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西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字词:“掠、堤、垂、初、素”的读音;“华”在本文“华灯”中念第二声是装饰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写法;“犹如”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3、段: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课题: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学生自渎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三、检查自渎
1、出示词语
杭州 远眺 连绵起伏 犹如 典雅 轻柔 掩映 一般 心旷神怡
素有 明净 镶嵌 轻拂 山峦 硕大 掠过 绸带 阮公墩 仿佛
(1)自己先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3)谁来说说容易读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州、硕是翘舌音,净是后鼻音,峦、掠是边音)
(4)齐读
我的十分钟
你觉得哪些词最难写?容易写错?
在这些词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谁能帮助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5)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你能读好这篇优美的文章吗? 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在书上画出来,指名回答)
板书: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教师描述引读: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素来”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这一小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教师小结: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老师不明白,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仔细的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找一些资料,明天上课的时候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一、检查复习
1、复习检查生字词。
2、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你们都读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读中作答(回答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色来朗读)
4、启发想象: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
5、是啊,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那些句子写出了山美?(自己在文章中找一找)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出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
2、西湖的山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形容山美的词语。
指名回答(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3、你能看出山的颜色吗?找出描写颜色的词:青、绿、浓、淡
4、是啊,西湖的山不仅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还色彩秀美,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啊!谁愿意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山?
指名读(多个,注意读出山的美妙意境) 齐读
5、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大家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读出来了,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指名读
6、西湖的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像一面硕大的银镜,一闪一闪的湖面)
硕大是什么意思?作者把湖面比做什么?这面镜子是静止不动的吗?
我的十分钟
7、自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西湖湖面的景色,仿佛自己就站在西湖边上,用自己话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8、真美呀!谁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9、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齐读
过渡:西湖不仅是山美水美,还有更美的景色呢,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
自己去读一读,找一找。指名回答(朗读相关的句子)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
3、出示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
湖心的三个小岛 ,仿佛仙境一般
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四人一小组互相读一读,要让你的小伙伴感觉到真的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选出最好的,在班上读一读。
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做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化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反问句加重语气)
4、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西湖仙境,看谁能带我们进入仙境)
过渡:迷人的月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第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2、作者把月下的西湖比做什么?又把华灯倒映在湖中比做什么?
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3、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琴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全文,朗读品味
1、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朗读练习。
2、教师总结: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
板书设计: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2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四、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板书: 6 西湖
四、布置作业 山峦 湖水 (远眺)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学习部分生字。让学生初步感知西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生字词多且易读错,是教学难点。
朗读好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课前准备:
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课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天堂知道什么样的地方被称作“天堂”吗?(景色优美,生活幸福美好的地方)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出示句子),这“杭”就是指杭州(板书:杭州“杭”是生字,跟读),而西湖(板书: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2、从题目看,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感知
过渡: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呢?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来一次文中游西湖!
1、先请小朋友拿好书,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这一课的生字特别多,特别难读,注意听清楚老师是怎么读的。
2、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有些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来读了,那就读吧,读的时候要做到: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碰到生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并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如果不理解,可以轻轻用铅笔打个问号;
(3)读完后标好小节。
3、检查自学效果: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读得怎么样。
出示词语(带拼音):谁来读读这些词语?(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素有连绵起伏淡犹如格外
漂浮掩映一般令人心旷神怡夜幕初垂
①重点指导:前鼻音:绵、淡、掩、般翘舌音:初后鼻音:令
②去掉拼音读。
4、了解大意:小朋友都很聪明。现在请4个小朋友来读课文,边读(听)边想: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5、教师描述引读,初步学习第1节: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①学习生字“素”,理解“素有”的意思:
字典上共有种解释:abc这里选第种。
②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过渡:为什么西湖会被称为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下节课再学习。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换一换:绵——棉犹——优、忧浮——乳掩——淹
加一加:令——铃、岭、冷、领
2、如何把字写漂亮?
重点提醒:掩:左窄右宽,“大”要舒展,盖住“电”;
般:注意“舟”的笔顺;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几”;
初:左右部分的起笔一样高。
四、作业
1、钢笔生字描红。
2、练习朗读课文。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
1、古诗转转龙
2、唱《弟子规》
一、导入
刚才的课前展示,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我就送你们一个礼物,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的美景图)
问: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看到这西湖的美景图,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前诵读的一首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齐声朗诵
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西湖有关的文章——《西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揭题板书:西湖
读完课题之后,你们脑子里有哪些疑问?
