵观全文,在宴前,听了项伯的话,决定不杀刘邦,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优柔寡断之人;在宴中,被刘邦的卑躬屈膝所蒙骗,放过刘邦一马,并且在范增示意、项庄舞剑后错失杀刘邦的时机,从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个骄傲自大、有勇无谋、不善用人才之人。因此,虽然项羽豪气冲天,但是有勇无谋,为人优柔寡断、不能唯人善任,最终失败,自刎乌江,霸王别姬。
(四)拓展延伸
请7名同学分别代表项王、项伯、刘邦、张良、樊哙、范增、项庄按照书中情节,分角色扮演。注意文章人物性格和语气,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人物及文章。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有关诗人刻画描写项羽的诗作,下节课分享。
《鸿门宴》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时代背景;楚汉之争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
前206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解说: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首句气象不凡,风起云涌,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又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这句为全篇抒发豪情壮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威加海内”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气派。
这是一种楚辞体式的诗歌,节奏明晰有致,音律铿锵,适于歌唱。这正与刘邦做为一个帝王的身份暗合,也与酒酣之际脱口而出的情景相应。历史上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汉,势及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刘邦作诗不多,这一首由于凝聚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因而具有历传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说: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二、简介《史记》的文体知识,并简介时代背景。
1、我国古代历史散文有哪三种体例?请分别举例。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
2、“前四史”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3、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书八篇 记各种典章制度
表十篇 记大事年月
本纪十二篇 记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三十篇 记侯国兴亡
列传七十篇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
4、简介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史学世家。父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少时随父到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5、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6、与本文时代背景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
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约法三章
破釜沉舟:打破饭锅,沉掉渡船。比喻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后多比喻从旁观望,不予帮忙。
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顺口。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
检查一:正音
2、请读标题,并围绕标题,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
检查二:整体感知
本文以为中心,以“为线索,按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构成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人物关系表
项羽争王对手刘邦
曹无伤(左司马)告密;被出卖项羽
项伯(季父)有恩,告密张良(谋士)
项庄(堂弟)刺杀刘邦
樊哙(部下)闯账,责项项羽
项伯(季父)约婚,说项,翼蔽刘邦
范增(亚父)
检查三:整体感知
一、无伤告密第1段
二、夜访张良
三、项伯说情
四、沛公赴宴
五、鸿门饮宴
六、项庄舞剑
七、樊哙闯帐
八、樊哙力斥
九、沛公逃席第5、6段
十、诛杀无伤第7段
《鸿门宴》教学设计 9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
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
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
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
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
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4.试列表图示鸿门宴层次内容:
项羽刘邦前提
兵十万,霸上宴前(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怒
范增浇油定项伯夜告惧
收买项伯定主动被动宴中(三起三落)范增举玦一起
项庄舞剑二起
项羽按剑三起樊哙受赐一落
樊哙责羽二落
沛公离席三落宴后(两悔两受)项羽受璧
范增毁玉刘邦毁约
张良受托被动主动性格特点自矜功伐
不忍之心怯而勇;智而诈;能屈能伸;知人善任;善纳忠言
《鸿门宴》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项羽在鸿门宴中所表现出的贵族义气。
2、品味文中语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项羽、项伯、刘邦、樊哙等人物描写的分析,理解项羽的贵族义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鸿门宴”情节,并引出“鸿门宴”谁设之问,借此引导学生重新认识项羽、刘邦和这场鸿门之宴。
(PPT展示:项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刘邦: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旧贵族家庭,虽为将门之后,但生不逢时,其家族随着楚国的灭亡而败落。刘邦平民出生,早年曾为沛县泗水亭亭长,整天与衙役们戏弄耍笑,喜好酒色。面对秦始皇出行仪仗,他们所表现出的胸襟气魄也有很大区别,出身平民的刘邦多是仰视的歆羡,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更多则是俯视的轻蔑。一位没落贵族,一位草莽平民,这对曾经携手反秦的“盟友”之间为何会有这场鸿门之宴呢?
