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2022-10-13 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

  2、通过朗读、讨论、填空等方法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知道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愿意做个好孩子吗?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才算一个好孩子呢?(引出课题《好孩子》)。

  2、让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里讲了哪几个好孩子?他们好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

  (一)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段落标上序号。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

  1、出示(带拼音):着急,淋湿,蹦着跳着,急忙,心疼,哗哗哗,嘭嘭嘭,蹬蹬蹬

  2、出示象声词连线题。

  3、检查课文段落。

  三、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第一段,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天下大雨、奶奶很着急)

  2、出示:京京带着伞,不要紧。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了。(指导读出奶奶奶奶着急的心情。)出示:

  小玲——淋湿?京京——不会淋湿?

  四、学习课文(第2——4段)

  1、奶奶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自由读一读。(第2——4段)

  2、读了这几段,你知道了什么?(小玲没有淋湿)奶奶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3、出示:小玲——淋湿?——没淋湿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奶奶的奇怪的语气。

  5、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时,我们就要走进故事里面去,他们着急,我们也着急,他们开心,我们也笑眯眯的,这样读课文多有趣呀!

  6、口头填空:小玲没带伞,()把她送回了家,奶奶夸()是个好孩子。板书:小梅

  五、学习课文(5——7段)

  1、那么京京回家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自由读(5——7段)。

  2、填空:带了伞的京京,把伞借给了(),自己却(),奶奶夸()是个好孩子。板书:京京

  3、句式练习:

  出示:小玲没带伞,()把她送回了家,奶奶夸()是个好孩子。

  带了伞的京京,把伞借给了(),自己却(),奶奶夸()是个好孩子。

  (齐读两句话,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3、奶奶为什么夸京京是个好孩子?

  4、分角色朗读。要读出相应的语气。

  5、出示第7段,及彩图,理解“一边……、一边…、、”,请两位学生表演,感悟两个动作同时做,练习说话。

  六、小结:这篇课文讲的是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了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

  在生活中,你是个好孩子吗?

  我帮妈妈()

  我帮爸爸()

  我帮()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相帮互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是理解奶奶和小玲、京京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学的道理;进行字词数学。

  教学难点:

  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间音,有些形近或音同形近的字容易混淆。

  课前准备:

  1、投影片。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21好孩子。

  提问:什么样的孩是好孩子?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已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了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边读边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拉”的声母是边音,“京”的韵弹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3、指名简要地回答问题。

  (1)课文中谁是好孩子?

  (2)为什么说他们是好孩子?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轻声自由读二——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奶奶看见小玲的衣服没有淋湿,为什么很奇怪?(奶奶认为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但是小玲回来后,一摸她的衣服,发现小玲没有淋湿,所以奶奶觉得很奇怪。)

  指导学生读奶奶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提问:奶奶为什么说小梅真是个好孩子?(小梅看到小玲忘了伞,怕她淋湿了,主动送小玲回家,)

  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朗读小玲说的话,用赞热扬的语气读奶奶说的话。

  3、轻声自由读第五——七自然段。

  提问:奶奶为什么说京京也是好孩子?(京京看见路远的同学没有带伞,就把伞借给他们,自已淋着回家,他能主动关心、帮助同学,所以奶奶说他也是好孩子。)

  4、启发学生说说,怎么读好奶奶说的话。(奶奶看见京京全身淋湿了时说的话,要用奇怪、心疼的语气来读。她夸奖京京时说的话要用赞扫扬的语气来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小组练读,再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奶奶为什么说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

  二、表演课本剧

  每小组先出五人,四人分别扮演奶奶、小梅、小玲和京京,一人说课文叙述部分。表演后评选优胜小组和小演员。

  三、认记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学会的生字,指名读一读,说说是怎样的记字形的。

  2、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外:左右结构,第3笔是点。熟字“处”是半包围结构,第3笔是捺。

  她: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奶奶、小玲、小梅、妈妈、阿姨都是女的,用“她”;爷爷、爸爸、伯伯、叔叔都是男的用“他”。

  京:跟熟字“就”的左边相同。

  服:左边是月字旁。

  怪:左边是竖心旁,右上边是“又”,右下边是“土”和“轻”的右边不同。

  3、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本课生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外”左短右长,“她”、“拉”、“服”、“怪”都是左窄右宽。

  “奇”上面的“大”第三笔是点。

  四、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拼读,指名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书上写。写后订正。

  2、课后练习第4题。通过读例句,使学生体会到每组的两句话主要意思相同,但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好孩子》是小学语文第二册的课文。本课是儿童生活故事。讲的是下雨天,奶奶心里很着急,她以为京京带着伞,不要紧;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了。结果出乎奶奶的意料,小玲没有淋湿,是因为小梅送她回来;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全身淋湿了。奶奶赞扬关心别人的小梅和京京都是好孩子。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本班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虽然本课内容比较简明易懂,但人物对话较多,要指导学生读出恰如其分的语气,的确很难。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是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外、她、京、拉、跳、服、送、真"8个生字和6个词语;并认识"伞、紧、忘、敲、奇、怪、、疼、擦"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育方面: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发展方面: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奶奶、小玲、京京的对话,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的道理。

  2、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

  讲读结合法、讨论学习法、情景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投影机

  七、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奶奶为什么心里很着急。

  3、学习本课生字的音、形、义,并完成课后练习3。

  4、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明白为什么说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下雨天,京京带着伞上学,小玲忘了带伞上学。

  2、质疑: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

  过渡:小玲忘了带伞,她有没有被淋湿呢?