生:西湖什么样子?西湖美不美?……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词,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三、过关检查
(一)
1、同桌互相读生字,读准字音得一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得一颗☆
3、检查完毕,马上坐端正,再得一颗纪律☆
(二)
老师检查:
1、词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镶嵌轻拂掠过一圈苏堤华灯琴声泛舟素有连绵浓淡犹如格外漂浮掩映一般一幅画夜幕初垂
2、字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嵌拂幅掠圈堤幕垂华琴泛素绵淡犹格浮掩般初
3、课文朗读(抽查4名同学)
四、讲解课文
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1、范读课文
那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肯定很美,请同学们边听示范录音,边在书上划出西湖美的地方。
2、小组合作讨论
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讨论,归纳:
西湖美在湖
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五、配乐朗诵
总结: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配合着音乐,再来朗读课文,重新体味一下西湖的美景。
六、课外扩充阅读
《配套练习册》上的文章——《美丽的西湖》
1、自由读
2、找学生读好的段落
3、做相关的阅读题
七、课堂达标
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峦
()的山水画
()的湖面
()的湖水
()的西湖
()的琴声
2、试着用“犹如”、“像”、“仿佛”、“宛如”中的任意两个词造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6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是本单元写景文章中最具特色的一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程标准》还提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的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时,立足于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只作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开放自主、欢快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激发欣赏情趣,调动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学习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了解西湖美丽的自然景观,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
(二)情感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奠基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前,首先利用课件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让学生随着展示,进入西湖美丽神奇的湖光山色之中,领略自然创造的奇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乘势导入新课。(西湖的山美水也美,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亲眼看看。)
此设计意在以西湖优美的画面,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让学生陶醉,激发他们对西湖美景深深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以教师优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读。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整合文中信息。通过一遍一遍地通读,整体地记,整体地感知,西湖群景也就立体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了。
(三)再读生疑,梳理问题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问。待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行梳理主要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述问题)以待研究解决。
这一设计意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也就是优化了学习目标指向,能极大地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精读思考,解决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通过读中感悟赏析语言文字。
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读课文,小组讨论: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怎样?引导学生通过“绿”、“青”、“浓”、“淡”“白鸥”等词语体会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山峦”的“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给人的美妙意境。通过对“银镜”、“飞掠”、“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西湖有动有静的美妙画卷。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学习的方法。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启发学生运用赏、议、品、读的方法,来学习三、四两个自然段,通过抓住“绿色镶边”、“葱绿”、“掩映”、“晃动”、“华灯倒映”等词语的理解,来品味西湖“仙境一般”的旖旎风光和月下西湖令人陶醉的美妙景象。
(五)评读促悟,提高能力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朗读方式,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在读中感悟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然后指名读,引导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析这位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为什么,还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评析的同学朗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这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评析教师和学生的朗读情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六)真情流露 潇洒导游
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西湖这样美丽,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西湖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介绍一下西湖的一个景点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方面进行介绍(可以介绍远眺西湖,也可以介绍近赏西湖或月下西湖)。教师可允许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搭配组成几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以图片或课文为依据,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讲解或提问)进行介绍,带着“游客”游览。全班汇报时,各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作介绍,教师适时点拨,最后评出“最佳小导游”。
这一环节,把读和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情感得到了升华,既是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检测过程。允许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读、说、练,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注:此处对教者的课堂组织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
(七)小结谈话 拓展延伸
(西湖的美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古人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诗句来赞美西湖。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对西湖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
1、布置学生收集西湖图片、文字资料以及描写西湖的古诗等,拓展相关知识。
2、动脑筋思考:为西湖设计一条广告语,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这一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能力、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乐趣,让学生在自主协作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生学习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去,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书本之外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胜,在于西湖。西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三面青山一面城,远山含黛,湖光旖旎。它是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共同创造的杰作。许多声名显赫的文人贤士曾用诗一般的心境整治、疏浚西湖,方才造就了今天西湖“长堤数痕、岛浮几点”的基本格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都呈现出各自特有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具有平和之美、淡雅之美、恬静之美。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本课内容编排上,先让学生在古人赞誉西湖的诗词佳句和西湖图片的欣赏中感受西湖的美,有了美感后再寻找表现形式,既而转到对水彩画的欣赏。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本课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西湖的传说、诗词等
(教师)音乐、有关西湖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从西湖的神话传说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2、感受西湖
(1) 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
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图片:雨西湖之美)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晴西湖之美)
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
(3)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它具有怎样的美。
教师小结:西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
3、欣赏作品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
(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
夕阳余辉下,西湖的残荷别具一番风味,让人感受到了“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同一景点和事物,往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当时的心境与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
4、尝试与探索
带着干、湿画法的效果如何表现的问题,请四组同学分别按相应的四个要求做一些尝试与探索:
第一组:将整张纸弄湿,也可以弄湿一小块地方,向纸中分别滴入或涂上不同颜色观察其效果。
第二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往上滴清水或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三组:将含水量较多的颜色抹在纸上,趁湿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第四组:将含水量较少的颜色抹在纸上,干后紧挨边上画上另一种颜色,或这两种颜色相互的叠加,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1)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请每组选出代表谈谈你发现了什么?