二、文本解读
(一)宴缘何起
1、无伤告密,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曹无伤告密,一是因为无伤告密之事切中项羽复楚称王之要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巨鹿之战后,大败秦军主力的项羽在行至函谷关时,被先破关入秦的刘邦军队拒之关外。
(PPT展示: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2、项伯报恩,项羽许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伯夜见张良,是为报当年救命之恩,见刘邦并不是计划之中。面对项伯私会张良、刘邦之事,项羽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愤怒,一方面是出于尊重,更重要的是他认同项伯的“恩义”,且项伯的“不义”之理深中项羽之心,因此许诺善遇刘邦。贵族之“义气”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刘邦在此时的说辞也颇具深意。面对张良,六神无主的刘邦承认了自己称王的野心,“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而在面对项伯时,刘邦对同一事情却有了另一番说辞,“待将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特别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一句,生动刻画出刘邦的圆滑。
项伯的.从中撮合,刘邦的缓兵之计,项羽被设了“鸿门宴”。
(二)宴中如何
1、刘邦“道歉”,项羽留饮。
刘邦赴鸿门向项羽请罪。面对项羽,刘邦自称为臣,却并不称项羽为王,而称将军。在谢罪之始,刘邦就打出了“情义”牌,“臣与将军戮力而功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沙场征战,没想到能活着再见到将军,虽未名言,但言语之中已经向项羽表明了自己的功劳,再打“道义”之牌。最后将自己“距关,毋内诸侯”这一举动用“小人之言”带过。项羽的“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一句也并非一时糊涂。曹无伤是叛徒,是典型的不忠小人,在项羽的眼中,根本没有保护的必要,因为“忠义”也是是贵族义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范增举玦,项羽默然不应。
范增数次举玦,目的明确,希望项羽能够像听到曹无伤告密时一样,拍案而起杀刘邦。但项羽根本没有诛杀刘邦之心,范增一句“君王为人不忍”,或许说明了从头至尾,贵族出身,行事磊落的项羽从没想过暗杀刘邦,暗算前来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
3、项庄舞剑,项伯护邦,项羽默许。
项羽同意项庄帐中舞剑,是对亚父范增的尊重,范增所做的一切项羽都看在眼里。同时他又默认了项伯保护刘邦,这既是对项伯许诺善遇刘邦的“信义”,也是自己坦荡的表现。
4、樊哙闯帐,项羽未有以应。
樊哙闯帐,面对刘邦,有一番精彩的说辞。说辞以“亡秦”杀人如麻开场,意在提醒项羽不要走秦国灭亡的老路,随便杀人。接着又拿出怀王之约。刘邦无论在项羽还是项伯面前都未敢提及怀王当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约,但樊哙却毫不忌讳的讲出来,项羽既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被推到了“道义”的面前,项羽只能也只有“未有以应”。
这一席话其实就是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的翻版,却被一个赳赳武夫说的别具一格。粗人樊哙答话绝无粗相,说话得体又字字暗藏硬骨头,理直气壮的责之以“义”。
这段闯帐的说辞既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乃屠夫出身的莽汉,他为刘邦辩护的说辞,说明他不只是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他之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不仅是因为他能饮、健啖、忠心护主,与项羽相投;更重要的还是他这段刚中有柔、亢中有卑,责中含敬的话的讲话。这除了是对樊哙的生动描绘,也是对项羽“英雄惜英雄”性格的表现。也正是刘邦、张良、樊哙君臣三人的默契配合,使刘邦得以抽身离席,从小路逃遁。
(三)宴下安排
1、刘邦脱身,张良留谢。
2、项羽受璧,范增怒斥。
请学生结合前文分析,自主赏析。
三、课堂小结
鸿门宴究竟是谁而设?项羽、刘邦,还是范增,张良?每一个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民间的坎坷,让刘邦养成了游走江湖的历练,命运的沉浮,练就了他与时推移的圆滑。平民本来一无所有,更无过多的精神负担,输得起,也没有所谓“面子”的顾虑,所以便显出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
我们看到的是,项羽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贵族阶级的一些典型特征。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自诩,“气盖世”其实就是基于道德价值的浩然之气。他重情义,重恩义,更重信义、道义,在他看来,暗算前来赔礼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贵族出身的项羽有的是对贵族道德的恪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性”性格,让他不屑与小人为伍,更不会在自己的军营中用暗杀的方式结束与刘邦的较量。刘邦、张良、樊哙在与项羽的正面交锋中,紧紧抓住了项羽身上的“义”,成功挫败了范增、项庄的暗杀企图。
四、作业布置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巧妙的利用座次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总结本课所议所学,结合资料,谈谈你对座次的理解。
《鸿门宴》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说出“王”“纳”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能阐述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能在赏析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受性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难点】:
能对历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重点】:
能阐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基本疏通了本文的字词,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同学们都知道,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具有序幕的地位,然而有人说,鸿门宴虽然是楚汉相争的开端,却早就能看出最后的结局是谁胜谁负。学完今天的课,也许对此,我们会有自己的答案。
二、分阵营
既然鸿门宴是场饭局,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都有哪些人参加了这场饭局呢?