  二、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小玲有没有被淋湿呢?为什么?

  2、学生汇报,随后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3、自由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奶奶看见小玲的衣服没有淋湿,为什么很奇怪?

  4、指导读奶奶的话,读出奇怪的语气。(比赛读)

  5、奶奶为什么说:"小梅真是个好孩子?"指名夸夸小梅:小梅真是个好孩子,她、、、、、、、

  6、分角色朗读。

  7、小结:

  小玲没有带伞,是小梅送她回家的,小梅能够帮助别人,真是个好孩子。

  过渡:小玲没有带伞,她没淋湿,京京带着伞,他肯定没淋湿了。(板书:没淋湿)对吗?谁来反驳我呢?

  三、自学五、六、七自然段。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由读5、6、7自然段。

  2、汇报。

  (1)汇报时相机出示句(一),比较句子。

  水珠直往下滴。

  头发上的水珠直往下滴。

  (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头发上的",句子就写得具体、清楚。)

  (2)出示投影片,说说奶奶怎样做,又是怎样说?

  指导朗读奶奶的话。(读出心疼的语气)

  过渡:现在,你们还没有说服老师,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反驳我?

  (3)汇报时相机出示句

  (二),比较句子。

  我把伞借给同学了。

  我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了。

  3、老师终于被你们说服了,其实京京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所以他淋湿了。(改板书:"没淋湿"改为"全湿了")

  过渡:京京把雨伞借给了路远的同学,难怪奶奶也称赞他说、、、、、、

  4、出示句子"京京也是好孩子。"

  同位互相说说:为什么说京京是个好孩子?

  5、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

  1、合并句(1)、句(2),总结全文。

  (1)小梅是个好孩子。

  小梅和京京都是好孩子。

  (2)京京也是好孩子。

  思考:小梅和京京为什么都是好孩子?

  总结:小梅和京京都关心别人,助人为乐,所以他们都是好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扩展:

  1、指名表演课本剧。

  2、说说怎样做才是个好孩子。

  板书设计:

  19、好孩子

  没带伞带着伞

  小玲(好孩子)小梅送京京(好孩子)借给同学

  没淋湿全湿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掌握“着急、进来、衣服、头发、雨水”等词语,认识“紧、忘、奇、怪、疼、擦”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儿童生活故事。讲的是下雨天,奶奶心里很着急。她认为京京带着伞,不要紧;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了。结果出乎奶奶的意料,小玲衣服没淋湿,是因为小梅送她回来;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全身淋湿了。奶奶赞扬关心别人的小梅和京京都是好孩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还要通过读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词语解释

  哗哗:象声词,课文是下雨的声音。

  着急:担心,不安。

  嘭嘭嘭:象声词,课文是指敲门的声音。

  奇怪:感到不理解,不明白。

  噔噔噔:象声词,课文指急冲冲跑步声音。

  直:本课是“不住地”意思。

  心疼:疼爱,舍不得。

  近、反义词

  近义词:奇怪——惊奇全——都急忙——赶忙

  反义词:外——里进来——出去借——还

  剖析段篇章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节):写下雨了,小玲忘了带伞,奶奶心里着急。

  第二段(第2-4节):写小梅送小明回家,奶奶夸她是好孩子。

  第三段(第5-7节):写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奶奶夸他也是好孩子。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下雨天小梅打伞送小玲回家和京京借伞给路远的同学,奶奶夸奖他们俩是好孩子的事,赞美了他们热心帮助同学,关心同学的好品质。

  句段赏析

  奶奶笑着说:“她真是个好孩子!”

  “她”指的是小梅。因为小梅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打伞送小玲回家,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得到了奶奶的夸奖。

  教法建议

  (一)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或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拉”的声母是边音,“京”“忘”“疼”的韵母是后鼻音,“怪”是三拼音。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着重指导学生分析识记以下几个生字。

  她:女性的第三人称,要与“他”区别字形和字义。

  衣:上下结构,上边是点横头,下边是衣字底。可想象上衣的形状,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为衣襟。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中,“外”“她”“拉”“跳”“服”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是,宽窄不一样,要用田字格认真写好这些字。

  衣:点居中,不与横画相连。第三笔撇自横的中点起笔,向左下撇出。竖提自撇的中上部起笔,转折处低于撇尾,第五笔短撇写在横收笔的下方,最后一笔捺与左撇相背对称。

  (三)词句教学

  本课的生词都容易懂,学生读读课文的句子就理解了。有个别词语,教师可稍加点拨。如“奇怪”这个词,可以提问:奶奶为什么奇怪?通过读课文,学生就明白了:小玲忘了带伞,奶奶以为她一定要淋湿了,但小玲衣服一点儿都没湿,所以她很奇怪。然后指导学生用奇怪的语气读奶奶说的话,也就懂得“奇怪”的意思了。

  (四)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小学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一年级语文好孩子教学设计06-12

好孩子教学设计06-13

《好孩子》教学设计02-17

好孩子的教学设计04-15

我是个爱运动的好孩子小学教学教案设计02-28

好孩子教案设计10-27

好孩子语文导学案设计12-23

《好孩子》教学设计范文04-14

好孩子的语文教案08-22