(2)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5、深入了解
(1)结合潘天寿先生的《荷花图》 ,请学生说说水彩画与我国传统水墨画有什么相同之处。
(2)根据水彩画的艺术特点,由学生谈谈它还适宜表现什么样的景物。
6、课堂总结
附:课件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口头造句。
3、学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集和处理资料。【教师事先要了解,精选学生的图片,可以事先存入电脑,也可以用u盘当堂展示。不管用何种方法,一定要帮助学生精选图片,图片不是越多越好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湖
1、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陈老师一起,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出示课题,齐读)
2、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赏,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看,远处就是西湖!(幻灯片播放一组西湖的图片,定格在课文插图:西湖全景图。)
3、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二、感受西湖
1、同学们说的真精彩,其他同学听的也很认真,我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西湖去欣赏一番。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32页,再去回顾一下课文。
2、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借助评价手册做了充分的预习,陈老师就来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效。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每自然段读完,出示本段生字词,指名生读,齐读字词。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指导理解 “素有”、体会“天堂”。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西湖这颗明珠,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生交流。
(1)(板书:山峦)你觉得这山怎样?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a、山多:从哪儿看出多?
△理解“层层叠叠”。指名读。【评价朗读: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山很多,是层层叠叠的,你读出了那种感觉……
△理解“连绵起伏”。指名读一读“连绵起伏……”,师做手势帮助理解“连绵起伏”。【评价朗读:山峦通常既不高,也不陡,这连绵起伏的山峦,颜色也很有层次
b、山的颜色不同: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评价朗读:你读出了不同颜色的美
△看图引说:这山绿,那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请你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自己读,指名生读,齐读。【评价朗读: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你觉得西湖的水美在哪里?
△平静:怎么看出很平静的?(课文把它比作银镜,说明它很平静)
师:是的,镜子是很平的。把湖面比作镜子,就等于告诉我们,作者当时看到的湖面是风平浪静的。谁愿来读这句话?(指读1人)
师:有人知道“硕大”的意思吗?(让学生说,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说)
师:说到“硕大的银镜”,你能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吗?(生说。很大、闪闪发光。)
师:真是太漂亮了。谁能读出它的大,读出它的美?(生读。关键是让学生读好“硕大的银镜”
师:这句中的“犹如” 可以换成什么?(好像,仿佛)你能试着用“犹如”来说个句子吗?(说话训练)
出示:西湖岸边随风飘拂的柳丝,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
你可以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来填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句子。
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读好这两句。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3)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那两层意思?远处的山(或环绕西湖的山)很美;西湖的湖面(或西湖的水)很美。合在一起该怎么说?这一段主要写(环绕西湖的)远山和湖面都很美。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今后学习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锻炼一项新本领——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说自然段的意思,掌握了这项本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自然段看起来挺长,其实是抓住两点来写的,一是山,一是水。
2、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3、面对如此美丽的远山和美景,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子湖。人们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宋代诗人苏轼就曾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漂亮的人怎么打扮都是美的。西湖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西湖与我们南京的玄武湖一样有众多的景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来。(电脑出示地图)
2、交流课文写到的景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地图上指出来。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口头填空):这一自然段首先写了围绕着西湖的一圈绿色镶边,接着写了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又写了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最后写了湖心的三个小岛。
3、把你喜欢的景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呢?(电脑出示第三自然段,但其形式与课文不一样,它把各个景点都作为一段出示,而且可以去掉最后一句写总体感受的部分。每个景点最好做成“热点”,以便于在随机汇报时随机点出)
4、随机汇报,随机点出,随机朗读。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出示句子和图片)指名生读,说说喜欢它的理由,指导读好句子。
小结: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漂亮的裙子,那它就是绿色的裙边;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一幅画,那它就是活生生的画框,真是够神奇的。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葱绿”——孤山上树木繁茂,满眼青翠,颜色很美。)
小结:葱绿的孤山静静地处在碧水之间,它虽不险峻,却格外秀美典雅。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它的美吗?指名读。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这里的白堤和苏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两位诗人。(板书:湖堤)