(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
谁和谁是统一战线的呢?
(刘邦、张良、樊哙:刘邦阵营)
(项羽、范增、项庄:项羽阵营)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问题:项伯到底应该划分到哪个阵营?是应该归入到项羽队?还是刘邦队?如果划分到刘邦队。为什么?(因为他帮助过刘邦)怎么帮的呢?(一是通告消息,二是在宴会上“以身翼蔽沛公”什么叫“翼蔽”沛公,说明项伯对刘邦是真心的)
那项伯为什么要帮刘邦呢?什么理由?
三、析刘邦
(项伯和张良有交情)这个交情怎么样?靠得住吗?你能找到依据吗?(项伯杀人,张良“活”之,有救命之恩)
这个交情看起来蛮牢靠的,那同学们,你们觉得项伯是不是完全卖张良面子,才帮刘邦的?刘邦自己有没有发挥作用呢?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邦的个人行为促使项伯帮助他呢?
1、兄事之。
2、约为婚姻。
3、说了一番话
A吾入关……而待将军(陈述事实,有说服力)
B所以遣将守关……非常也(偷梁换柱,半真半假)
C日夜望将军至(说谎,全假)
刘邦的话是虚实结合,真假参半,最让人难以琢磨,但想想又有道理,所以能让项伯选择相信刘邦的话。
如果是你,你能说出这三句话吗?为什么刘邦能说出这样的话?
(刘邦是个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虚伪善变、工于心计的人)
四、析项羽
那这样讲起来,刘邦买住了项伯,项伯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内奸。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以及最后败给刘邦,都要怪项伯咯?项伯是不是应该承担所有责任?项羽自己应不应该承担部分责任?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左右讨论下,你从本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依据。如果你没有依据乱讲,那项羽要生气的,项羽的粉丝也要生气的,所以我们讲话要有理有据。
闻知刘邦拒关欲王关中,即大怒欲攻之。(性格暴躁/率真)
项伯夜见沛公而不追究项伯,反听信项伯之言。(头脑简单/直率单纯)
暴露曹无伤。(幼稚/单纯)
范增数次暗示(数目项王)而不应。(妇人之仁/仁慈)
樊哙入帐,杀气颇重,却壮士呼之。赐之酒食。(敌友不分/爱惜勇士)
刘邦逃走而不追。(犹豫迟疑/仁慈大度)
我们从这些事情当中,分析发现,项羽自己在这次历史事件中错事了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以致养虎遗患,兵败垓下。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事情中分析下项羽的性格?
我们这样分析项羽的性格,实际上潜意识里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上,说项羽这么笨笨的,蠢蠢的,好无能。可是我要说,我就喜欢这样的项羽,你能认可我的观点吗。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你觉得文中项羽的哪些言语哪些行为能让你觉得喜欢他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我们换了一个角度看项羽,发现他变可爱了;那我们现在回头,也换一个角度看刘邦,会发现刘邦就变了,变可怕了。
五、结语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分析项羽、刘邦的任务性格,通过任务性格,感知人物形象,也在此过程中,尝试对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们发现,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角度,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阅读过程中,也能多多做这样的思考。今天的作业是完成学案(四)。谢谢!