我们都见过随风轻轻飘动的红旗,轻轻柔柔的(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课文说“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那该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着画面,一面读一读这句话。
【评价朗读:建议让学生朗读,分层次评价,如第一次提示为“似青绸绿带的长堤漂浮在波动的水面上,有着一种动态的美”,第二次提示“轻柔(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或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脸),就像妈妈轻轻抚摸你的脸的那样一种感觉,那是很美好的,要读出这种感觉”。这里的关键是“轻柔地漂浮”要读慢些、读轻些。学生读不好,教师要范读,然后让每个学生自读体会,再指名读,最后齐读。“轻柔”的漂浮又是怎样的感觉呢?没有对“轻柔”之义的提示,学生可能读不好。故由教师提示词义。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板书:小岛)
仙境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朗读体会。
小结: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
5、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面,秀美典雅的孤山,似青绸绿带的湖堤,树木掩映下的小岛,仿佛仙境一般。看了之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 “心旷神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一边想象西湖的美景,一边用舒畅的心情朗读。
6、谁能像第二自然段那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西湖的各个景点都很美。
△学生罗列景点“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苏堤白堤、湖心小岛很美”时,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然后指导:可以抓住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景点,其它的用一个“等”来代替就可以了,如“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等景点很美”。谁会像老师这样来概括。(学生尝试概括)指名生回答。
7、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介绍一下搜集到的西湖景点。指名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可配图片。老师这里还有班上其他同学收集的许多关于西湖的资料,课后我们再去交流。
西湖各个景点的风光如此旖旎,难怪作者说: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出示第三段最后一句话)齐读。
8、这是作者欣赏了西湖美景后的感受,那么你欣赏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
9、让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第三段,把美丽的西湖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
10、白天的西湖美景使中外宾客目不暇接,而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游赏月下的西湖!
四、印象西湖: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的画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板书设计
6、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词语及课文三、四自然段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种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一起到西湖岸过去欣赏了西湖那迷人的风光,回忆一下,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
2.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
(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这些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用" "在文中画一画。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十里明湖中,孤山有什么特点?指名答、板书
"格外秀美、典雅"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试读--齐读)
(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
a.看投影"苏堤、白堤"(简介有关苏堤、白堤的知识)
b.再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绸带怎样?(绿、轻柔的飘带拂在碧水之上。)
把白堤和苏堤比作这样的绸带,突出了两堤的什么?(绿、轻柔)
板书:绿、轻柔
指导朗读(试读--范读--女生读)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那湖心的三个小岛又有什么特点呢?(投影两岛)
看图理解"掩映"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造句板书:仙境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试读--男生读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板书: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三、自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要求:(1)完成填空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填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 ),( ),( ),( )。岸边的华灯( ),宛如( )。远处,( )。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 ),( )。
2.指名读
(1)描述"夜幕初垂……湖水荡漾"的情景。
(2)理解"岸边的华灯……游动"这一比喻句把"宛如"换词。造句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放录音看投影)
齐读最后一句。
3.指导背诵
(1)看投影、配乐、师朗诵第四自然段
(2)自由准备2分钟,指名上讲台边指图边背诵
(3)齐背
4.小结: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让我们再由远到近欣赏一次西湖的奇丽风光。(多媒体)
四、布置作业: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起伏明月( )( )神怡
( )叠叠湖水( )( )徐来
2.造句:
(1)犹如--
(2)仿佛--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6.西湖
孤山秀美、典雅
近赏两堤绿、轻柔心旷神怡
三个小岛仙境
华灯游动
夜游溶为一体
琴声悠扬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1
设计构思
西湖除了景美,其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底蕴,更显其无尽魅力。一个个神话,一篇篇诗文,一曲曲悠扬的乐声在西子湖畔回旋飘荡着,难怪诗人张岱由衷感叹“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为了让学生了解西湖秀丽的景色,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在课件制作中可配上相关的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借助鲜活的画面帮助学生领略本课语言文字的清新、流畅。课件以网页形式呈现,体现了良好的交互性。学生可根据老师提出的各种要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通过博客回复发表出来。课件的设计,在围绕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挖掘,使之成为一个关于西湖的综合性学习网站。
课前准备
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搜集、整理、筛选有关西湖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频和视频。建构网页框架,确立网页栏目,选定网页色调,用Frontpage制作一个网络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基本演示
《西湖》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教学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尝试上了一堂网络课。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字词教学中,我设计制作的一些FLASH动画,将传统教学手段中相对枯燥的读音、笔顺、记忆等环节通过动画、声音、小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学生在自主地选择生字FLASH进行学习。自学时,他们通过操作知道了生字的笔顺、读音、组词等,并能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自己记忆生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网络,通过眼、耳、手、脑多中感官自主地学习,让学习生字也“活”了起来。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3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4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
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导入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 览西湖美景。
生齐读课题
(三)、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1、如果你们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2、班里有谁去过西湖?请来大家介绍介绍!(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四)、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 硕大 小瀛洲 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
(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五)、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 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能体会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这种自由、开放、多种形式的表达,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长。没有整个课堂的开放,就不会出现这种活力四射,个性充分张扬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3、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4、: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
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6
教学思路:
在模式教学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本的语文教学思想,鼓励积极学生参与、主体参与、高效参与,师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疑、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一起读了这一课,今天我们再来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通过昨天的读,你已经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在今天的课堂上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生:昨天我已经读懂了西湖的美在哪里?
生:我会背三段了。
生:我还学会了这一课的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
师:字音读得很准,今天这节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感想和问题要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解决?
二、深入读议、释疑领悟
一.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二.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 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三、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
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杭州西湖、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宗璞的《西湖漫笔》、去欣赏如诗如画的西湖风光吧、
二、了解背景及作者
1、文体介绍
漫笔:不拘形式随手写出的文章、或中长篇或短篇、很随性的一种文体。话题广阔、天马行空、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用“笔”写出来、成为一篇完整文章。
它表达了一种心情、对某事的坚持、对某人的执着。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伤感。漫笔的态度、无可奈何的舍弃、想去忘记遗失的、错过的却发现它们根本还清晰的留在心里。除了不停歇的漫笔、似乎就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记忆。
2、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现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我是谁》、《弦上的梦》、《三生石》、《南渡记》、散文《西湖漫笔》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完成生字词练习;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明确:总分总形式:总:第1-4段引出西湖特色;
分:第5-8段介绍西湖之绿;
第8-10段介绍西湖之变。
总:第11段总写对西湖的印象:心到神知。
3、用精炼的语言找出作者的游踪;
明确:雨中访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从花港乘船而回。
四、精读课文、理解赏析
1、文章围绕西湖的“绿”主要描写了哪些景观?
明确:
①灵隐之绿
②苏堤之绿
③花港之绿
(详细分析见PPT)
2、作者写西湖、为什么第二段要写看《永远的微笑》?
明确:
(1)、对《永远的微笑》欣赏过程与下文对西湖的美的认识过程相似。
(2)、通过对《永远的微笑》由不觉得美到被深深的打动的过程、引出对西湖的认识同样是一个变化的过程、突出对西湖美的赞颂。
3、第三段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跟太湖和长湖比较?
明确:论秀媚西湖比不上长湖;论雄伟、比不上太湖。此次却惊叹“真是个神奇的湖!”提及前三次感受是为突出此次游湖感受西湖巨变、欲扬先抑、突出第四次游西湖印象之深、印象之好。
4、第六段的修辞手法是?