《鸿门宴》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整理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把握特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通过表演、讨论和分析,对文学形象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积极思考人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字词句的落实;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谜面是“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忧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大家猜,这是说得谁?对,是司马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选自其“信史”的《鸿门宴》,由此来领略司马迁用生命铸就的《史记》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听《鸿门宴》一文的朗读,整体把握文意。
2、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进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⑴ 识记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
⑵ 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在一百个字以内)。
三、研读课文,解决重点、难点
1、概括《鸿门宴》一文的故事情节。(此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设计者看法:
宴前:欲杀刘邦断绝后患;鸿门营中战云密布。
宴中;杀刘保刘险象环生;鸿门筵席刀光剑影。宴后:刘邦逃脱后患无穷;鸿门营帐空余怒恨。
2、检查重点字词句的落实。
多媒体展示:
1、下列各句加横线的字读音、意义有错误的是:(CE)
A、如今人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wéi,做)
C、为击破沛公军(wéi,替)
D、大王为人不忍(wéi,做)
E、且为之奈何(wéi,对待)
F、吾属今为之虏矣(wéi,被动)
G、若属皆且为所虏(wéi,被动)
2、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
A、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道芷阳间行
C、项伯杀人,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素善留候张良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属宾语前置句的是:(A)
A、大王来何操
B、亚父者,范增也
C、贪于财货
D、若属皆且为所虏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距关,勿内诸侯纳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隙
⑤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座
⑤张良出,要项伯邀
5、辨析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含义:
①约为婚姻
古义:古: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
③将军战河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6、找出文中的成语:
附学生回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四、布置作业
1、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语六个个方面来整理本课重点的字词句。
2、查找相关材料,了解课本剧的写法,将史记中的《鸿门宴》改写成话剧《鸿门宴》。(注:必须是古文版,不允许戏说)
3、通过网络等方式搜集关于刘邦、项羽的诗词名句和评价。
《鸿门宴》教学设计 13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3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这些文章都选自史传性文学作品中。《鸿门宴》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本章节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体现了《史记》对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的技巧。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生曾学过《史记陈涉世家》,但篇幅较短。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对于长篇的古代记叙散文的解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在关键时刻对学生的点拨。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文字词和句式。
2、了解鸿门宴的事情经过以及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3、从项羽人物性格弱点分析悲剧结局的原因,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确认识鸿门宴会斗争的性质,实事求是地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多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
2、分析刘邦项羽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
《大风歌》《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不利兮骓不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是刘邦率兵即将大局初定时唱出的,首句既是描写客观自然现象,又暗语当时的风云局势。第二句表现了初定天下,荣归故里的得意之情。最后一句传达出一种激切而又忧虑的盼望。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的霸气。而《垓下歌》是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前夕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叹息。全诗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结束,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是如何斗智斗勇的?项羽是如何从风光无限一步步走到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凉局面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汉争霸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鸿门宴。
文言知识学习: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并标注出无法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距—拒:把守、抵御
内—纳:接纳、纳入
要—邀:邀请
倍—背:背叛、背弃
蚤—早
郤—隙:隔阂、嫌怨
(二)一词多义
谢:道歉、认错: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辞别、离开: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
感激: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因:就、便: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乘机: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为:介词,替、给:为击破沛公军。
对、对于:为之奈何?
被:若属皆且为虏。
④充当、担当:使子婴为相
⑤构成“何…为”格式,表示疑问或感叹:何辞为?
从:
①跟随、追随:张良是时从沛公。
②使跟随、率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③挨着:樊哙从良坐。
5:如:
①只是: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②至、往:沛公起如厕
(三)重点实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前往、到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披帷西向立:分开、打开、劈开(披荆斩棘)
加彘肩上:置放、安放(两手加额)
大行不顾细谨:考虑、怜惜(奋不顾身、顾虑)
会其怒:恰巧遇到(会天大雨,道不通)
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结语:大家知道秦末是个群雄竞逐的时代。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从文章开头我们已经知道最后是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驻军霸上。既然有约在先,为什么项羽还要击打刘邦军?项羽设鸿门宴的意图何在?在鸿门宴上双方是如何争斗的?这些问题在文章中都能得到解答,所以请同学在课后结合今天所学字词,再次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列出文中事件的提纲,并画出人物关系表,我们在下节课将带领大家一起去探寻这些问题。
【《鸿门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鸿门宴教学设计11-25
鸿门宴教学设计范文06-09
鸿门宴教学设计范文04-19
《鸿门宴》教学设计优秀11-01
鸿门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6-12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精选14篇)08-24
《鸿门宴》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3篇)08-26
《鸿门宴》教学设计(通用10篇)06-23
《鸿门宴》名师教学设计(通用12篇)04-04
文言文《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4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