明确:例: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云霞。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青苔形状比喻为耕牛、牧人等、生动形象表现其形状之趣、排比句造成的气势、表达了作者观赏此景时的喜悦心情。
5、赏析文章第7段加点词语“蹬”的表达效果。
明确:例句: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来告诉你、春天来了。
“蹬”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柳枝赋予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嫩枝在风中摇摆的姿态、表现了柳枝富有生命力的特点、彰显了春的气息与活力。
6、“这热闹、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吗?”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明确:“这热闹”指的是人们在西湖游玩的活泼热闹。“倾城随太守”热闹的是射猎取乐的官员、今天热闹的都是普通百姓。时代不同、这热闹的意义也迥然不同、所以说“更千百倍的有意思”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对比阅读
通过对西湖绿的描写、对比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梅雨谭绿的描写片段、分析二者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西湖漫笔中的“绿”: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从整体写出了西湖绿的特点、还选取了苏堤、花港观鱼等进行了点的描写。“绿”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变化。
对西湖的“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将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譬如“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
融情于景、将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了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委婉。如“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2)梅雨潭之绿: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梅雨潭的绿。通过描写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水波等等的“绿”的不够恰到好处来突出梅雨潭“绿”的美丽。
《绿》采用了第二人称来写、用“你”来称呼梅雨潭的“绿”、拉近了与梅雨潭的“绿”的距离、便于抒发对其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绿》情景结合、既有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又有直接抒发对梅雨潭的“绿”的感情。
《绿》描写梅雨潭的“绿”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有通过描写别的地方“绿”来衬托梅雨潭的“绿”、又有对梅雨潭的“绿”的直接描写。
六、拓展延伸:
1、写好景色常用的方法
2、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七、作业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
4、简介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四面环山,湖水平静。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西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话中画”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反馈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引读第1自然段
总起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闪耀夺目。
2、指名读文章
3、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
a、西湖美在湖
画出山美的句子——把它画成画
b、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画出来,结合图画理解)
c、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d、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e、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画下夜景
三、展示画,对照片,深感悟
1、学生所画的西湖若干张,品品怎样?
2、出示新西湖的美景,欣赏—看图读文
3、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尝试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3、西湖
山峦湖水(远眺)
湖堤小岛(近观)
华灯琴声(夜游)
板书: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悠扬葱绿围绕荡漾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这一段层次清晰,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用几个短句写景,很美。第三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第四句写琴声,第五句概括写,很容易记住。
(2)这一段话里的短句较多,读起来上口,还有打比方的句子,写得生动。
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
4.当众造句。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3.讨论:用什么比作什么的?
4.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
5.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造句。
教后小记: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课后反思: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如果有相应的课件,将西湖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身临其境感受美。从文字到形象的的过程,学生有点缺乏,因为有时离他生活实践太远了,但是将形象和实践结合,他们就更容易理解文字了。唉,生字还是大问题,学生许多字都念的是别字,如仿佛的佛,轻拂的“拂”读“fo”……读一句话,要停好几次。这如何体会文章的美呢?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⒈ 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⒈ 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 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 生字、词教读、讲解
2. 了解课文大意
3.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西湖哪几个地方的绿?这些地方的绿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 查找西湖十景
2. 抄写生字、词3遍
3. 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总写西湖 一片迷蒙 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 绿意扑眼而来 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 绿阴阴 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 绿得活泼 蓬勃生机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感受江南文化及越剧音乐的风格特点。
2、学会由越剧填词的歌曲《西湖美》。
教学重点:
在越剧欣赏中能学唱越剧调填词歌曲《西湖美》。
教学难点:
能用越剧语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生问好!练声连音练习模唱练习
2、复习《太湖美》
二、感受西湖
1、在太湖美的歌声中继续我们的天堂之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告别苏州,又将去哪里呢?学生回答。
2、有同学去过杭州西湖吗?请谈一谈对西湖的印象。学生交流
3、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观看课件(背景音乐西湖美)
4、感觉怎样?你想说点什么?
5、历代的文人雅士来到西湖禁不住诗兴大发,留下千古名句,让你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有关西湖的诗句)
6、配乐朗诵西湖美歌词
三、体验学唱
1、初听范唱
2、复听歌曲
四、总结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预习准备)
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习,同学们对西湖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来谈一谈。(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习造句用宛如造句。找出课文中宛如的近义词,口头造句。
(五)、配乐朗读全文,学生谈体会。
(六)、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三年级《西湖》教案 篇22
教学目标:
1、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 默读课文34自然段,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导入:昨天我们开始学习《西湖》这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三年级《西湖》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西湖》教案02-16
《西湖》教案范文06-26
课文《西湖》教案06-24
西湖优秀教案03-29
课文《西湖》教案09-03
《西湖的绿》教案08-26
《西湖游记》教案09-19
西湖优秀教案09-16
小学三年级西湖教案09-11
三年级语文《西湖》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